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何直观视域下培养推理能力

2019-02-23 06:35潘龙和
考试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示意图

摘 要:在几何直观视域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需要理解图形的特征,把握图形的本质,让学生的推理有基础;需要让学生学会画好示意图,把握问题本质,让学生学会借助于图形去思考;需要以形辅数,借助于图形思维,让学生从图形去把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图形特征;示意图;以形辅数

华罗庚说:“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从数学学科本身来说,运用数与形结合可以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几何直观可以让儿童借助于图形去直观地思考问题,培养儿童的推理能力。在小学,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关注几何直观,培养儿童的推理能力。

一、 理解图形特征,把握图形本质

在几何直观视域下学生的推理学习,图形教学是一个关键。所以要依附图形教学,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研究图形特征,思考与图形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以图形为载体进行学习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一) 初步认识,根据名称作图形

在初步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学生看到图形的形状,能够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学生建立了图形的形状与名称之间的联系后,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转换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名称作图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图形(二)》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能够根据图形的形状判断出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后,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围一围,根据要求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选一选,从袋子里的积木中找到上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积木;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到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上述三个过程,学生在围、找和选的过程中,都是先在大脑中想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然后依据形状进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 研究特征,灵活转换图形

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图形的特征。在学生认识了图形的特征后,可以进行不同图形之间的转换,借助想象打通不同图形之间的关联。例如,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给学生一个正方形,想一想,如何把它变成长方形?再给一个长方形,想一想:如何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在学生想象后,进行操作验证。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首先在头脑里想象图形的形状,然后在头脑里根据图形的特征合理调整,最后通过操作,进一步验证调整的合理性。根据图形特征让学生对不同图形进行转换,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与操作之间进行转换,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 解决问题,学会想象图形

学生认识了图形的特征后,在解决有关于图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在蘇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做一个无盖的长4分米,宽3分米和高3分米的鱼缸,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首先在题目出示后,给题目配上规范的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上标上数据,根据图形去解决问题;其次,在学生能够看图解决问题后,撤除示意图,让学生自己画出示意图,然后解决问题;最后,在学生能够画出示意图解决问题后,直接让学生在头脑里想象出图形去解决问题。通过上述从有图到画图,最后到无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在大脑里想象图形,并且在大脑里对图形进行适当的操作,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 画好示意图形,把握问题本质

学生在认识图形,研究图形特征以及解决与图形有关的问题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借助于图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解决一些关于数与代数的问题过程中,同样也可以运用相关示意图去描述问题之间的关系,把问题之间的隐性联系直观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 自创示意图,把意义直观化

有些数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让抽象的意义依附于基本的示意图而存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学生在理解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创示意图,表示“合起来”和“去掉”两个意义。学生可以借助于两个长方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表示合起来,直观表征加法的意义;可以借助于从一个长方形里去掉一部分的过程,表示去掉的意义,借助形象表征减法的意义。通过这种自创示意图表示抽象概念的方式,让学生借助于直观的示意图去表征抽象概念的意义,把抽象的意义依附于具体的图形而存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 利用线段图,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有些数与代数的问题,题目里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隐蔽,借助于线段图可以让问题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让学生借助于直观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首先,在例题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于图形完整表征图中的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其次,在练习过程,可以把线段图进行简化,只要借助于简单的示意图表征其中的关系;最后,在后续练习过程中,只要在头脑里想象出示意图。通过从规范的画图,到压缩图形的细节,运用示意图表示了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到在头脑里想象示意图,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示意图表征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 以形辅数,用直观表征数的意义

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最重要的一个载体也就是以形辅数,通过图形把握数的意义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一)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借助于图形把握数的本质

数是抽象的产物,特别是对分数与小数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于机械的意义表述,那么学生就不会深度理解数的本质意义。所以,在分数的认识过程中,借助于各种不同的图形,通过平均分的过程,形成对分数意义的图形表达,然后抽象出分数的意义。用同样的方法形成对小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后续描述分数与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可以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如何借助于具体的图形表述分数与小数的意义。通过这样的认数过程,让学生借助于图形把抽象的意义形象化,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 借助图形,把握数自身特征

学生理解了一类数的意义后,可以通过图形去研究一个数自身的特征,形成与这个数相似数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在整数中有1、4、9、16这些平方数(如图1),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形让学生去把握这些平方数的实际形状。通过图形的特征去理解数的特征,形成对数的形象化认识,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当然,除了平方数,还可以通过“三角数”等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借助于图形去把握数的自身特征的意义,体会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 利用示意图,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借助于具体的图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把握,在描述数与数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借助于图形让学生直观把握数与数之间的关联。例如,在整数教学的过程中,借助于数轴,让学生理解4离0近一些,还是离10近一些?让学生凭借数轴体会到数的大小关系。后续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摆脱数轴的限制,超越数轴,能够凭着前面积累的直观经验去判断两个数之间的距离。通过图形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形成直观体验,后续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直观经验判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需要基于图形教学,但是不能仅仅拘于图形教学,只有在充分挖掘多种素材,一方面让抽象的数、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形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借助于直观思考,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黄荣良,唐采斌.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美)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斯.3~8岁儿童的数学学习经验[M].潘月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潘龙和,福建省龙岩市,古田县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示意图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网红履历表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
“三定两标”作好图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三定两标”作好图
俄欧天然气管道示意图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位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