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舒适度优化的沈阳旧住宅小区适老化景观更新研究
——以秀山小区为例

2019-02-23 07:21李辰琦
中国园林 2019年1期
关键词:寒地日照居民

李辰琦

于 淼*

李 聪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的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西方国家比我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在适老环境的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1]。瑞典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最早采纳无障碍设计标准。德国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对户外环境不同的适应性和感知适应性提出了实践性的标准。美国在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方面进行了“可修复性探索”,通过调整室外阳光区、阴影、风向、建筑朝向、位置,满足老年人的切实需求[2-6]。我国学者对当前老年人居住环境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总结了影响老年人活动的景观环境因素和住区的地域性特点,从过渡性、可见性、可移动性、交往性、刺激性、舒适性和安全性7个方面对老年人户外景观环境进行分析[7]。本研究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的需求层次,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对环境的承受力出发,特别是对寒地老人全天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解并分析,并在建成环境中,对老年人的环境满意度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实践修正规划路径算法模型,改进环境优化技术,将住区微气候模型[8-10]与老年人的行为模型和周期性活动规律[11-12]叠加,最后得出老年住区场地规划的最优解,优化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区位,这样可以科学地规划活动场地,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住区户外景观环境。

图1 沈阳秀山小区现状

1 住区景观环境适老性的评价方向

研究针对寒地城市高密度住区环境与寒冷气候特点[13],从计算机全信息模拟数值技术入手——通过对计算机全信息微气候环境模拟,结合老年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特殊性,以此来有的放矢地制定住区景观环境的适老化标准。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指寒地住宅小区及其周边的景观环境。计算机信息模拟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评价住区景观光环境、风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和空气环境的适老化程度,并结合实验与实地评测进行修订,探索寒地住区景观环境适老化的量化评价标准和适合老年人的住区运动环境、休闲环境、劳动环境、交往环境、审美环境、娱乐环境的分项与综合评价体系和指导性标准。

2 适老性设计的微气候环境理论依据

东北城市大部分由高密度的建筑群组成,其中的气候要素如日照、温度、湿度、风、降水(雪)、空气质量等都受高密度建筑群的影响而发生很大改变,形成了新的微气候环境,产生了如霜冻效应、小区风场、风漏斗效应、永久日影区等种种微气候现象[13]。通过实测与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微气候参数化模型及其评价体系。结合一年四季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间规律,研究优化老年人户外光环境、风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空气环境质量的景观气候环境适老化标准。改善老年人户外微气候环境,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作基础性依据。

同时,老年人对闲暇环境的需求与现有闲暇环境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14-16]。表现在∶

1)冬季可供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室外场地和锻炼活动空间资源极为匮乏;

2)室外休闲场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用于驻足休息的设施极少;

3)无障碍设施应用性不足,细节设计上人性化不够;

4)后期管理不到位,景观使用率降低。

3 研究内容

3.1 基于寒地旧居住区景观环境适老性基础调研

寒地老旧小区住户大部分为退休老年人,而现有老旧小区对居住区老年人的闲暇环境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落后,在对老旧小区景观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之后,利用评估工具对20个随机抽选的老旧小区景观特色进行评级,而后将调查结果与环境级别比对。研究决定把客观评级后的居住小区户外空间景观质量与居民对户外空间的利用率进行比对,从而判断人们是否愿意在级别更高的户外环境中花费更多的时间。

1)活动场地对设计理念的总结。该户外空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景观、安全舒适的人行步道,还有可能为拉伸运动、个人或团组活动等可行性运动提供场地。

2)居民可在环形路上散步。该区域大多数的人行道都是环形路,可供居民在某一部分往复行走,而不会走到尽头后只能走回头路。

3)居民可以在不同的散步道上穿行漫步。如果有多条散步道分布,主要道路会把各条小路连在一起,这样居民就能在小路间来回穿梭。如果只有一条散步道,那么应为居民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4)居民可以选择不同长度的散步路径。这里有多种人行道,其长度各异,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散步距离进行选择。

5)居民在散步道能够看见令人心旷神怡或具有趣味性的景色。这一区域的景色具有多样性,能够让人有探索欲和惊喜感,这就使得居民能够在不同区域行走运动。

6)人行道宽阔平坦。足以使老年人毫无障碍地在其上行走,散步道上还可以使用助行器或轮椅。

7)居民能够在树荫或建筑投影下散步。任何散步道的主体部分都有树木、遮阳篷或建筑等遮蔽正午的阳光,这样居民就不必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之下,也不会受到路面刺眼的反光影响。

8)居民通常可在该区域任意道路旁坐下休息。居民在沿散步道散步时可以时常坐在马路边休息,路旁每间隔15m左右就设有椅子或长凳,每6m可供居民短暂休息。

3.1.1 老年人活动的空间类型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根据老年人活动类型把小区室外休闲空间分类,而住区内不同的日常活动,按照类型的不同和集中、分散的模式区分,通过调研总结出了交流、休息、娱乐、锻炼、亲子、家庭或个人杂务以及社区活动这7个方面(表1)。

3.1.2 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影响度

老年人的行为空间轨迹是指老年人无论在室外停留或者做运动型的活动,任意状态下的移动轨迹。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参与性或短暂接触性的行为时,与环境产生的交流电就是与环境元素接触。老年人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影响其活动的因素众多,包括活动空间的位置和分类、面积与数量、活动设施现状、路面状态、住区建筑现状,以及微气候环境的各个因素、交通因素等。如何解决各个因素对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影响是进行改造设计的前提。适老性环境元素越能够吸引使用者,该区域的空间利用率就越会提升,反之则不然。通过对20个老旧小区的消极因素影响的调研得到老年人活动空间影响度(表2)。

3.2 基于寒地旧居住区景观空间微环境模拟

严寒地区,冬季风环境直接影响着环境舒适度。但在不同季节的风向、风速不同,因此要将一块场地的风环境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应该挑选典型季节的主导风向进行模拟对比,以此获得不同季节的模拟结果。在冬季时对活动场地的布置,应该选择风模拟图中风速较低的区域。实验表明,风速在3.3m/s以下时给人感觉较为舒适。冬季选择平均风速在1.5m/s以下或无风的区域为佳;夏季则选择平均风速在1.6~3.0m/s之间为佳。在最后权衡活动场地的位置时,尽量选取冬季处于最佳风速的区域,对于冬季无法布置在避风区域的场地则需要配置密植林或布置风屏障来阻挡寒风。

通过对北方寒地几个典型住区的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对活动场所日照的需求迫切性依次为:儿童游戏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青年人运动场地>住区广场>住区花园>住区商业内街。设计中首先应保证儿童游戏场地与老年人活动场地在一年中的日照时间至少为日均4h以上,如果是客观条件和规划条件都不许可,也应该至少保证在日均2h以上。严寒地区冬季室外比较寒冷,若没有充足的日照,很难吸引居民进行室外活动。所以在场地布局时,参考冬季的日照分布,尽可能将活动场地布置在拥有充足日照的场地。活动场地的选择在大寒日的日照时间不应低于2h,并将冬季拥有最好日照的场地留给老年人和儿童活动使用。对住区活动场地设计时应该考虑活动内容与日照分布的匹配性。参照日照分析软件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得出的日照等时线图,并根据住区活动场地所需的日照条件,在总图上绘制出不同日照水平的场地范围。综合分析居民对场地的需求,进行场地布局控制,为景观设计提供最为直观便利的依据。

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处于一定的公共环境中。本研究在线性空间网络模型基础上,通过dethmap的空间模拟,分析线性空间的整合度与连接度,提高线性空间的可理解度,增加线性空间的可达性与可视性,提升环境的集聚交往性。促进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向公共交往空间的转化,增加老年人在活动过程中交往的机会,提升老年人发生意外时被照看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声环境模拟分析,选择声环境非敏感区,合理规划广场舞等动态聚集性场所,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使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的公共环境更加和谐。

3.2.1 沈阳秀山小区风环境模拟

沈阳属寒地城市,其气候特点可简单总结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所以,在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上,按照规定须做到冬季避风、夏季放热。沈阳的大风天气较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容易形成较为明显的风洞和风口。为了避免居民受到冷风的影响,应通过建筑或景观的调节尽量减少居住区中的死角和漩涡,同时对降低能耗有很大的意义。

图2 项目活动优势区及改造后平面图

如图1所示,该地区风速为1.5m/s。表3为夏季风速矢量图,分析图中的风向密集区即可得知小区空间布局中当自然风通过时小区的涡流区。涡流区将会导致老年人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由于自然风产生的涡流所带来的较差的体感舒适性。表4是在夏季风速2.8m/s的西偏南风场下,该小区室外1.5m高度处的风压云图。

同时用ecotect对秀山小区的风、光环境作了优势性区域比较(表5、6)。3.2.2 秀山小区风光叠加分析

通过对前面微气候风、光环境的模拟及叠加分析,得出项目活动优势区及改造后平面图(图2)。

表1 老年人活动类型分类

表2 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影响度

表4 phoenics风压模拟

3.2.3 秀山小区活动空间优化评价

通过模拟得出项目活动空间微环境前后对比情况如表7所示。

将活动节点的冬季与夏季风环境模拟以及日照时间相叠加,通过对风与日照方面评估依据的研究与归纳,老年人冬季适宜风速应小于2.5m/s,夏季应大于0.8m/s;日照时间应不小于2.5h。对照表格,根据各个节点的分析情况得出结果(表8)。

经过模拟与优化,各活动空间位置均能满足冬季风不大于2.5m/s、夏季风不小于0.8m/s的舒适风环境条件,只有A点与B、C点在日照时间上不符合日照2.5h的条件,在场地规划时将活动场地布置在其他位置,A、B、C点设置老年活动中心及二层活动区。因此不会影响居民的日常活动。

表5 场地微气候风环境模拟

表6 场地微气候光环境模拟

3.3 基于空间可理解度的适老景观环境分析

将空间的“可理解度”作为重要的路径规划条件,在路径平滑阶段,通过dethmap软件进行空间整合度与连接度的评价。通过智能算法搜索出的路径,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行为心理的需要。须结合老年人的认知特点,为其提供相对清晰的空间结构和容易被照看的场地条件。须结合空间的可理解度这一指标,对路径搜索结果进行进一步评价与修正,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充分考虑老年人活动中所需要的空间看护性与认同感。

4 结论

1)提出微气候环境影响与城市住区空间动态叠加评价景观环境适老化的方法。

东北老年人户外活动受温度、湿度、风、雪等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城市住区环境中,由高密度建筑群所形成的微气候环境也影响着老年人户外活动。本研究将微气候指标转化为参数化控制数据,精确评价适合老年人户外景观的位控、量控与质控。

2)针对寒地城市住区高密度环境特点提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线性化评价标准。

研究提出了“基于线性空间系统”的评价方案。老年人在冬季户外主要发生线性化的活动行为,如购物、散步、慢跑等。重点对住区线性空间的便捷性、完整性与舒适性进行评价。线性空间评价系统即包括建筑阴影积雪区、机动车干扰区等负面指标,也包括无障碍、光照充足等正向指标。这些指标通过计算机数字化分析,形成科学系统的线性空间评价标准。

3)通过反馈调查法提出基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环境承受力的景观空间评价模型。

研究通过对老年人群体的实地调查和反馈,结合寒地尤其是东北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基于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环境承受力,形成一套老年人环境承受力的指标区间,并形成数字化的评价模型。

综上,目前我国的适老化景观改造仍处于初期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多的理论待检验,仍有很多的项目待实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表8 活动空间微环境模拟前后优劣比较

注:文中图片均由于淼、李聪拍摄或绘制。

猜你喜欢
寒地日照居民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心之向往,便是日照
沧海桑田话日照
有一种生活叫日照
石器时代的居民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特别的宇宙生日照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