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以释寂震等八位江南地区作家为中心

2019-03-05 09:06朱则杰
关键词:清人族谱总目

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1]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2]两种巨著。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注]① 《清人别集总目》虽然按作家姓氏笔画排序,但各家小传也力求注明生卒年。,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主要就从生卒年入手,将所发现的有关问题陆续写成文字,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本篇取释寂震等八位江南地区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释寂震(卷一,上册,第15页)

释寂震,《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著录乾隆刻本《华顶和尚山塘旧稿》一卷,而作者介绍大致只提到“与释原志、钱谦益(有)题赠(交往)”,推测为“清初”“江南僧人”[1]2488。

按康熙年间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记载:

天台华顶沙门诔震,撰《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师号仁山,法嗣[邓]尉剖公,退居姑苏天平山白云禅寺。华顶仁叟自著书目:《金刚三昧经通宗记》一十二卷。……《灯史纪年》三卷,校定周昭王甲寅至明崇祯甲申传灯中考年纪事。[3]

又今人张志哲先生主编《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介绍:

诔震:清代僧人。俗姓单,法字仁山,号仁叟、华叟。江苏无锡人。少年习儒学,博通经典,能文章。成年后抛妻弃子出家,以参谒剖石弘璧禅师有悟,得其印证。驻锡天台山华顶,参禅之余,富于撰述。著有《金刚三昧经通宗记》……《灯史纪年》等,惜今多佚散。[4]

另外许明先生主编《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清卷》,录有诔震《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序》《金刚三昧经通宗记搁笔记》二文[5]2147-2150,作者小传依据后者有关叙述而推得其生年为明崇祯二年己巳(1629)[5]2147,比《提要》卷八著录的释原志小一岁[2]197。

如此综合来看,这个释寂震很有可能就是诔震。《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称其“号华顶(鼎)”,似由书名中的“华顶和尚”牵连而致误。实际上正如上引所示,“华顶”乃是浙江天台山中的地名。唐五代诗僧齐己《怀天台华顶僧》一诗标题,亦可参证。而书名中的“山塘”,则与“邓尉”、“天平山”一样,都是江苏苏州的地名。所谓“旧稿”,大概是指其早年的作品。乾隆年间刻印此书,或许把作者法名给写错了——当然也不排除存在别名的可能。

附带关于《提要》本卷释寂震的前一家金德开,和后两家刘汉儒、谢德溥,他们的生卒年特别是生年笔者也都有考察[注]② 金德开见拙作《〈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金德开等八位作家为中心》第一条,载《励耘学刊》2017年第二辑,第2-3页;刘汉儒见拙稿《〈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王公弼等七位河北籍作家为中心》第三条,将载《中国语言文学研究》集刊;谢德溥见拙作《〈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谢德溥等五位江西籍作家为中心》第一条,载《井冈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第93-94页。。而近年刚刚问世的《中国古籍总目》集部之别集类“清代之属·清前期”这四家的次序同样全部相连并依次标有序号(编号“集30213134”至“集30213137”)[6],很明显是参考《提要》而来。但假如我们所做的考察有两家以上正确可信,那就意味着这个排序存在问题。这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物生卒年特别是生年考证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二、盛经三(卷四,上册,第64页)

盛经三,《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著录顺治五年戊子(1648)“古潜盛氏”刻《湖居杂兴》,而作者没有介绍。[1]2095

按吴颢辑、吴振棫重订《国朝杭郡诗辑》卷一录有盛经三《马岭》一诗,小传说:

盛经三,字兼两,於潜人。顺治庚寅[七年,1650],由诸生辟署浦江教谕。[7]

“於潜”在清代是浙江杭州府的属县,当今是杭州市所属县级临安市(又2017年8月改为区)的一个镇。所谓“古潜盛氏”,正反映了盛经三的籍贯。

又《龚鼎孳全集·定山堂文集》卷四有一篇《盛兼两诗题辞》,大略说:

仆至虎林,时惟春仲。……于焉翔泳……暑忽兼秋。……有客无双,厥惟兼两。负孝章之秀质,含天目之灵芬。家在画桥,墙邻草阁。深灯夜雨,幽吟时出于高楼;碧树垂杨,坦步每迟于花外。推敲既就,冰雪同清。……读其书,知其人,是云论世;仁者山,智者水,可与言诗。[8]1629

这里“虎林”即“武林”,系杭州别称。检《龚鼎孳全集》附录之三年谱,龚鼎孳来杭州正在顺治五年戊子(1648)。[8]2586这篇题辞,应该就是为盛经三《湖居杂兴》而作,不知《湖居杂兴》卷首是否有收。而从有关叙述还可以知道,盛经三当时就寓居在杭州府城亦即西子湖畔,也就是集名所说的“湖居”。

三、彭年(卷五,上册,第80页)

彭年,《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提要》著录的彭年《拂莲堂集》,有一些线索可以考知其生年。

先说卷首《自序》,回忆诗歌创作历程时叙及:

予十岁能解咿吟。性情所挈,寝处嗜之。偶隙暇,即裁楮寸余,作咏怀、吊古诸律绝;讽咏数过,辄匿而焚之。如此者七八年,凡三四百余首。逮癸亥、甲子间……[9]323

这里“癸亥、甲子”为明天启三年(1623)、四年(1624)。假设彭年此时就是十七岁或十八岁,那么逆推其生年大约在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前后。江巨荣先生《人间唱遍〈牡丹亭〉——明清诗家观演〈牡丹亭〉述略》一文,第二部分《明末江南各地的演出》之六《无锡的家班演出》论述《拂莲堂集》卷四“七言古”《观顾又玄家姬牡丹亭梦》的时候,据上引《自序》推测彭年“约生于万历三十三年乙巳(1605)前后”[10],思路基本上也是如此。

不过,由于《自序》这里的“十岁”“七八年”以及“癸亥、甲子间”都可能是约数或者比较笼统,所以上述推算只能提示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而特别值得关注的,则是卷九“五言排律”《乙未初度咏怀,和少陵秋日夔府一百韵》[9]447-448。标题中的“乙未”,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联系上文的大致推算,很容易猜想到此诗应该是五十岁整寿这年所作。并且诗歌正文第二联“潇洒今初度,飘摇半百年”[9]447,正可以证实这一点。据此逆推,即可断定彭年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

附带关于《拂莲堂集》,内部诗歌分体编次,同一体裁作品正常都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同时各卷分别都有对应的目录。但如卷七“七言律”之一内,顺治十年(1653)《癸巳除夕》、九年(1652)《壬辰元旦》连续两题[9]427,从次序来看就明显有误;并且卷八“七言律”之二内,还同时有另外一首《癸巳除夕》[9]434,正文完全不同。而对照卷七目录,该《癸巳除夕》《壬辰元旦》乃是《壬辰除夕》《癸巳元旦》[9]398,可知这里两个干支年份刚巧被颠倒了。这种情况,在考察有关时间时应当加以注意。

另外,《提要》介绍彭年其人时未提仕履。而从《拂莲堂集》内部作品可以看出彭年曾经在清朝为官。乾隆年间顾光旭辑江苏无锡通代诗歌总集《梁溪诗钞》,卷十六《国朝·顺治·二》之《彭司马年小传》称彭年“累官至西安府同知”[注]顾光旭《梁溪诗钞》,嘉庆元年丙辰(1796)刻本,第29b页。“梁溪”、“司马”分别系地名无锡、官名“同知”的别称。,即可供《提要》现成采纳。《清人别集总目》著录彭年[1]2145,于作者全无介绍,自然更应当全面补充。

四、释智眸(卷五,上册,第81页)

释智眸,《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著录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刻本《谷声》一卷,而作者没有介绍。[1]2490

按同治《长兴县志》卷十五《寺观》“普慈禅院(旧作‘庵’)”条,录有一篇《国朝吴光碑记》,其中叙述兴废时曾说:

明……崇祯间,比丘智眸独处其中,门无行迹,爨但折铛。会江炼禅师瓢笠偶逢,智眸恳留挂搭。师遂欣俞率徒数人,诛茅剪榛……顿成丛席规模。经始于顺治乙酉[二年,1645],落成于康熙乙巳[四年,1665],几历二十有二载。[11]

这里有关时间与《谷声》作者的生活时代基本吻合,不知所说“比丘智眸”是否就是这个释智眸。现在姑且先记下来,或可供日后进一步考察作为参考。

附带关于吴光,其作品散失严重,上面这篇碑记,现存《吴太史遗稿》即未见收录[12],可作补遗。

五、杨瑀(卷五,上册,第81页)

杨瑀,《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695

按杨瑀生卒年未能确考,现在根据所见资料大致做些推测。

先说徐乾学《憺园文集》,卷二十四有一篇为杨瑀而撰的《杨雪臣七十寿序》(雪臣其号)[13]562-563。但其中涉及时间,只模糊提到杨瑀“讲学……余三十年”“今年七十,灯下犹能作小楷数十百字”[13]563,而没有交代具体的写作年份。因此,这篇寿序无法用来逆推杨瑀的生年。

倒是清末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一“《书(历)象本要》乃杨文言作,非榕村”条,叙及李光地(榕村其号,谥文贞)也有一篇《杨雪臣七十寿序》,并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话:“壬戌乞假南归,听讲延陵书院。”[14]检李光地《榕村全集》及《续集》[15],这篇寿序未见收录,因此我们读不到全文。不过,这里的“壬戌”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假设寿序就作于本年,并且杨瑀已经七十岁整(非提前祝寿),那么逆推其生年即为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而退一步说,即使寿序作于本年之后,杨瑀还不到七十岁,那也至少可以肯定,其生年不会再早。

另外,徐鼒《小腆纪传》卷五十三《杨瑀传》,曾说他“年七十余卒”[16]。这不知是从寿序大致推测而来,还是确有其他依据。

至于李光地这篇寿序,从《霞外捃屑》该条相关夹注来看,很可能原载《毘陵大街杨氏族谱》。现在记下这个线索,日后如有条件,可以就族谱各项资料相互比勘,杨瑀的生卒年问题应该能够确切解决。

六、杨廷鉴(卷五,上册,第92页)

杨廷鉴,《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709

按近承许隽超先生惠示清末重修《毗陵前黄杨氏族谱》卷四关于杨廷鉴的记载,其中有十分具体的生卒时间:

廷鉴……生明万历癸卯[三十一年,1603]十月二十七日[公历11月29日]辰时,卒于康熙乙巳[四年,1665]正月二十八日[公历3月14日]子时,寿六十三。[17]42b-43b

此前学术界对杨廷鉴的生卒时间也有过考察。例如李圣华先生在《方文年谱》卷三《乱世飘萍(顺治二年至顺治十年)》“顺治二年乙酉(1645)”条相关之处所附《杨廷鉴小传》中推论说:

方孝标《光启堂文集·春游东园记》:“甲辰岁杪,先生虽病,而犹携酒坐余阁上。……而次年正月,余遂来哭先生于庭矣。”据知廷鉴卒于康熙三年冬。康熙元年冬,方拱乾《苏庵集·抵毗陵晤静山》其一:“别子十年子六十。”顺治七年前后,拱乾曾寓常州,与廷鉴相往还,则廷鉴生于万历三十一年前后。[18]

以此对照来看,关于杨廷鉴的谢世时间,方孝标所说康熙三年“甲辰”(1664)的“次年正月……来哭先生于庭”,与族谱所记康熙四年乙巳(1665)正月并不矛盾;而关于杨廷鉴的生年,据方拱乾所说康熙元年壬寅(1662)杨廷鉴(静山其号)“六十”岁逆推,则与族谱所记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恰好吻合。

除此之外,曾见徐增《九诰堂集》“古文”《祭杨静山夫人吴氏文(代顾明陶、明曾)》叙及:“壬寅年伯,六十称觞。”[19]492这与上文方拱乾所说完全一致,逆推杨廷鉴生年也是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如此综合来看,前面族谱的有关记载,确实都值得相信。而如江庆柏先生整理《陈维崧诗》卷五“七古”《寄毗陵杨静山太史》,末尾有句云“丈夫行年正五十”[20],则正常应该作于顺治九年壬辰(1652)。

至如周腊生先生《明代部分资料稀缺状元生卒年等辑考》一文第一条“杨廷鉴”,引所谓《明代状元图考》称之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年十月二十七日生”[21],则原书显然是有意将生年往后延迟了十岁。

另外参见下文其子“杨大鹤”条。

七、杨大鹤(卷十二,上册,第335页)

杨大鹤,《提要》已定其卒年为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而“生年不详”。

按许隽超先生近作《族谱所见清代士人生卒年举隅》一文,第二条即为“杨大鹤”[22],所引《毗陵前黄杨氏族谱》卷四有关记载说:

大鹤,行二……生顺治丙戌(1646)五月二十日寅时,卒于康熙乙未(1715)正月二十日子时,寿七十。[17]45a-46a

关于杨大鹤的生年,笔者曾经从杨维森先生《弘农杨氏族史》第十二篇《续浙院杨氏》第一部分《江苏毗陵前黄杨氏》“五十五世”之《杨大鹤传记》所附《亡室庄孺人行实》中见到一条线索:“予生十有七年,丁太淑人艰。”[23]这里的“太淑人”指其母亲吴氏,据前及徐增《九诰堂集》“古文”《祭杨静山夫人吴氏文(代顾明陶、明曾)》所说:“壬寅年伯,六十称觞。何母不待,遽游云乡?”[19]492以及《方孝标文集·光启堂文集》内《春游东园记》“壬寅秋,余税驾,适吴夫人初殁”云云[24],可知卒于康熙元年(1662)。该年杨大鹤十七岁,逆推其生年正是顺治三年丙戌(1646)。另外《提要》所定杨大鹤的卒年,从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25],可知所据为其子杨椿《孟邻堂文钞》卷十五《孟邻堂记》有关叙述[26],而与族谱所记同样相吻合。由此看来,族谱的整个记载确实都应该值得相信。

又,上及杨大鹤所撰《亡室庄孺人行实》,也见于该族谱卷六[注]杨开亨等《毗陵前黄杨氏族谱》,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木活字本,第60a-65b页。引文见第61b页。。并且同卷稍前,还收有杨大鹤与其兄杨大鲲合撰的《先母吴太孺人行状》[17]49a-53b,其中记载吴氏的生卒时间十分具体:“母以丁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二月十四日生,壬寅[康熙元年,1662]七月九日卒,寿五十有六。”[注]杨开亨等《毗陵前黄杨氏族谱》,第53a页。亦见卷四杨廷鉴谱文附,第44a页。这不但可以省去我们上文关于其卒年的推测,而且还能够补足李长祥《天问阁文集》卷二《杨修撰夫人吴氏墓表》所谓“夫人生于某年月日,以某年月日卒,得年五十六”云云的缺省之笔[27]。

另外关于杨大鲲,拙作《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以钱集选等江南地区诗人为中心》第三条,曾经依据姚文燮《无异堂文集》卷十二为杨大鲲而作的《祭杨观察文》“余长先生年十有四”云云,结合姚文燮生年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推算其出生于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又依据雍正《山东通志》有关任职年限,推测杨大鲲很可能即卒于赴任的当年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28]。然而该族谱卷四有关记载说:

大鲲,行一……生明崇祯庚辰[十三年,1640]正月二十七日[公历2月18日],卒于康熙甲子[二十三年,1684]六月初五日[公历7月16日],年四十五。[17]42b-43a

并且上及杨大鲲兄弟合撰《先母吴太孺人行状》,叙及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鲲年十八,登贤书”[17]52b,逆推杨大鲲生年正是“崇祯庚辰”;又杨大鹤所撰《亡室庄孺人行实》,开头叙及“伯兄……大故”,确实也是在“今上二十三年”亦即“康熙甲子”[17]60a-b,可以互证。这样看起来,前述涉及生年的姚文燮该语,其本身存在一年的误差;而据涉及卒年的雍正《山东通志》记载,杨大鲲的下任吴毓珍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始任,倒与此并不矛盾。

以上所有该族谱的内容,均承许隽超先生惠示,深致谢忱。

八、杨焕纶(卷二十八,上册,第715页)

杨焕纶,《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提要》本条曾经引及周春《耄余诗话》“余与先兄梓其《粤游草》,未能及其全也”云云,见于《耄余诗话》卷八[注]周春《耄余诗话》,《清诗话三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第4册第2539页。文字略有出入。。而就在该则诗话上文,有关于杨焕纶生卒年的记载:

表兄杨竹岩焕纶……乾隆……辛巳客如皋,壬午正月归家,卒于丹阳舟中,年仅三十有五。

这里“辛巳”“壬午”依次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十七年(1762),杨焕纶卒于“壬午”这一年。据其享年逆推,其生年则为雍正六年戊申(1728)。

另外《清人别集总目》也著录有杨焕纶[1]727,但作者没有任何介绍,则应当予以补充。

猜你喜欢
清人族谱总目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总目次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第36 卷总目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吴有春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