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腰椎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2019-03-05 21:15蒋玉倩陈祖琨陈春艳袁自仙
关键词:熏蒸腰痛经络

蒋玉倩, 陈祖琨, 陈春艳, 袁自仙

(1. 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41;3.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腰椎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和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以腰部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其发病率日益上升[1],我国现有骨关节炎患者约3 600万[2],中国六城市中老年人群腰椎骨性关节炎总患病率达到29.4%。腰椎骨性关节炎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经济负担重,临床上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3]。研究[4]表明,中医护理技术在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中医护理技术在腰椎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1.1 灸法

1.1.1 温和灸: 温和灸是一种用艾火烧灼(或用艾箱灸)来治病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其温热性与药理性作用,经过经络感传,刺激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5]。现代研究认为,艾灸具有温热、温补和温通的效应,具有回阳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用于腰椎骨性关节炎疗效较好。桑九华[6]用艾箱灸为腰椎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艾灸箱对于改善腰椎骨性关节炎患者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及VAS评分的效果均优于药物治疗。

1.1.2 温灸棒: 温灸棒又称温灸筒,是用金属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在滚动和熨灸的过程中,筒上的凸点可按摩局部穴位,药物气流向病灶部位、穴位深层冲透,缓解肾虚腰痛,同时筒内的金属过滤网可使艾灰不落出,免去了传统艾条弹灰的麻烦及灰烬烫伤的危险。龚洁[7]对85例肾虚腰痛患者选取腰部的经穴运用温灸棒按摩温灸,总有效率为96.5%。

1.2 贴敷给药

1.2.1 中药敷贴: 中药敷贴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应天青[8]运用中药贴敷疗法配合中药汤剂独活寄生汤加减共治疗符合其病机的腰痛患者66例,有效率为100%。

1.2.2 天灸: 天灸是岭南地区的医者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敷贴于穴位、患处,通过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甚则起疱,如同灸疗,从而达到刺激穴位、激发经络、调整气血来防治疾病的方法[9]。徐述等[10]研究证实,改良天灸能较好地解决传统天灸疗法治疗时产生皮肤损伤的问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皮肤损伤少等优势。

1.2.3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将中草药敷贴于腧穴,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渗入局部的皮肤、肌肉,刺激穴位与经络,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张莘等[11]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穴位贴敷数据库,结果显示腰腿痛是穴位贴敷的优势病种之一。金圣博等[12]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疗效显著。黄健等[13]研究表明,贴敷疗法配合腰痹方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能减轻疼痛,提高临床疗效。目前临床在穴位贴敷治疗腰痹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基于时间选择、穴位选择、药物选择的研究与探索。

1.3 中药熨疗

中药熨疗是将中药加热,作用于人体表面局部或经络穴位,利用热力,使体表毛窍扩张,使药性通过体表毛窍吸收透入经络、血脉,而起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14]。韦玉芬[15]选取150例腰椎骨性关节炎患者,将浸好的中药装入适宜的小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微波炉内,用高火加热10 min后取出,熨烫患者的腰背部。李军社等[16]对腰痛患者采用中药封包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得出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得到了较好的缓解。

1.4 中药湿敷

中药湿敷是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古称溻法,在临床上运用广泛。李敏等[17]选取腰痛患者80例,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取不同的中医处方进行湿敷,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陈飞等[18]研究将老年气虚血瘀型腰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静脉注射神经妥乐平和七叶皂苷钠加外用微波治疗仪治疗,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加外用中药湿敷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

1.5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熏蒸机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中医护理方法。赵玮玮[19]选取腰痹症患者给予中药熏蒸疗法,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极大提高。熊玉兰[20]选用自拟药材使用中药熏蒸床配合闪罐法进行治疗,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表明中药熏蒸疗法辅助治疗腰痹有助于提高疗效。

1.6 经络疗法

1.6.1 经络刮疗: 经络刮疗是用边缘光滑的牛角板、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等工具,在体表部位顺经络反复刮动,以治疗有关疾病的方法。经络刮疗遵循“经络以通为用”,疏通人体经气,调节和恢复脏腑的气血运行,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均有良好的疗效[21]。林海利等[22]选取腰痛病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30例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30例行经络刮疗联合常规针刺,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1 d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7 d后VAS评分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M-JOA)明显改善,且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提示经络刮疗可明显改善腰痛的症状。

1.6.2 中药罐法: 中药罐法又称中药拔罐疗法,是中药与拔罐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中药罐法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药罐的应用可达到拔罐与药物治疗的双重功效[23],曹文娟[24]选取腰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药罐及护理干预,其腰痹病临床评价评分优于对照组。

2 中医护理技术对腰椎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

中医学认为,腰椎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症因脉治·痹症论》中指出“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故名曰闭”,其主要病位在腰,故也名腰痹[3,25-26]。多因肾虚腰府失养、督脉阳气不振或肾精亏损、命门火衰而致风寒湿邪乘虚内袭,邪结瘀凝气血痹阻所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多为感受风寒湿,内因责之于机体正气不足,内因尤应重视肝脾肾[15]。《临证指南医案·痹》邹滋九按:“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寒凝经脉,经脉阻塞,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经脉失濡养,不荣则痛,故见腰部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屈伸不利或连及一侧或双侧下肢。因本病为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治宜以温通为主。

本病临床所用中医护理技术虽方法多样,但皆以温通为主。灸法利用艾绒燃烧的温热性与药理性作用,以温活络,达到回阳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贴敷给药利用温热祛寒、散瘀通经药物,贴敷腰部、腧穴,使药物温热之性直接持久作用于病所,以温通腰部阻闭经络。穴位贴敷结合中药药性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作用,调节经络疏泻,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腰腿痛是穴位贴敷的优势病种之一,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中药熨疗则依据《黄帝内经》所述的“熨”的治疗法,通过“热”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局部肌肉痉挛,松解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起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中药熏蒸作为传统中医熏洗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医外治法的继承与发展,其集药疗、热疗与腧穴刺激于一体,共奏温经通痹之效[27]。经络刮疗与中药罐法从经络的角度以通为用,疏通经络,祛瘀止痛。

综上所述,以温通为原则的中医护理技术对腰椎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同时,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简便、取材容易、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针对性强,深受群众欢迎。目前临床上常用灸法、贴敷给药、中药熨疗、中药熏蒸、经络刮疗、中药罐法等中医护理技术,种类还不够多,需要进一步挖掘、创新。

3 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由于临床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相对缺乏,辨证施护的观念和能力相对薄弱,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推广中医护理技术面临困难。因此,要加大对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及中医护理技术的培训。

中医护理技术在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应用,还未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操作流程、方法、时间、部位、用药大多不同,以此为基础的临床研究异质性较强,推行中医护理循证难度较大,故推行行业内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熏蒸腰痛经络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硫酰氟熏蒸风险评估与应用(上)
——硫酰氟熏蒸应用技术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职业腰痛早防治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研究
中药熏蒸治鼻炎
延长磷化氢熏蒸有效时间对储粮害虫熏蒸效果的影响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