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文化: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02-22 13:25孙林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文化

陈 琪,孙林叶

(太原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 太原 030008)

伴随着人类社会劳动方式的不断演进,人类本身的追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休闲。通过休闲,人本身的才能实现了拓展,劳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就大学而言,高校的首要目标就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休闲”也成为了高校培养完整人的重要方式,成为了提升个人品格修养、风度气质的重要途径。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大学人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强调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是关乎国家兴旺发达。大学应重视大学人的休闲生活,大学文化的建设亦不能忽略休闲文化。

一、休闲与休闲文化

(一)休闲

在休闲一词中,“休”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古语常言:“人倚木而休”;而“闲”多指道德、法度,强调限制、约束之意。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是排除劳动时间以外,工作之余从事社会交往,自由支配体力和智力的时间[1]。

在英文中“休闲—Leisure”意指在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娱乐,进行多种技能活动,从而从中得益,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西方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在人类文明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科学、艺术与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2],并提出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可见,休闲之事,古来有之,呈现出悠久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休闲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需要,休闲体现了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指在生产性实践活动之中或者之余的空暇时间,通过娱乐、运动、休息等方式消除身体疲劳,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获得精神性慰藉而从事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修养身心,更好的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休闲文化

将休闲这一实践活动与文化相结合,赋予休闲以文化底蕴,其目的是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去理解休闲。从狭义上说,休闲文化可以具体为进行某项休闲活动的文化,如品茶文化、棋牌文化等。从广义上说,休闲文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如何看待休闲,如何进行休闲以及如何获得休闲体验的文化,体现了如何对待休闲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加强休闲教育。

休闲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从性质上可将其划分为积极健康的休闲文化与消极不健康的休闲文化,其中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的休闲文化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养,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人们的思想情操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消极不健康的休闲文化使人浑浑噩噩,迷失方向。从构成内容的属性上可将其划分为休闲物质文化(具体为休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古人听书喝茶的茶楼,现代人的跳舞广场、休闲娱乐场所)、休闲活动文化(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古人的篆刻临帖、诗词造句、琴棋书画、栽花养鱼,现代人的跑步游泳、跳舞练歌、音乐会等)和休闲心理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待休闲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属于不可见的隐性休闲文化)。

二、休闲文化之于大学文化的意义

(一)休闲:大学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对学校与休闲关系的探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文字里,“学校”这个词本意就是休闲,读书是讲究休闲的,在学校里学习音乐、诗词均可看做是休闲活动,通过休闲活动,起到陶冶兴趣、培养情操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在日益肯定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日益认可休闲同样也是一种创造,休闲不仅仅是吃喝玩乐感官层面的消遣,更是为了拓展才能、培养能力的途径。

休闲也是现代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我国教育改革政策实施之后,各类大学蓬勃发展,大学不单单是传授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承担起了净化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高尚品格的使命。此外,大学也是理论创新、自由思想的场所,而休闲正好给予了大学人尽情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给予了生命自由的途径。古今中外,大凡有成绩的思想家,都是在休闲状态下成长的,多少文学名著、发明创造也都是在休闲状态下产生的。在大学里提倡休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人的多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完善人,提升人的素质,休闲是大学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休闲文化: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文化与大学文化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大学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对人性的尊重的文化,大学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多元化与个性发展,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而休闲文化力图通过休闲的文化意境,提升个体品格教养、风度气质、道德伦理,力求改变“非人”的生命存在,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可见,休闲文化与大学文化均立足于人的发展,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

休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就大学而言,休闲文化可以理解为大学人如何看待休闲及如何进行休闲的文化,体现了大学人对待休闲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大学中的休闲教育。大学文化是各类知识、多种能力与才华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内在地包含着休闲文化。在大学文化内研究休闲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文化,也有助于创造一种休闲与工作、学习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严肃中包含着活泼的文化氛围。

三、培育大学休闲文化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

1.正确认识休闲,纠正休闲误区。休闲是工作、学习之余,在自由支配的时间之内,通过自我所喜欢的活动方式,达到自我放松、自我提高的精神状态。大学人参与休闲,不仅可以使紧张的工作、学习得以放松,亦可开拓视野,促进自我多方面发展。“休闲并不一定需要用大块的时间进行,更重要的是一种心境,花几分钟观赏一下夕阳、或是去看一位朋友,都可以使人感到清新和获得满足。”[3]所以,大学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摒弃休闲与工作、学习相互冲突的错误观点,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

2.积极主动追求休闲。大学人还应积极主动追求休闲,力争通过多元休闲,培养兴趣,锻炼身体,充实自我,实现全面发展。近代社会,劳动与休闲还未能更好的融合,“劳动者并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4]。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劳动和休闲成为了一对范畴,互为存在的前提,休闲不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是对学习的寄托,而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是更好激发劳动创造力的方式。大学人应该积极主动追求休闲,进行休闲活动,实现自我多方面发展。

(二)加强休闲教育,提升休闲品味

1.加强休闲教育。休闲教育是使人发展成为“完整的人”的需要,所以大学应加强休闲教育,帮助大学人合理安排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或是充实自己。首先,大学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休闲引导,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极容易受到不健康休闲活动的腐蚀,使闲暇时间成为了休而不闲,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休闲方式,比如彻夜上网、群殴打架,甚至吸毒等更为严重的现象。其次,开设休闲教育课程。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较差,故大学应及时开展休闲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休闲,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做好休闲规划,实现休闲目的。

2.提升休闲品味。积极健康的休闲文化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使大学人的思想情操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消极不健康的休闲文化则会使大学人迷失自我,造成人的空虚、烦躁,影响大学人的工作、学习状态。大学应通过讲座、宣传报、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方式向大学人宣传积极健康的休闲文化,引导大学人“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事情,或者说能够陶冶情操的活动”[5],提升大学人的休闲品味。

(三)合理利用休闲时间

1.积极主动培养休闲技能。在传统社会教育影响下,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生普遍认为休闲和学习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在对休闲技能的追求上也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导致了多数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休闲观念,欠缺必要的休闲技能。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休闲的基础上,能够处理好学习与休闲的关系,在闲暇之余积极主动学习休闲技能,在休闲中培养一种新颖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2.合理制定休闲计划,科学安排休闲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人的休闲活动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大学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休闲计划,自觉克服各种因素的阻碍。其一,合理制定休闲计划,做到劳逸结合。只享有休闲而没有劳动,“那是‘神谕’的生命活动(事实上,神根本不存在),只劳动没有休闲,那是‘非人’的生命存在”[6]。其二,科学合理安排休闲时间,避免休而不闲、闲而无聊。

(四)形成多元支撑体系

1.学校是大学休闲文化的主阵地。学校的休闲场所和设施是大学人进行休闲活动的硬件保证,是大学休闲文化的主要活动场地。学校除了重视休闲教育以外还应加大校园硬件投入,建设多种休闲运动与娱乐场所,以激发大学人的休闲潜力,丰富大学人的休闲生活,避免大学人主动休闲而无休闲场所的尴尬。学校还应利用多种方式向大学人公布校园休闲资源,做到全场开放与针对性开放相结合。同时坚持免费开放的原则,以起到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休闲的目的。

2.家庭是大学休闲文化的支撑体。其一,就大学生主体而言,家庭休闲观念是大学生能否正确休闲的重要因素。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受传统家庭角色的影响,休闲意识淡薄,亦影响到大学生的休闲理念。故父母应主动转变传统休闲观念,鼓励大学生多参与休闲活动,进行休闲体验,关注大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其二,就大学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应发挥带头作用主动进行休闲,学习休闲技能,宣传正确的休闲理念。

3.社会是大学休闲文化的外部环体。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是大学休闲文化的外部环体,社会可开办符合大学人兴趣特点的休闲项目,弥补学校休闲设施的空白,以满足大学人多样化的需要。首先,在休闲项目和设施方面,应与学校休闲项目互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其次,在一些休闲项目开办方面,应坚持优惠开放的原则,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生还未参加工作,由于资金受限,在参与休闲活动中首先会考虑休闲项目的收费情况,所以学校周围的休闲服务业应考虑大学生经济承受能力,做到向大学生优惠开放。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