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活活饿死的霸主

2019-03-05 02:57于永军
检察风云 2019年3期
关键词:易牙英宗魏文侯

于永军

公元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病危。弥留之际,他向齐桓公作临终交代,希望齐桓公驱逐易牙、竖貂、开方这三个人。于是,便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识人对话——

齐桓公问:“易牙知道我想尝尝婴儿肉,竟然蒸了自己的儿子来孝敬我,难道他不值得信任吗?”管仲回答说:“人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他对自己的儿子尚这等残忍,还能指望他对你好吗?”

齐桓公又问:“竖貂宁愿阉割自己来侍奉我,难道还能怀疑他吗?”管仲回答说:“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狠心毁坏自己身体的人,很难令人相信他能对别人好。”

齐桓公最后问:“卫公子开方侍奉我已经15年了,父亲死了他都没有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还不应该信任吗?”管仲回答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这样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

从这段对话来看,尽管齐桓公当时雄居“春秋五霸之首”,但与管仲相比,思维层次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齐桓公的识人仅仅限于现象表皮,而管仲的识人却进入了本质深层,正所谓“由表及里”“入木三分”。

依照事物“本、相、用”的三元构理,事物的“相”中有若干虚假,如果不加区别,以假当真、混淆真伪,认知上便会对“本”做出片面甚至完全错误的结论,“用”中就会导致失敗。齐桓公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性人物。接下来,请看这段对话后发生的故事——

管仲死后,出于对“仲父”的尊重,齐桓公驱逐了易牙等人。这三个人离开后,眼前少了他们的影子,耳边没了他们的鼓噪,齐桓公反而食不甘味、夜不酣席了,总感到若有所失。好歹凑合过了三年,忍耐不住,又把他们召回了身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次年,齐桓公病了,且病得不轻,不能临朝。于是,易牙、竖貂、开方便趁机勾结起来作乱,把齐桓公的寝宫堵住,并在宫门外筑起几丈高的墙,断绝了齐桓公的一切饮食。名扬春秋的一代霸主,整天吃腻了山珍海味的美食家,就这样带着识人不善的懊悔,活活地被饿死在宫中。

“饿死鬼”齐桓公临死之时有何感想?不得而知。但他的故事却为后世识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本性标准”,亦即:应把家庭美德作为观察官德的重要窗口。诚然,一个人为官从政最重要的是政治道德,但却并不是也决不应是官德的全部。就现代官员而言,官德本体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构成。其中,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处于基础位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能想象,一个品行不好,在家里不孝敬父母、不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官员,在为政过程中会对工作极端负责?易牙、开方之辈的伪忠诚说明了这个问题,现代一些腐败官员的“两面人”表演,也同样印证了这个问题。

大概正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齐桓公之后的不少帝王,在识人上表现出了远见。乐羊子任魏国将军时,一次讨伐中山国,为了表示对魏文侯的忠诚,当着中山国使者的面,吃掉了在中山国任职的自己儿子的肉。尽管事出无奈,但“虎毒不食子”,心肠也是够狠的。因此讨伐结束后,魏文侯虽然对他的功劳进行了奖赏,却从此不再信任他,并罢了他的兵权。魏文侯如是对宠臣说:“恐怕日后有朝一日,他也会吃了我的肉啊!”

明代也有相同的故事。天顺年间,都指挥使马良深受英宗皇帝宠爱。马良的妻子死了,英宗想安慰他,他却数日不出家门,英宗问这其中的原因,左右说,马良正忙着办喜事,娶新媳妇呢!英宗听了,极不高兴地说:“夫人尸骨未寒便寻新欢,如此薄情,怎么会忠诚于我呢?!”于是,便把马良招来,重杖一百,再不重用。

很显然,与齐桓公相比较,就故事本身而言,魏文侯和英宗在识人上也算是具有慧眼的。尽管其识人观,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从人的本性角度看问题,不为表象所惑的识人方法,同样可为今日之镜鉴。

图:陆小弟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易牙英宗魏文侯
魏文侯冒雨赴约
冒雨赴约
魏文侯冒雨赴约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名人吃喝那点事
明英宗重回大明多亏了谁
聋子锄奸
北狩南宫之后明英宗心理变化之初探
魏文王还是魏文侯?
联友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