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RP6炎症小体在肠道中的功能

2019-02-25 05:18牛冰玉姚树坤
医学综述 2019年16期
关键词:小体屏障黏液

魏 薇,牛冰玉,姚树坤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032;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3.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29)

人体依靠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抵御病原体入侵,炎症小体的活化及下游炎症因子的分泌对固有免疫具有重要意义,并可将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联系起来[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NLRP)6是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家族亚类NLRP之一,NLRs是一类模式识别受体。目前,较明确的NLRs功能包括以下3方面:①其中一组NLRs是炎症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调节胱天蛋白酶(caspase)1的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的转录;②NLRs可参与常见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如核因子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从而影响下游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③NLRs还可参与抗病毒免疫的调节[2]。以上3种功能均有NLRP6的参与,NLRP6在肠道黏膜宿主-菌群的相互作用中具有关键调节作用。现主要结合近年来NLRP6炎症小体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肠屏障功能的相关研究,对肠道中NLRP6炎症小体的功能予以综述。

1 NLRP6炎症小体结构及NLRP6表达部位

NLRP6蛋白编码基因位于人第11号染色体,N端为热蛋白结构域(pyrin domain,PYD),中间为核苷酸偶联结构域(NACHT/NOD),C端为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NLRP6可与caspase-1和含CARD结构域的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apoptosis 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通过PYD-PYD连接作用组成细胞内多聚蛋白复合物,称为NLRP6炎症小体,N端的PYD为NLRP6炎症小体组装的核心结构,其中的细丝状结构可募集ASC的PYD[3]。NLRP6可在小鼠各器官表达,如膀胱、肾脏、肝脏、肺、十二指肠、回肠、盲肠和结肠等,其中在结肠肌成纤维细胞表达最高,其次为结肠上皮细胞、肝细胞、CD4+T细胞、树突状细胞、CD8+T细胞、肥大细胞,此外,在外周巨噬细胞亦有少量表达[4-5]。而人体NLRP6主要在小肠表达[6]。

2 NLRP6炎症小体在肠道中的功能

2.1NLPR6炎症小体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2.1.1肠道菌群对NLRP6炎症小体的激活作用 NLRP6炎症小体的活化受肠道菌群调节,肠道菌群提供两种激活信号:第一种为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配体,促进炎症小体成分和IL-18的转录;第二种包括一些微生物代谢物,如胆汁酸、氨基酸、组胺等;共生原生动物也可调节上皮细胞对IL-18的分泌,但目前机制尚不明确[2]。对围生期大鼠和小鼠的研究显示,微生物在肠道定植后,NLRP6炎症小体成分及其下游炎症因子 IL-18 表达上调,可见微生物可促进NLRP6炎症小体成分的转录及组装[7-8]。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方面,牛磺酸、碳水化合物和长链脂肪酸在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中较Asc-/-小鼠多,提示牛磺酸、碳水化合物和长链脂肪酸可能是NLRP6炎症小体的激活剂,其中牛磺酸诱导IL-18的作用最强;相反,组胺和精胺在WT小鼠中较Asc-/-小鼠少,并导致肠道IL-18减少,提示组胺和精胺可能对NLRP6炎症小体有抑制作用[8]。炎症小体的活化导致caspase-1依赖的促炎细胞因子(IL-18)的分泌,可能以内分泌的方式触发细胞因子相应受体,并促进抗原提呈、共刺激分子上调及细胞因子释放,最终刺激抗原特异T细胞和B细胞[9]。除微生物相关机制外,NLRP6炎症小体成分的负转录调节还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有关。有研究发现,避水应激建立动物模型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升高,小肠和结肠NLRP6表达降低,并出现肠道菌群改变以及肠道屏障功能降低[2,10-11]。

2.1.2NLRP6炎症小体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目前,支持NLRP6炎症小体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的动物实验证据较多。Elinav等[4]研究显示,NLRP6炎症小体缺陷小鼠(Nlrp6-/-小鼠、Asc-/-小鼠、caspase-1-/-小鼠)粪便菌群中普氏菌属和TM7菌属增加,乳杆菌和厚壁菌门减少;与WT小鼠相比,NLRP6炎症小体缺陷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右旋糖酐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结肠炎、肠道IL-18水平下降;此外,与单独饲养WT小鼠相比,与NLRP6炎症小体缺陷小鼠共饲养的WT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DSS结肠炎,而共饲养后WT小鼠的粪便菌群与NLRP6炎症小体缺陷小鼠类似,故推测WT小鼠DSS结肠炎的加重可能与肠道菌群的转变相关,且NLRP6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由IL-18介导,菌群失调导致CC类趋化因子配体5表达上调,募集更多免疫细胞,从而导致自发性肠道炎症。此外,与WT小鼠相比,Nlrp6-/-和Asc-/-小鼠的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更严重,菌群失调导致的 CC类趋化因子配体5增加亦有参与,可激活IL-6旁路,从而促进上皮细胞增殖[12];与单独饲养WT小鼠相比,与Nlrp6-/-和Asc-/-小鼠共饲养WT小鼠的胆碱缺乏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更严重,肝脏中多种炎症细胞显著增加[13]。另有研究显示,共饲养并不能使其他小鼠肠道菌群与Nlrp6-/-小鼠相近,但Nlrp6-/-小鼠存在菌群失调,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增加尤其明显,菌群失调是DSS结肠炎加重的基础[14]。由此可见,NLRP6炎症小体对肠道菌群的组成有重要影响,具有减轻肠道炎症的作用。

但有研究发现,Nlrp6-/-小鼠对单核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的易感性减弱,感染上述菌群的Nlrp6-/-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数量增加,核因子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依赖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更高[15]。最近的研究亦显示,Nlrp6-/-小鼠对单核李斯特菌的易感性减弱,单核李斯特菌产生的脂磷壁酸(由革兰阳性细菌产生)可结合NLRP6的C端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并激活NLRP6;当WT小鼠感染单核李斯特菌时,NLRP6与caspase-1、caspase-11形成复合物,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1β、IL-18;注射IL-18的Nlrp6-/-小鼠对单核李斯特菌的易感性增加,因此推测单核李斯特菌感染加重与巨噬细胞分泌IL-18有关,表明NLRP6炎症小体可能对某些细菌感染有不利影响[16]。

近年来,通过对实验研究条件更严格的限定进一步加深了对NLRP6炎症小体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的认识。Lemire等[17]研究发现,同窝出生WT小鼠与Nlrp6-/-小鼠(来源于Nlrp6+/-小鼠)的肠道菌群无明显差异,且经DSS处理后的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IL-18分泌情况亦无显著差异,仅表现为雌性Nlrp6-/-小鼠体重下降更快,故认为NLRP6 炎症小体并不能调节肠道菌群,但这一结论对问题进行了过度的简化,这种情况下还应想到是否可能在环境中存在促发菌群失调的病原菌[18]。Galvez等[19]研究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菌群的影响超过基因表型的影响,且NLRP6对菌群组成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病原菌入侵后,当机体处于稳态且在无特定病原体环境中饲养时,WT小鼠和Nlrp6-/-小鼠菌群无明显差异。据此推测,在黏膜破损等疾病状态下(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导致NLRP6炎症小体活化,进而调节菌群结构,但无疾病状态下的NLRP6炎症小体并不干预菌群结构。

2.2NLPR6炎症小体与肠道病毒的相互作用Nlrp6-/-小鼠对肠道RNA病毒亦存在易感性,如脑心肌炎病毒和小鼠诺如病毒。NLRP6通过非炎症依赖机制发挥抗RNA病毒作用,肠道上皮细胞的NLRP6 通过与RNA解旋酶Dhx15形成复合体结合病毒RNA,并激发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依赖的抗病毒途径,促进 Ⅰ 型干扰素的表达,进而产生抗病毒作用[20]。

2.3NLRP6炎症小体对肠道屏障的影响 肠屏障对维持宿主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肠道黏液、免疫球蛋白A、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免疫细胞等均参与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21]。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细菌脂多糖入血,出现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导致机体处于低度炎症状态,并可出现代谢综合征,如肥胖、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22-23]。

肠屏障可分为化学屏障和物理屏障,前者包括AMPs,后者包括黏液层、单层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肠道黏液层是抵御病原体入侵、保护上皮免受物理刺激的第一道屏障,其中发挥关键生理作用的成分为黏蛋白;结肠黏液层包括外层黏液层(结构松散,其中包含菌群)以及内层黏液层(紧附于上皮层,密布黏蛋白,可抵御细菌);小肠黏液层缺乏明确的内外层分界[24]。肠上皮的杯状细胞可产生黏蛋白颗粒并分泌入肠腔形成黏液层。NLRP6炎症小体可通过影响肠道黏液层、肠道AMPs、结肠黏膜修复来影响肠屏障功能。

2.3.1NLRP6炎症小体对肠道黏液层的影响 NLRP6炎症小体可能影响肠道黏液层的形成。 Wlodarska等[25]的研究显示,杯状细胞中存在NLRP6 表达,且Nlrp6-/-小鼠存在黏液颗粒释放障碍,提示NLRP6可能参与黏液屏障的形成;Nlrp6-/-、Asc-/-或caspase-1-/-小鼠肠道未形成厚实连续的内黏液层,而IL-18-/-小鼠肠道黏液层正常形成,表明黏液分泌需要NLRP6炎症小体的介导,但不依赖NLRP6炎症小体下游的炎症因子IL-18。此外,Wlodarska等[25]的研究发现,NLRP6缺乏可影响杯状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既往研究显示,自噬对于潘氏细胞、破骨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分泌功能至关重要,故认为 NLPR6 可通过影响杯状细胞自噬而影响黏液分泌[26-28]。Birchenough等[29]的研究识别了一种位于结肠隐窝入口处的“哨兵”杯状细胞,这种细胞可通过激活TLR-髓样分化因子88依赖的Nox/Duox活性氧合成下游的NLRP6炎症小体,非特异性地吞噬TLR2/1、TLR4及TLR5配体并与之反应,激发钙离子依赖的MUC2分泌途径,并形成细胞间信号,促使隐窝上部邻近杯状细胞分泌MUC2抵御细菌,且不依赖IL-18。与NLRP6炎症小体对菌群的调节类似,“哨兵”杯状细胞依赖NLRP6炎症小体调节黏液层的途径只在细菌入侵机体时发挥作用。

2.3.2NLRP6炎症小体对肠道AMPs的影响 NLRP6炎症小体对AMPs的分泌亦有调节作用。AMPs主要由潘氏细胞和肠上皮细胞产生,包括 α防御素、β防御素、C型凝集素等,不同抗菌肽可针对不同菌群产生抗菌活性,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30]。AMPs中内凝集素1、抵抗素样分子β、血管生成素4的分泌受IL-18诱导,在无菌小鼠中基本无内凝集素1、抵抗素样分子β、血管生成素4表达,Nlrp6-/-小鼠和Asc-/-小鼠的内凝集素1、抵抗素样分子β、血管生成素4表达降低,提示这些抗菌肽的产生依赖于肠道菌群刺激NLPR6炎症小体产生的IL-18[8]。

2.3.3NLRP6炎症小体对结肠黏膜修复的影响 DSS诱导小鼠结肠炎建模过程中结肠NLRP6表达显著降低,停用DSS后NLRP6表达逐渐增加,且结肠黏膜活检后Nlrp6-/-小鼠的局部损伤修复速度较WT小鼠明显减慢,表明NLRP6可促进黏膜修复[5]。NLRP6炎症小体对黏膜修复的促进可能与IL-18相关;IL-22在结肠上皮细胞的修复过程中有重要作用,IL-22结合蛋白可使IL-22失效,而 NLRP6 炎症小体可通过IL-18依赖的途径下调IL-22 结合蛋白水平[31]。此外,NLRP6对DSS相关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还与Ly6Chi炎症单核细胞相关,DSS诱导结肠炎存在Ly6Chi炎症单核细胞浸润,其中NLRP6表达上调,将WT小鼠的Ly6Chi炎症单核细胞转移给Nlrp6-/-小鼠,后者肠屏障功能显著好转、肠道损伤显著减轻[32]。另有研究发现,Nlrp6-/-小鼠结肠损伤部位周围的上皮细胞增殖更明显,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分子酪蛋白激酶1ε和SMARCC1(SWI/SNF家族成员)的转录水平亦提高,提示缺乏NLRP6可能导致结肠黏膜损伤后的病理性增殖,并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发生有关[5]。

2.4NLRP6炎症小体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 肠道中NLRP6炎症小体的重要作用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现已发现,某些肠道疾病中存在肠道NLRP6 的异常表达,如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结肠NLRP6 表达显著下降[33];炎症肠病患者结肠 NLRP6 表达随病情活动度的增加而升高[34];Chen等[35]发现,NLRP6缺陷小鼠对结肠炎相关癌变的易感性增强,这与血清和结肠IL-18水平下降有关;Zhao等[36]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小鼠结肠NLRP6的表达低于正常小鼠,丁酸梭菌通过对NLRP6 的作用抑制结肠黏膜低度炎,可能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内脏超敏反应发挥有益作用。

目前与NLRP6相关的绝大多数研究为动物实验,相关人体的研究较少,某些动物实验结论可能与人体并不符合,因此应谨慎看待动物实验发现的一些机制和结论。如动物实验显示NLRP6与结直肠癌相关,但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2 cm以上正常结肠黏膜的NLRP6 RNA转录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NLRP6炎症小体对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均有调节作用,故需进一步探究其在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肿瘤、肝胆系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中的作用。此外,NLRP6炎症小体的活化亦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相关,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脑-肠互动中有重要作用,因此NLRP6炎症小体与应激相关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结 语

NLRP6炎症小体与肠道微生物间存在相互作用,肠道菌群、病毒对NLRP6炎症小体有激活作用。当病原菌侵入肠屏障时,NLRP6炎症小体可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NLRP6炎症小体亦可结合病毒RNA、促进干扰素基因表达;此外,NLRP6 炎症小体还可促进肠道黏液的分泌,部分抗菌肽的产生也依赖于NLRP6炎症小体。肠黏膜损伤后,NLRP6炎症小体可促进黏膜修复,同时抑制修复过程中的病理性增殖。动物实验是疾病机制探究的重要工具,目前DSS诱导结肠炎模型在NLRP6炎症小体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较多,今后可考虑应用其他疾病动物模型进行相对广泛的动物实验。目前,关于NLRP6炎症小体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肠道菌群与遗传、性别、年龄、饮食、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故应注意控制研究中的干扰因素,以得到更为可靠的结论。

猜你喜欢
小体屏障黏液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病毒感染与NLRP3炎性小体
屏障修护TOP10
一道屏障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一种优化小鼠成纤维细胞中自噬小体示踪的方法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