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价值、内容与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19-02-22 04:22驰1
关键词:政法法治思政

陈 驰1,古 剑

(1.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66;2.大邑县人民检察院,成都 611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法治建设和政法改革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和政法工作普遍规律创造性地推向新时代,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和理论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这个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新时代政法事业顺利前进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旗帜和重要内容。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遵照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的“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6页。和十九大提出的“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的战略安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在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逻辑相关的三个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地予以解决:为什么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在内容丰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中,究竟哪些内容是必须要融入的?在哪些环节和方面、以什么方式和手段予以融入?简言之,就是为什么融入,这是价值意义问题,也是融入前提;融入什么,这是内容方面的问题,也是融入基础;怎么融入,这是方式方法问题,也是融入途径。本文拟从上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证。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表现在其指导我国政法改革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还体现在宣传教育方面。因此,作为肩负着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高校来说,如何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重大意义自然就是题中之义了。高校思政课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课程,担负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功能,也是最大范围地实现对大学生全覆盖的最好教育方式。因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及时科学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就具有极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需要。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质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这个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是落实党中央“三进”精神的重要要求,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则是融入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我国高校的政治方向和教育定位问题。正如习近平反复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8日第1版。,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资本主义的,也不是为别的国家培养人才的,它必须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这个政治定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保持持久的定力。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会走得正,走得端,行得远,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和活力。高校思想政治课关乎大学生的“扣子和帽冠”等“三观问题”,政法思想更是关乎青年人的行为规范和政治信仰,其重要意义自不必说。所以,在思政课中,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融入其中,并且持续不断,常讲常新,尤其是要给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法治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与资本主义法治根本不同,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民主,它与资本主义民主也根本不同。我国的民主法治是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主法治,对于这个民主法治要有政治自信、民族自信、法治自信。当然,这不妨碍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学术借鉴。

其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从意识形态和国际形势的角度看,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家由大而强,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组织加紧对我国政权搞颠覆,其主要对象和方式就是扰乱青年人的思想。所以,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注]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3页。。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渠道的作用,提升思政课教育的质量,加强思政课的法治意味,将法治与德治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实现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同向同行:让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过程中,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在学习法治知识和提升民主观念中,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总书记讲的,“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注]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在这个过程中,最紧要的是要防止高校思政课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标签化而被边缘化的问题。[注]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标签化的最突出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真正自由与解放为核心旨趣的“历史科学”,却在“西化”浪潮中被标签化为一种洗脑的“意识形态”或由政治权力强力护体的意识形态说教,或标签化为一种过时的思想体系。标签化的自然后果就是边缘化,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不仅不受学生重视,也得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尊重,甚至被排挤。这一现象对于十九大融入思政课堂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大障碍,具体而言,造成了一种无法客观研究与领悟十九大精神的意识形态“同意”机制困境。参见:林密、王玉珏《聆听时代声音,展现真理力量——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为此,必须加强习近平政法思想“融入”思政课的研究,创新“融入”的技巧和途径,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感,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彻底解决习近平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意识形态‘同意’难题”。[注]林密、王玉珏《聆听时代声音,展现真理力量——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第三,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其实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什么目标为引领;以什么方式为实现手段;以什么培养结果为成功标志。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领,通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入,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由此可见,及时科学地将习近平政法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全过程,通过课程创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当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要求。同时,将习近平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是新时代改进、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急切需要。众所周知,习近平政法思想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为新时代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既提供了理论指导又赋予了新的内涵。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际,要把推进习近平政法思想的“三进”工作作为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新内容、新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到大学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成长之中,才能使这个思想真正教育、引导、滋润学生,使之学懂、悟透,也才能使高校思政课真正肩负起其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最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建设法治中国,培育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实需要。法治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模式,依法治国则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本方略,法治社会则是实现这个方略的具体实践之一。在实现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国家和社会需要大量的有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青年才俊。大学生正是社会精英的主要代表,他们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质量和法治中国的进程。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习近平政法思想,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自觉养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自然就是高校思政课坚守“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的那样:“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和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32-33页。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迫切需要用习近平政法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因此,“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当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正呈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态势。思想越是多元化,就越需要发挥科学理论的导向作用。所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用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核心价值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人才支撑。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内容丰富,体系严密,涉及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方方面面,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法治理论和政法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尤其是在中央政法工作大会上的七次讲话)、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几个重要决定(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党内法规中有关政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这些文献都是广大师生应该参考阅读的,里面的精髓都是要求掌握的。但因为容量太大,思想丰富,加之思政课的课时有限,高校教师在融入这些内容的时候,必须抓住重点,科学凝练,而且要讲清习近平政法思想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有重大创新的法治中国理论和对政法改革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平安中国理论。前者偏重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理论内核,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后者偏重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现实表现,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具体操作和落脚点。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高度概括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法治中国思想和平安中国思想。二者的有机融合就是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方面。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讲清楚另外两个相关的问题,即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与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

就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针对中国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事关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和政法工作实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中国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遵循。从理论层面讲,这个思想体系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依据、本质特征、指导思想、价值功能、内在要求、中国特色、基本原则、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系统阐述了什么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中国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注]李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3月15日。,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要求,以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实践层面讲,这个思想系统揭示了政法机关和政法工作的性质宗旨、原则要求、职责任务、动力源泉等实践问题,明确回答了政法机关和政法工作的系列工作原则和方法,为做好新时代政法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和行动指南。

就核心内容而言,包括法治中国和平安中国两个方面。“法治中国以无比的包容性、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成为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统摄性概念”[注]陈驰《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中国思想的内在逻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有着重要的目标导向功能和厚重的内容统摄功能,能够容纳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切理论内涵和思想原则,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道路、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法治文化和法治保障等,内容极为丰富。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提炼。张文显认为,从法哲学的角度看,习近平法治中国的一般理论有:法治道路、法治本质、法治建设、党法关系、法治价值、法治体系、法治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注]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3期。。李林教授认为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的精髓要义有:“统筹布局的战略观、治国理政的方略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党法统一的政治观、人民为本的主体观、宪法至上的权威观、全面推进的系统观、良法善治的治理观、于法有据的改革观、依法治权的监督观、民族复兴的强国观、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等。”[注]李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3月15日。这些概括都非常全面,而且基本上都侧重在理论和价值层面,宏观的思想总结很多,微观的实践内容相对不足,而且具体内容也不够,特别是缺乏政法机关的性质职能和体制改革。为此,就要增加平安中国的理论概括。

平安中国也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大的概念,能够涵盖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几乎所有实践目标和改革事项。郭声琨在2018年5月3日“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讨班”上,首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概括为十五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充分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推动政法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把政法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捍卫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预测预警预防,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持把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作为着力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把智能化建设作为重要支撑,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国之举,夯实政法事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坚持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建设一支过硬队伍。这个总结详细而权威,可以说面面俱到,但内容复杂,把握起来比较难。

为此,201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 则相对简洁,一共概括为十条原则:把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把坚持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根本方式;把服务和保障大局作为根本职责;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根本任务(政法机关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把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作为根本使命;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根本路径;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作为根本要求;把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作为改革要求;把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作为素质标准,打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政法队伍;把实现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司法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政法工作的最终目标。这些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党领导政法工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条例》首次以党内基本法规的形式,对党领导政法工作作出全面规定,是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在实践层面的权威阐释,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政法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治性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

就内在逻辑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虽然内涵丰富、体系复杂,却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表现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一致,有助于师生把握其核心要义:“它以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逻辑为思想统帅和价值追求,以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逻辑为理论指导和战略安排,以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逻辑为工作布局和规格标准,张弛有度地运筹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注]陈驰《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中国思想的内在逻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在这个逻辑体系中,建设法治中国是总目标,是最高“统帅”,管长远,具体表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个方面。因此,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是现实法治中国这个长远而根本目标的“一体”的“两翼”,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服务于法治中国。这个“一体两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理论层面的法治体系是个总揽全局、指导政法工作的“总抓手”,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将这个庞大的体系展开,就是整个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框架,它包括逻辑相关的三个要素:法治道路、法治路径和法治保障。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其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关键是理清党法关系;法治路径是法治中国建设“用劲”和“着力”的地方,包括三个“一体推进”、“三个共同建设”、一个“结合”和一个“统一”,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2页。法治保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包括一序列运行有效的政法机关、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和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化,其关键是干部带头尊法守法。实践层面的法治国家建设是具体推进依法治国的“施工图”,也是建设平安中国的政法改革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第38页。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是司法实践的具体环节,它们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中,立法是前提和基础,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执法是重点和关键,要求严格执法、柔性执法、文明执法;司法是保障和防线,要求“让每一个公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守法是要求和结果,关键是干部带头学法守法。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方式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应当,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而且可能,具有现实合理性。习近平政法思想之所以可以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方面是这个思想对于高校学生具有目标引领、实践指导和凝心聚力的思政功能,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在思政课中予以体现;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与思想道德教育又高度契合,具有内在一致性,表现在主体内容高度契合、育人目的本质趋同、意识形态功能一体等方面。正如总书记所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注]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第1页。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二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最后形成“德法共治”的良好局面。这种思政教育与法治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机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和中国教育的鲜明特点。

讨论了融入的可能性,自然就该探索融入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也就是关于如何科学合理而且有效地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对于“融入”的方法途径,无外乎涉及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的法学素养与态度、课程建设与教辅资料、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学生的体验、教学的环境和法治文化氛围、考试与考核以及评价激励机制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适当展开论述。

激发教师的主体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师“学透”、“讲清”、“善教”的教学本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高水平教师教学,夯实“全员”育人基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要想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有机地融入到思政课中,离不开整个思政老师队伍的过硬政治素质、精湛业务能力和高超授课本领。为此,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三性”功能,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授课本领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要积极地把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学懂、学深、学透。“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教师要仔细深入研读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法治理论和政法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弄清楚这个思想的逻辑关系和一些主要难点与创新点。比如,为何要重点提法治体系(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法律体系或法制体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何重大时代意义?“党大还是法大”为何是个伪命题?等等。只有教师把理论学懂悟透、融会贯通,才能引导学生真信、真学、真用。“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理论透彻、知识相通,就能价值认同、行动一致,从而实现思政与法治相融的教育目的。其次,教师不仅自己学懂悟透,还要在极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把如此丰富的理论清晰地讲出来,就需要厘清重点,“清楚”讲解,把理论讲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要讲清楚四个问题: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主要创新和鲜明特点;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战略安排和实践进程。把这些重要关节点讲清楚了,融入就顺畅成功了。最后,为了增强融入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应该适时转换课堂语言的表达方式,善于将政法语言转化为思政语言。语言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符号与载体,话语的及时转换与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代接轨,与年轻人融为一体,并被他们接受。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思想结晶,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和中国特色。为此,必须在融入的时候,注意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话语体系实现几个转换:将传统的法律语言转换为新时代的法治语言;将专业的法学语言转换为思政的生活语言;将西方的所谓“普世”语言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学术语言转换为中国化的时代语言等,“使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达到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识、问题的共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和针对性”。[注]龙献忠、陈方芳、周继超、李梦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9期。

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深度融合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于思政课之中,形成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全过程”育人局面。所谓“全过程”育人局面,就是指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既包括五门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要整体协调、各有侧重,又包括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还包括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协调一致、教学方法多样有效,以达到在整个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实现全过程融入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首先,必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五门思政课在融入政法思想时,应该分工合作、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其中,“基础”课是讲授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主干课,着重其科学内涵和理论本质;“概论”课里面有专章表述“依法治国”内容,应着重讲逻辑体系和实践进程;“原理”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应着重讲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纲要”课则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百年探索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历史依据,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形策”课则要随时讲授中央关于政法改革的实践和新制定的党内法规,突出时代性和时效性。其次,要挖掘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法治教育资源,拓展融入的内容和渠道,以达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事实上,我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是政治理想坚定、文化知识广博、法律素养扎实和道德情操高尚的人,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时候,从来都是思政课、专业课和艺术修养课等同向发力、协同培养,因此,在铸魂育人方面,所有课程都应当贯彻思政课立德而树人的育人思想。最后,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变换教学方法,实现“全要素”育人。实践中,各类学校和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教学经验,探索出了一些很好的教育模式,我们只要合理地因人因时加以利用,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人民大学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中央财经大学的“问题链教学法”,清华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江西警察学院的“四化”教育教学模式等[注]“四化”教育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探究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考核过程化。参见:张朝霞《思想引领要义把握 创新优化思政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来丰富教学手段,将网络信息和新媒体充分运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课堂内外师生互动、教与学手段多元、图文音频生动形象、考试考核简单高效等现代教学新效果,“使教学范式由知识灌输转变为能力提升、教师主体转变为师生对话、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教学”。[注]龚素璨、徐佳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3期。在教学方法上要推陈出新,根据不同的内容不断地变换方法。比如,运用灌输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教授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讨论或模拟法庭辩论等方法,来教授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运用案例和实践教学等方法,来教授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法治方式、法治能力和法治改革等。

提升校园文化的主场所教育功能,构建多元主体的“全方位”环境育人态势。“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16年7月4日。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融入思政课,除了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外,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和参加校外法治实践,让学生在法治的环境中吸取法治营养、获取法治知识、体验法治功能、训练法治行为能力,不断增强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的“融入”才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和校园活动等方面。相应地,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让校园法治文化随时随地都浸润学生的身心,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要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建设法治广场、法治走廊和法治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宣传法律知识,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在校风建设、校园宣传和校园节庆活动中融入法治元素,使学生能沐浴法治的阳光,感受公平正义。在坚决贯彻依法治校实践中,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和运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让学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执行,亲自体会立规矩、守规矩的规矩意识。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阵地上,广泛融入习近平政法思想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推送各类法治教学资源,比如《法治中国》、法治电影等,增强学生学习法治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在校园活动方面,“要注重以文化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大学生是最具有青春活力的社会群体,应充分利用他们的热情和创造性,将法治要素融入校园活动中,起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因此,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辩论会、理论研讨、法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能力。

猜你喜欢
政法法治思政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드라마 ‘인민의 이름으로’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