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迷局

2019-03-02 02:57贾礼庆
娘子关 2019年1期
关键词:寒食菖蒲鸦片

贾礼庆

菖蒲葅

公元前630年,正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中期,这一年的冬天,在鲁国国都曲阜城内,国君鲁申正在主持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招待周天子派来的特使周公阅。在这次宴会上,鲁申给周天子派来的尊贵客人端上来四样东西,分别是:昌歜、白、黑、形盐。看到鲁国这样的招待场面和规格,周公阅内心非常激动,赶紧起身辞谢,他客气地说:“作为国家的君主,用文治彰显德行,以武功令人畏惧,这样才有各种各样丰盛的食物来宴飨别人,以彰显他的贤德,进献五味调和的昌歜,摆上祭祀神灵用的美好谷物食品以及做成老虎形状的盐巴,这些都是为了对应他的德行和功绩啊。我何德何能,能当得起这样的宴席标准啊!”

鲁申在宴席上摆出来的这四样东西到底有什么神奇,能让来自王城的周天子的代表如此诚惶诚恐呢?诚如周公阅所言,这四样物品是当时的人们祭祀神灵的东西。祭祀神灵的物品必须是非常珍贵的,且是神灵那里也稀缺并在意的东西。作为来访的客人,受到了与神灵一般的待遇,在当时王室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国力不算弱小的鲁国国君竟然如此高规格地接待,周公阅哪里能够淡定得了?作为贵族,他必须要说一番客套话,向鲁申表示感谢,才算符合礼数,所以周公阅就讲出来这么一番说辞。鲁国的史官应该是亲自参加了这次宴会的,所以就把周公阅说的这段话详细记录在《春秋》中。

这四样东西到底有什么不同寻常,怎么就成了春秋时代的祭祀神灵的贡品呢?这就需要我们来一一分析这四样物品了。昌歜也叫菖蒲葅,是挖掘菖蒲草的根茎用盐等作料腌制而成的咸菜。这种咸菜在当时应该不是很好制作,且食用这种咸菜后,人会产生幻觉,好像神灵附体,被看作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珍贵食物,是只有巫师和王室贵族等特定人群才有资格食用的东西,一般人不会制作,也不允许制作和食用。菖蒲葅有毒,一旦食用过量,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不知菖蒲葅食用方法和用量的普通人也不敢食用。食用菖蒲葅因此就成为敬献神灵的贡品和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权。

白和黑指的是两种粮食作物做成的食物。白是指白米磨成面粉做成的白米糕;黑是指黑黍米褪壳后磨面做成的黑黍糕。我们知道,春秋虽然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但那时候的农业靠天吃饭,旱、涝、蝗、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那时候也没有科学种田的概念,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收成没有保障。在大多数人主要以采摘和食用野果、树叶、野菜来果腹的时代,粮食是能够拿得出手的非常珍贵的物品,只有非常高贵的客人,主人才会用白米糕和黑黍糕来招待。

形盐则是把食用盐做成老虎的形状,在宴会中吃烤肉的时候蘸着吃,吃肉羹的时候做调味料。我们知道,盐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普通人吃到盐是非常困难的。春秋时代,掌握盐资源的诸侯国一定是富足且强大的。当时的晋国因控制着黄河中游运城一代的盐湖而富得流油,因而兵强马壮,称霸春秋一百多年。依海立国的齐国因煮海为盐而富甲一方,国力强盛,齐桓公更是因此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到了鲁申的时代,把盐做成虎形并在祭祀神灵和高级宴会中使用,有标榜武力和国力的意思,也有向客人表达善意和尊重的意思。

粮食和盐作为招待客人的食物无可厚非,这里我们放下白、黑、形盐三样不谈,继续关注菖蒲葅这种东西。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菖蒲草全株有毒,根茎毒性尤烈。古人也认识到这种草有毒,但为什么还要食用,而且还成为敬献神灵的贡品?菖蒲是春天里发芽最早的植物,而且这种植物生命力非常顽强,长势旺盛,之所以被称为菖蒲,就是因为它是蒲类中最为昌盛的一种。古人因此认为菖蒲具有取之不竭的能量,人食用这种草可以从中获取长寿的能量。而且菖蒲草的叶子本身还散发着一种芳香,古人认为这种香味可以避邪,所以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艾叶和菖蒲叶子捆绑悬挂于门楣之上以避邪,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既可避邪,还有长寿之功效,人们没有理由不迷信它。然而,我们知道,菖蒲是有毒的,如果人食用过量,是有生命危险的,相信远古时代食用菖蒲的人没少中招。菖蒲草吃了会死人,人们于是对这种草充满了敬畏,很多人就不敢去尝试了。然而,还是有一些人不死心,他们少量的食用菖蒲,竟然发现吃过这种草之后能够产生一种奇妙的幻觉,因此古人认为这种草可以通神。于是,食用菖蒲草就成为某些人的特权。他们利用菖蒲草轻微中毒后产生的幻觉来指导时人的生产生活,并成为神灵的代言人。

据说,周文王姬昌就喜欢食用菖蒲葅。而我们知道他的功绩之一就是“演周易”,今天的周易多用来算卦,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周文王是当时算卦最好的巫师,而且他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动用神灵的力量,打下自己的江山,为他的子孙后代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菖蒲葅应该为其助力多多吧。

菖蒲避邪与长寿的功效仅仅是一个传说,人们食用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之后就进入药典成为药品,人们不再把它作为食物。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见,古人明知菖蒲葅有毒,却还要坚持食用。一种食物食用的人多了,也就具有平民色彩了,其神奇的功效大家都体验过了,再用它来装神弄鬼忽悠别人也就没有效果了。之后,人们对食用菖蒲葅也就不感兴趣了,食用的人也就慢慢少了。现在呢,人们把菖蒲作为盆栽,放在家里作为观赏植物了。

我想,古人之所以喜欢食用菖蒲葅,还在于为了获取食用之后轻微中毒产生幻觉的那种特殊体验,与现代人吸毒上瘾后难以戒断有着相同的精神依赖吧。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地认为,菖蒲葅是最早的人类加工毒品之一。

寒食散

秦灭汉兴,刘姓皇帝用道家思想中的“无为”来治理国家,给饱受战乱的民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道家思想在统治者的助力下传播开来,从皇室贵族到庶民百姓,学道修行之人比比皆是。道家因此产生了众多流派,其中有一支在追求永生、不死、不灭、不老的道路上,开始在前人之基础上精研秘方丹药,希图用外部的力量来帮助人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这支流派后来被称为“金丹道教”。金丹道教教徒以自然界中可以找到的各种物质为原料,通过火的威力,以烧、烤、熬、煮、蒸、焖等方法来提炼其物质精华,提纯出不同于原物质的另外一种自然界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来,并对这种物质的药性来进行实验,无意中推动了我国古代的冶炼、化学等方面的发展。

在追求长生不老愿景的鼓动下,据说汉朝时候的富贵人家,但有余力就会聘请金丹方士研习丹方,家里则砌灶升火,开炉炼丹,炼丹试验蔚然成风。有一种说法就认为,我们如今餐桌上常见的食品——豆腐,便是西汉时候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炼制丹药的时候无意中发明的,可视为炼丹的副产品。

古人经年累月投身于炼丹事业中,是否炼出来过得道成仙的丹药,我们今天无从知晓,但各种神怪小说和道教经典中却说的有鼻子有眼,不过,炼出来的长生不死丹药已经被那些升天成仙的人服用了,基本与我们这些一探究竟的俗人无缘。故事讲得神乎其神,赚来了无数后代信徒。直到现代科学思想无所不入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仍然不乏金丹道教的忠实信徒还在做着遥不可及的长生梦,贩卖旧时那些注定无法被论证的理论。

道教的炼丹方士到底炼制出来过什么样的长生不老药,无人能够说得清楚,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时候产生过的另外一个副产品——寒食散,倒是在中国的历史中掀起过不小的波澜。据寒食散流传下来的古方和古代其他文献记录来看,寒食散是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赤石脂等五种矿石为主料,再加入几十种其他药材一起熬制调配而成的。利用现代科技研究分析,不说其他药材,单单五种矿物材料,没有一种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人吃了这种东西,轻则中毒,重则致死。然而,就是这样的东西,却在东汉末年之后,历经隋唐,一直到宋朝这样长的时间里,从来就不缺捧臭脚的。

历史的车轮驶入东汉之后,进入了一个特别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有的人生来便锦衣玉食,有高官等着他做,有厚禄等着他拿,而大多数人则只能默默地承担统治阶层的盘剥,用卑微的生命,竭尽所能来养活那些生来便注定高贵的人。有些人生来不需要劳动,他们唯一需要做的便是享受生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寄生阶层——门阀士族。寒食散正是在这些闲得无聊之人的推波助澜下,开启了当时的门阀士族阶层争相食用寒食散(简称“食散”)的风潮。到了三国时代,在曹操的女婿何晏的鼓吹并示范之下,食散之风呈不可遏制之势,迅速在贵族门阀之中风行开来,引得时人争相效仿。

人为什么要食散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寒食散的功效。我们前面讲过,经现代科学研究确认,寒食散的主要成分含有对人类身体有害的有毒物质,但那时候的人不清楚这些,在食用这个东西之后,大约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醉酒的状态,而且表演欲强烈,各种在正常情况下做不来或不好意思做的事情,想说却不好意思说的话,在食散后能毫无顾忌地做到,而且还可能做得很好,就像具备了超凡能力一样,而等药效过后,这种能力就会消失,泯然常人矣。所以享受食散后的惬意体验,就成为人们坚持食散的原动力。

时人食散后,体内会感觉燥热难当或冰寒彻骨,需配以大量饮酒和大运动量来行散。药效加酒劲,人会进入一种癫狂状态,所以在当时魏的国都洛阳城中,如果看见那些赤身裸体漫无目的急速行走的人,可别以为是遇到了精神病患者,说不定是皇室的哪位亲王或哪位贵族家的嫡系子弟呢。据说三国以后一直到唐朝时的政治家、文坛领袖等多有食散的爱好。书圣王羲之就好这一口,他留传下来的文字中多有记录。有感于此,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流传一千多年的《兰亭集序》从文章内容来看,应该是王老爷子喝过酒之后的率性作品。试想,在这样高规格的聚会中,饮酒之前,王老先生要不要磕点药呢?想那老爷子放荡洒脱不羁的性子,应该是不会省掉这道程序。

寒食散配方中很多药材都是世所罕见的东西,最初是被当作仙丹妙药的。因为其药材稀有罕见,所以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能够炼制和消费得起的。食散久了,人体不可避免会发生病变。据晋代名医皇甫谧曾在他的文章中描述食散者的种种惨状:他的族弟长互食散后,其症状表现为舌头僵硬萎缩到了喉咙深处;东海一个叫良夫的食散人,恶疮深深地嵌入脊背中无法治愈;陇西食散人辛长绪则脊背溃烂严重;蜀郡的赵公烈家更惨,他的祖辈、父辈及兄弟中,有六人因食散而丧命。皇甫谧明知食散有危险,却没有抵住诱惑,不幸染上毒瘾。好在他的家人发现及时,在家人的帮助下,皇甫谧成功戒毒。食散的危害由此可见。国学大家余嘉锡先生曾对寒食散做过考证,他认为食散“杀人之烈,较鸦片尤过之”。据他估算,从三国到唐代的五百年间,因服用寒食散而死亡的人有数十上百万之众。

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中,把寒食散比作鸦片,明确指出寒食散是一种毒药,并认为后世把晋人轻裘绶带,衣服宽大,不鞋而屐,认为是舒服和飘逸,殊不知他们心里是很痛苦的,所谓的“魏晋风度”,其实是食散的缘故。这里笔者引申发挥下,魏晋时代那些藐视权贵的名士中,食散者不知凡几,他们屡有冒犯帝王尊严之举,却多能被宽宥,或许不仅是帝王胸襟宽阔有容人之量,而且有帝王体谅他的这些属下食散后控制不了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吧。所以笔者才敢怀疑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候的状态,这或许就是魏晋时代不为人知的一面。

鸦片烟

中国近代史上,如果要论哪种物品为祸最烈,害人最惨,则非鸦片烟莫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鸦片烟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我们知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想打开中国市场,又拿不出什么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商品来交易,于是就采用种种罪恶的手段,把在印度炼制的鸦片向中国市场大量倾销,致使当时的中国人从皇亲贵族到地方官员,从商贾富豪到平民百姓,吸食鸦片成为当时时尚的生活方式。中国白银因此大量外流,清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民间财富迅速流失,整个中国经济都快要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搞垮了。

要讲好鸦片烟的故事还要从它的母体罂粟花讲起。罂粟不是中国的原产物种,是随着东西方交流的脚步从西方传进来的。古时的人把罂粟花球摘下来与其他药材配伍,一起来治疗一些疾病,效果蛮好。慢慢地人们就发现,罂粟花对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于是开始用心研究这种植物,并成功从其蒴果中提取奶白色汁液,最后熬制成为供人吸食的鸦片烟。罪恶的鸦片就这样诞生了。

罂粟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观赏花卉和药材来使用的。罂粟花朵艳丽,与芍药牡丹相比毫不逊色,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在贵州大山中见到这种花卉时记载:罂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也。从这段记录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信息,明朝末年的时候,我国的西南地区,已经有人大面积种植罂粟了。而有记录显示,在更早的时候,我国民间已经有人懂得如何从罂粟蒴果中提取汁液制作鸦片并卖给药房了。不过,那个时候人们更多地把鸦片作为一味药材来使用。

从某种角度解释,鸦片可被视为毁掉大清江山的罪魁之一,但鸦片被普通人吸食可不是清朝人的专利,追踪溯源,人们无病状态下服用或吸食鸦片,元朝时候就已经有记载了。元朝的征服者闯进印度次大陆的时候,从那里的皇室贵族手里抢夺来的战利品中就有鸦片,于是他们就开始尝试着服用,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用药体验。之后,他们把这种东西带到了东方,中国人也就间接地认识并接受了这种东西,并称其为乌香。鸦片在很长的时间里,是极为昂贵的药品。南洋诸国来朝贡明朝皇帝的时候,其贡品中就有鸦片。当时鸦片的价格与黄金等同。到了万历年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东南亚的各种物品被运进来,鸦片的贸易量逐年增加,于是明朝廷开始对鸦片征税,鸦片就这样堂而皇之进入国门。

鸦片之所以被征税,说明当时中国民间服用鸦片的人增加了,对鸦片的需求已经非常大了,国产鸦片的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依靠进口。而一些历史研究者对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做了研究之后,得出了万历是瘾君子的结论,说万历皇帝因为服用鸦片成瘾,于是在宫中躲了近三十年不工作。这或许不是万历不上班原因的全部真相,但可视为众多原因之一。

人吸食鸦片后,短时间内会表现为精力旺盛,干活不累;思维活跃,精神亢奋,基本不睡。鸦片的功效看上去的确非常神奇,然而吸食久了,其副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人再也无法离得开这种东西,需要不断的吸食并加大用量才能保证精神和肉体感觉良好,如果离开这种药物,就会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而长期服用鸦片,人的体质会严重下降,意志力减退,生无所念,精神颓废,基本成为废材一根,最终导致家财散尽,在鸦片烟的余烬中死亡。

放任鸦片烟祸泛滥,迟早会葬送掉大清江山。道光皇帝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发誓要禁烟,可问题是,他自己以及他的母亲都是瘾君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族、朝臣以及各级地方官员中,瘾君子更是不乏其人。试想,一群瘾君子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认为鸦片祸国,提出禁烟,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把戏,肯定是禁别人而宽自己。林则徐领了皇帝圣旨,跑到虎门费了老劲去禁烟,结果自家后院里却闹腾起来,再加上洋人的枪炮逼迫,道光皇帝的禁烟决心就土崩瓦解了,最后还闹了个割地赔款,可谓丢尽颜面,贻笑千古。

但为了稳定大清经济,阻止白银外流,“聪明”的清朝官员想出来一个办法。既然鸦片禁不了,那就自己种植,以种养吸,不买进口烟土,那大清的白银不就进不了洋人腰包了吗?说干就干,大清官员立马指挥老百姓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鸦片,一时间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肥沃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种植结构调整,凡是适宜罂粟种植的地方,多被开辟为罂粟田。鸦片烟的国产率大大增加,贩卖印度鸦片的洋人收入大大缩水,清政府的“妙招”颇有成效。

不过,种烟和吸烟的后遗症同样要命。一场被后世称为“丁戊奇荒”的灾害悄然而至,狠狠一巴掌打在了清朝皇帝以及颟顸官员的脸上。始于1875年的北方大旱一直持续到了1878年,整整四年,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五省持续旱灾,最严重的时候灾情波及相关邻省,大半个中国陷入饥荒之中。据后世的一个调查研究表明,这场旱灾中死亡了不少于1000万人。事后,人们分析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本身和战争因素之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几个省份把大量土地用于种植利润更加丰厚的罂粟,而忽视了粮食生产,以至于家家户户仓无存粮,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官府赈灾不力,不法商贩哄抬粮价,种罂粟赚到的那一点点银钱根本就买不到多少粮食,结果就导致了北方五省大面积饥荒的形成。

在“丁戊奇荒”的灾害中,善良的大清子民即使饿死,也没有找皇帝的麻烦,他们或许真的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惩罚。不过,人在做,天在看,清政府终究要为其倒行逆施付出代价。三十多年后,武昌城头突然响起的枪声,便敲响了清朝统治的丧钟。

(配图:李永杰)

猜你喜欢
寒食菖蒲鸦片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渐行渐远寒食节
室雅菖蒲清
“水草精英”菖蒲
养菖蒲
清明节的由来
阿富汗鸦片年产量创新高
清末地方财政靠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