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
——基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视角

2019-03-05 00:42黄伟志
关键词:虚无主义斯大林苏联

黄伟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约·维·斯大林是苏共中央总书记,也兼任部长会议主席和最高军事统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从1924至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思想是斯大林同志领导苏联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他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恩、列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还原历史”“重新评价”为借口,对历史事实进行歪曲、编造、肢解的反动的政治思潮。这种思潮否定斯大林的功绩和地位,歪曲理解斯大林思想,有着严重的危害,造成了许多恶劣影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对马列主义的理论贡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

一、斯大林思想的理论贡献

1.斯大林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斯大林的哲学思想是贯穿于他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始终的。20世纪初是他的哲学思想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20-30年代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逐渐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他的晚年时期,也是他的哲学思想全面发展的阶段。斯大林哲学思想是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并且受当时俄国国情的影响下产生的,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斯大林从开始投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就运用马克思的一些哲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斯大林的《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1906-1907年间出版,这部著作在哲学上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貌似社会主义,但本质上是一种反动思想。斯大林反对割裂并肢解马克思主义,维护了其完整和统一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只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是一个哲学体系,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就是从这个哲学体系中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1]斯大林认为意识和存在、观念和物质是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形式,坚持了同一性原则,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将物质和精神割裂开的二元论哲学。虽然斯大林本人也承认这篇文章是他年轻时不成熟的作品,但是它的主要内容是正确的,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对唯物辩证法的攻击,正确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直到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斯大林高度重视苏联党的历史教育,1938年苏联编印出版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其中有一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就是由他自己写成的。斯大林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讲了辩证法的四点特征,然后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三点特征,最后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有四点阐述。虽然这时期他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及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仍然把两者看作是一个整体。斯大林所说的辩证法,是在综合了马恩与列宁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反映出由浅到深、由抽象到具体的特点。不仅如此,斯大林的哲学思想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这些思想都符合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观察、认识世界的理论工具。

斯大林还在20世纪50年代参与了国内有关语言学话题的争论,他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对马尔的语言学错误观点进行了回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重要阐述。斯大林不同意语言有阶级属性而且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观点,指出了语言创造出来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论证了它跟上层建筑的根本不同。他明确定义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详细地阐述了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产生,并且是为其服务的。总之,斯大林思想中的哲学观点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在马哲的发展历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2.斯大林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

斯大林的经济思想是伴随着他在新经济政策取得一些良好效果后,探索如何在这个落后国家发展工业与农业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一系列措施,并在晚年时期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斯大林始终把发展苏联的经济作为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他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建设要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入手,1925年底,他在党代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斯大林分析了当时苏联国内外的形势,强调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斯大林提出,苏联走工业化的具体道路不应该跟从轻工业开始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同,并指出工业化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它的重心和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尤其是机器制造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加速发展,保持国家的经济独立,才能增强国防实力,抵御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斯大林指出,不能采用历史上发达国家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解决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问题,要走另一条“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2]。他指出了走这种道路的可能性,并且阐述了积累资金的具体方法。斯大林还强调,需要通过制定工业计划,机构精简,勤俭节约等措施来合理使用积累的资金。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小农经济的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仍然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27年底,斯大林在党代会上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他指出苏联农业的前途在于将不集中的小型农户转变为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利用新技术进行集体耕种。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是永久性措施,苏联不应该长期实行这两种不同的制度,走农业合作之路是消除农村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根本途径。他还认为小农经济的分散和零碎化是造成粮食危机的根源,而集体经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粮食,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斯大林明确提出了要实行组织贫农,同时联合中农,对富农进行斗争的政策。斯大林着重说明了进行这一过程的原则:首先,要坚持自愿原则,对农民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其次,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分类分批实现集体化;最后,集体农庄的主要合作方式为农业劳动组合。

斯大林也非常关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他于1952年2月撰写了《对于和1951年11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和回答几位同志问题的文章,统一汇编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出版。斯大林在书中首先谈到社会主义国家里经济规律的性质,认为经济规律与自然科学规律的共同之处是客观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规律不是基于人的主观意志。斯大林强调经济规律不仅是客观的,还是可知的,并且论述了经济的发展是有计划和成比例的。斯大林说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并说明了缘由。那时人们存在着把商品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正确观念,斯大林指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仍是必要的东西。他明确表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不能把两者等同看待。他还认为,具有商品和商品生产之处必须有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解释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解,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

3.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开始探索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反驳了错误观点,维护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在对国内外环境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可以率先在苏联建成的理论。他还提出了关于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状况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1924年,世界范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低谷,苏联国内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的因素不断增长,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理论却认为苏联不能靠自身力量来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继承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观点,揭露了“不断革命”论者的思想实质,他于1924年还批驳了托洛茨基的“革命的俄国不能在保守的欧洲面前站得住脚”的荒谬说法。斯大林在1925年1月具体区分了“一般胜利”与“完全胜利”,他认为把资产者赶走并且夺取政权只是“一般胜利”,只有将多个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在一起取得政权,才能实现革命的“完全胜利”。1925年,斯大林还讨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的问题,及其社会的外部与内部诸多矛盾的问题。

斯大林在与党内众多反对派论战并结合当时具体情况,提出了一种创新理论——“一国建成论”,发展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斯大林强调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不能混淆的,前者是指苏联不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事先成功,国内无产阶级就能夺取政权,并且在执政后完全建成社会主义。而后者的意思是,如果外部没有多个国家的革命胜利,那么很难避免西方国家进行的外部干涉,因此不能有效阻止资产者的复辟。斯大林还探讨了在一个国家里建成社会主义的内外部环境,从国内来看,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日益强大,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国家剥夺了土地工厂铁路等,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为以后的国家建设打下了经济基础;从国际来看,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明争暗斗,不可能结成反苏联盟,苏联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争取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为国家建设提供很好的外部环境。斯大林还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前者是赢得本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者是协助他国无产阶级取得该国的革命成功。一国夺取政权有赖于其他国家无产者的支持,而本国的胜利又推动了他国革命活动的进展。

在对待阶级问题上,斯大林强调阶级斗争在过渡时期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斯大林于1936年宣布苏联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指出:“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剩下了工人阶级,剩下了农民阶级,剩下了知识分子。”[3]他还指出了随着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都获得了全新意义。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后,他还强调,剥削阶级的残余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并未消失,因此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保护社会主义的成果。斯大林的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有力推动了苏联的国家建设,并为其他共产党执政国家提供了借鉴。虽然斯大林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冒进的成分,但是无法抹杀他的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贡献。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与原因分析

斯大林已经逝世60多年了,对于他思想的研究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没有间断过,他逝世后,人们对斯大林本人及其思想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在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思潮影响下,斯大林思想的负面评价往往多于正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斯大林去世不长时间后,赫鲁晓夫于1956年在党代会上做出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报告打着反对个人崇拜的名义,故意放大和编造斯大林的缺点和错误,全面抹杀了他对党和国家的一切功绩,这一次的“揭盖”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极大混乱,引起了国内外一股反斯大林的浪潮。赫鲁晓夫还将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搬出,全国各地的斯大林画像和塑像被拆除,许多报刊公开发表批判斯大林的言论。国内的思想文化界一时间涌现出的各类文章,文艺作品中也以抹黑歪曲斯大林的居多。国外的别有用心者也借此机会来抹黑苏联的社会主义,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大肆指责斯大林,并且把“斯大林主义”解释为极权主义,很多事实都被歪曲。有一些人认为斯大林的学说与马恩列的理论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完全背离了经典作家的原本思想,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斯大林思想堆砌了经典作家的观点,是庸俗化的马列主义。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的名义,要求对苏联的历史教科书重新编写,完全篡改了苏共的历史,全国掀起了疯狂的“非斯大林化”。从揭露斯大林个人,接着反对“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模式,再到批判列宁和十月革命,最后否定党和国家的一切,这一错误思潮在苏联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随着苏联的解体,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并未消除,一些学者把苏联的解体的祸根归结为斯大林及其思想,国内外对斯大林的负面评价仍然很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虽然出现了对斯大林重新评估的浪潮,对斯大林持肯定态度的人逐渐变多,但是人们对这一思想的理论贡献仍然认识不足。

在赫鲁晓夫完全否定斯大林的浪潮中,中共中央没有随波逐流,毛泽东还是从正面肯定了斯大林及其思想,他指出:“三分错误,七分成绩。这是公正的。”[4]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两个评论中明确反对使用“斯大林主义”这类概念,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及其思想,但仍未能完全克服这一思潮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斯大林思想的学习非常重视,首先组织翻译出版的就是《斯大林全集》,比其他马列经典作家的著作都要早。中央编译局是翻译马列著作的权威机构,从1953年到1958年,翻译出版了《斯大林全集》第1~13卷,1962年出版了《斯大林文选》,其中包括了他在1934-1952年的著作。1979年出版了《斯大林选集》上下卷,1985年又对文选进行补充出版了《斯大林文集(1934-1952)》。与此同时,中央还出过斯大林的一些单行本著作,例如像《论反对派》这样的专题文集和各种《论**》等不同专题论述摘编。但是后来,由于受到国际上否定斯大林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央编译局对斯大林著作的翻译出版停滞不前,被赫鲁晓夫中断的《斯大林全集》也没有再版,很多新版的专题摘编已经删除了斯大林的论述,专题文集或摘编中也只有马恩列的语录。目前在国内出版的各种经典著作选读或者导读中收录的大部分是马、恩、列的文章,基本上不再选取斯大林的原著,在高校的专业教材中也缩减了斯大林相关理论的文字篇幅。虽然国内关于斯大林生平的传记类书籍较多,但是对他的思想史与经典著作的研究越来越少,斯大林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冷门。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影响,究其根源,主要是由内外部的两种原因造成的。内部原因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指导。世界观不同,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会不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虚无主义,而且受到后现代主义史学影响。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它起源于19世纪欧洲,尼采后期的著作主要是基于这个理论的,他提出“上帝死了”“世界上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强调要“重估一切价值”。这种观点延伸到历史领域就会产生以“价值中立”“重新反思”等名义对历史事实歪曲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史学在20世纪中叶以后兴起,这种理论强调要切断与传统史学的关系,提出要去掉历史的中心,要解构宏大的历史叙事,注重事件发展的碎片,并且将史实等同于文学故事,认为历史只是一种叙述。这种错误的史学观导致人们不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上的人物与思想,而是通过碎片化的事件去虚构和编织历史情节,得出与历史真相相反的结论。

外部原因是西方反共势力别有用心的政治企图。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般的社会思潮,它是西方反共势力想要“和平演变”共产党执政国家的重要手段,企图达到“分化”“西化”社会主义的政治目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国家害怕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会威胁它们的利益,在军事手段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是要达到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并对党领导的合法性进行否定的企图。正是出于这样的政治企图,所以历史虚无主义将目标锁定在社会主义历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革命领袖的身上,使得人们对原本建立的信仰以及对共产党领导的支持发生动摇,最终达到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苏东剧变使得西方反共势力尝到了这一思潮可以“灭人之国”的好处,他们又将目标对准我国,积极宣传所谓“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历史已经终结”等言论,希望达到跟苏东一样的效果。

三、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毫无疑问,站在斯大林对立面的党派或者个人用各种理由来诋毁他,费尽心机地否定他和他的思想,其行为本质上就是要颠覆苏联社会主义,推翻共产党的领导。2013年1月,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苏联和苏共历史的否定,对列宁和斯大林的否定,是历史虚无主义最后导致苏联这个国家分崩离析。因此我们必须对斯大林思想有正确的认识,自觉抵制错误思潮。

要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5]历史虚无主义不承认历史的普遍规律的存在,将历史看作是由一些偶然事件构成的,受个人意志转移的影响。坚持唯物史观可以从偶然事件中发现背后的必然联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客观规律,对历史事件做出科学解释。坚持唯物史观有利于正确认识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影响,不断推动当今的改革。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蔑视广大民众的力量,坚持唯物史观有利于发挥全体人民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自觉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坚决抵制那些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错误言论。

要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应该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斯大林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进行革命斗争,一直自称“列宁的学生”,不同意使用“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斯大林主义”一词最早在1927年10月托洛茨基在关于开除他出中央委员会的提案的发言中对斯大林进行了攻击,污蔑斯大林主义的本质是从无产阶级、雇农和贫农转向小资产阶级、富农等等,这一概念在这里被说成是机会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政治局委员卡冈诺维奇指出了不仅有列宁主义,还有斯大林主义,他建议使用“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这个术语。1936年,赫鲁晓夫时任莫斯科州委书记,他在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喊出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口号。但是后来西方和苏联国内往往把“斯大林主义”当成极权主义的象征。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生前一直没有把他自己创立的科学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最早被一个叫巴枯宁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从贬义角度来使用。马克思曾批评过法国那些称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直到马克思逝世后,“马克思主义”这个说法才被人们从褒义上使用。而“列宁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被党内少数派的马尔托夫在1903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对列宁进行贬低和攻击的,之后普列汉诺夫也将其用于贬义。1923年在列宁重病的时候,加米涅夫才初次以正面和褒义角度来使用列宁主义,斯大林后来又准确定义了这一术语。既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开始都是作为贬义,后来人们才把它们作为褒义来使用,那么我们也不应该一直从贬义上看待斯大林主义。著名的人大科社专家高放教授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值得我们借鉴,他提出:“用24 个字给斯大林主义下个定义:斯大林探索以苏联为中心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6]

要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应当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当时斯大林领导的国家还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充满了各种矛盾斗争,斯大林采取的措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做出的,一些失误的存在也是难以避免的。习近平曾指出:“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7]斯大林思想是斯大林在领导国家进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总结而成的理论体系,它不只是斯大林自己的理论,还是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理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斯大林思想,应该认识到这一思想的理论贡献是第一位的,理论失误是第二位的。尽管斯大林思想在一些问题上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颠覆性的歪曲,而且他也对其理论进行了适当纠正。因此我们在看待它的局限性时绝不能忽视这些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不能像历史虚无主义那样抹杀它的所有贡献。

要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仔细阅读分析斯大林的原著。在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对他的著作重视程度不够,要想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的理论价值,必须仔细阅读、分析斯大林的著作。苏联哲学家彼·斐·柯洛尼茨基指出:“斯大林的著作和毛泽东同志以及其他各国共产党领袖的著作,在研究最迫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问题方面,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8]斯大林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读他的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斯大林的思想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这一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阅读斯大林的著作有利于认清斯大林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关联,发现其理论的创新之处,认识其理论的错误与局限,这样才能准确对这一思想做出科学评价,才能阻止错误思潮的蔓延。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斯大林苏联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