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视阈下一流队伍建设探究

2019-03-06 11:10唐祥金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一流优质校企

唐祥金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2018年1月3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2018年工作要点》[1],明确了2018年度8个方面41项重点工作和贯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奋进之笔”的总抓手,并旗帜鲜明地提出筹划“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特高计划”),以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做出的新部署,锻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1 从示范校到骨干校建设计划:一鼓作气

高职教育实践的发源地在江苏,高职教育研究的发源地也在江苏。虽然早在1980年,“金陵职业大学”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所由中心城市举办的职业大学在南京孕育而成,高职教育便由此应需而生。但直到1991年1月6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才被正本清源,一改过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法而第一次正式见诸政府文件。纵观近40年的风雨历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致经过了探索发展期(1980—1989年)、调整发展期(1990—1998年)、加速发展期(1999—2005年)和自2006年以来的内涵式发展期等几个重要阶段[2],其鲜明的主题是创新发展,而贯穿始终的脉络是“探索、转型、跨越、提升”。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当数2005年首推、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一计划实质上是在推进内涵质量发展,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流院校。

基于该建设计划,教育部和财政部2006年11月及时推出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据此,国家“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分3批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校:2006年度立项建设28所,2007年度立项建设42所,2008年度立项建设30所。实践证明,该建设计划站位之高、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实属中国高品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建一流的高职院校:直接惠及60万在校生;完成社会培训200万人次;重点培育了500个对接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和4 000门优质课、1 500门特色教材与教学课件。既全面提升了这些示范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内涵质量和特色发展,更为深化改革和优化治理、创新体制机制、增进对产业的贡献度,树了榜样、立了标杆、做了示范。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四年多以来,成效斐然。特别是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建设,密切了专业大类与产业、专业群与行业、专业与企业的契合度,推动了全国高职转入“以质量和内涵建设为中心”的崭新阶段。为持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也为了有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扩大高品质重点院校建设数量,并于2010年7月26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在已建成100所国家示范校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再新立项,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分2010、2011、2012三个年度分批投入和优先扶持。国家骨干校建设,每批建设期均为三年,总体思路还是延续了示范校建设的传统,重点是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重点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关键领域,以标志性的成果持续引领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走向。

国家骨干校建设,实际上是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的延伸和扩展,重点是高品质的高职院校,两者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聚焦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来共育高素质产业生力军;聚焦于工学结合和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来筑牢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于多方协同和技术技能积累,来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在带动本地区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同时还助推了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高职院校”脱颖而出,跻身一流高职教育之列,成为新时代高职发展的风向标和领头雁,并有效助力各地各校“十三五”规划的落地生根。再放眼全国,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计划一气呵成,以160多亿元的总投入重点支撑起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788个专业点建设,实现了高品质内涵式发展。到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 341所,并都建立了生均拨款制度;2015年全年为社会培训超2 000万人次,高职的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根植于中国大地,从规模到质量再到结构,不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创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一批又一批适应产业变革和社会需求的产业大军,在服务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大潮中共同成长,创造出更大的人才红利,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每年有70%新增劳动力来自于职业院校,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毕业生符合岗位要求,职业教育进入“黄金时期”[3]。

2 从优质校建设计划到筹划启动“特高计划”:一脉相承

为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教育部2015年10月19日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创新行动计划》),以全面系统地布局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这一纲领性文件对职教界而言真可谓“久旱逢甘霖”,不仅正式提出支持地方建设200所优质高职院校的计划,而且适逢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计划全面收官之际,也恰好是各地各校开启“十三五”规划之时。针对该《行动计划》所细化分解的65项建设任务和22个建设项目,各地各校积极作为并与落实“十三五”规划有机融合,相继推出和稳步实施了极富个性和特点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其中,广东、山东和江苏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先进性,能从总体上反映全国各省份优质校建设的大致状况。这三个省份的启动时间、立项建设院校数、验收时间、建设目标见表1。

表1 广东、山东和江苏省优质校建设情况表

由1可知,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共同之处在于建设思路都与国家示范(骨干)校计划一脉相承、环环紧扣并次第推进,更多地则被赋予了新时代全新的建设内容。既立足各地的省情和原有基础,更着力新起点、树立新标杆、谋求新发展、力争新突破。重视内涵质量,目标是建设一流品质的高职院校。虽然这三个省的方案在名称上不尽相同,广东称之为“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4],山东称之为“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5],江苏称之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6];另外在启动时间上也略有先后,广东2016年率先启动并重点打造18所高职校、山东2017年起第一批扶优扶强16所高职校、江苏2018年起重点建设22所高水平高职院校,但共同的建设重点都聚力于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培育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合力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对地方和产业的贡献度,共同的价值导向都聚焦于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的再清晰,以骨干专业等项目引领整体发展,力求体系结构更合理、服务发展能力再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完善、治理能力和效果更凸显,最终能在即将起航的“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改革中持续发力,有为有位、有声有色,见表2。

表2 广东、山东和江苏省优质校拟获奖项目统计表

由这一组5项统计数据可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这三个省份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亟需的高质量人才”这一根本宗旨方面,成效初显。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获奖项目,广东和山东各摘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江苏则荣膺9项一等奖;2017年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常规赛一等奖,江苏63项、山东48项、广东22项;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苏9项、山东8项、广东7项。同时也再一次印证,这三个省份遴选优质校时的申报条件及其核心指标确有分量和质感,并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持续保持绝对的超前和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

3 优质校建设的关键在一流队伍建设:一以贯之

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旨在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建设。就示范校建设而言,最可圈可点的是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而随之跟进的国家骨干校建设,最为抢眼的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其价值导向在于服务能力的建设。更注重产教深度融合的院校整体水平提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可持续及示范辐射作用。所有这些顶层设计、目标愿景和建设方案、任务书等,需落实于政行企校师生协同育人的实践[7],逐渐由校党政班子的意志和智慧,内化为中层干部的中坚担当和齐心协力,转化为每位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和默默耕耘,深化为每一家紧密合作企业的对接融合和协同合作。其中一以贯之的关键所在,是学校一流教育教学队伍及一流的管理队伍建设。

3.1 一流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团队是主导

高职院校的育人特色,在专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的特色,在所对接的产业和所合作的行业企业融入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8]。因此,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在于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和高端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其主旨是共育以一流的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双导师为主导的专业混编团队,合力把专业集群建在开发区和产(创)业园、把课程群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一流的专业带头人和一流的校企导师,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素养和行业影响地位,而且还有要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更要有仁爱之心: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爱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爱所奉献的专业团队、更爱所指导的每一位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9],需要学校为人师者更多地“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来培养”,让他们在大学三年求学路上始终眼里有就业的岗位、手里有职业的资格证书、心里有专业的课程、肩上有技能的大赛、脑子里有职场的训练;更多地紧贴“99后”和“00后”学生学情和特点,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更多地营造有温度、有温情、有温馨的“伙伴”关系,来助力其专业学习和发展,学做人做事、学技术技能、学就业创业,入岗入职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最终成长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产业生力军。“职业院校教育的首要责任,是最大限度地协助学生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帮助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发展的正确轨道。”[10]一流品质建设是培育高品德人才打造高质量学校,高职院校学生的成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育人先育己,树人先树德。爱是育人的灵魂,唯有爱才能唤醒爱。一流的专业团队,首要的要有爱心。

3.2 一流队伍建设:辅导员团队是核心

优质的专业建设,支撑起优质的院校建设。优质校建设的初心,是优质的专业协同育人。专业人才培养的优质,集中体现在学生素养的优质性。优质的学生素养,表现在站得正、坐得直、抗挫折能力强,能以骨子里渗透出来的自信和微笑服务人、感染人和鼓舞人,总是勇于、乐于和善于从事别人不愿做、不想做、不会做也做不了的岗位工作,总能以习得和练就的“匠心”努力做到极致,做到让本科生有时也难以超越、难以取代。这种弥足珍贵的“匠心”和一技之长,除了校企专业导师团队手把手地“传帮带”之外,还直接得益于辅导员(班主任)三年的言传与身教。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步入大学第一天帮报到注册的大多是辅导员团队。大学校园第一晚睡得怎样?大学第一顿饭吃得怎样?大学第一课上得怎样?第一次赴企业一线专业实践感觉怎样?这都是辅导员们要思考的问题,他们牵挂在心上、念叨在嘴上、关心在行动上。及至大一“识岗”、大二“习岗”和大三“顶岗”等,大多也是辅导员在配合校企导师团队,自始至终地指导、引导和辅导学生以企业为学校、以岗位为课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材、以企业师傅为导师,坚持不懈地“做中学”(learn by doing)。甚至一份份校企合作的师徒制《三方协议》、《实习鉴定表》和《毕业生推荐表》等,也大多还是辅导员团队在帮助跟进、核验和派送。正是这支辅导员队伍的独具“匠心”及其钻研、专注、专心和对每位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关心、关怀,举手投足之间的一个点头示意、一次微笑肯定、一次表扬鼓励,都让学生如沐春风、自信满满。当下,高职生中高达48%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农民家庭,内心一直渴望与辅导员(班主任)多接触交流,但他们当中高达46%的学生认为“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11]。从长远来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质的学生是根本。一流院校要有一流队伍建设,核心在优质的辅导员团队,尤其要有“匠心”。

3.3 一流队伍建设:管理团队是保障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优质的管理团队及其管理服务育人精神,并持之以恒地融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如今高职生的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和素质教育,均值低、方差高;动手强于动脑,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尤其需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心全意育人”[12],需要更多地俯下身子、至真至诚地善待他们,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正确地做事(do the things right)、把事给做正确(do the things well)、永远尽最大努力(always do our best);需要更多地推己及人、以心换心,绝不因学生一时进步的快慢而另眼相看,也不因学生家境的贫富之别而对其冷暖有别,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需要更多地与他们交心交朋友,将爱国精神铸入理想信念、将敬业刻入人生信条、将诚信友善注入骨髓血液,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于学习和生活,引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与专业导师团队的教书育人和辅导员团队的党建引领育人一样,每一位管理岗位人员都同样肩负着“育人”之天职:既做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生活师傅”,又做学生学习与教学的“培训师傅”,还做学生专业实践与实习实训的“专业师傅”[13]。学生进出校门和上下楼道,都能时时处处感受到安保和物业师傅们专业和敬业的管理育人,内心总升腾起丝丝慰藉和感激之情,从中学会珍惜、懂得尊重、知道感恩。宿舍、食堂、体育馆、运动场、文印室和数图中心等部门的员工,总能以规范而不琐碎、热情而不献媚、到位而不越位的岗位工作来服务育人,总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被“在乎”而更“在乎”学校,总能沐浴着“我在乎你”给人以尊严感、舒适感和获得感。徜徉于校园,扑面而来的是“全员皆育人”的人文气息和充盈着“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校园文化以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价值追求。随着优质校建设特别是治理现代化的纵深推进,90%以上职业院校师生表示学校安防体系很好或较好,85.6%院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3]。管理是保障,更是生产力。一流的管理团队,特别要有诚心。一流品质院校是以先进和优质引领优质的管理与服务,从中凝聚人、调动人、团结人和激发人。

4 结语

新时代下的现代高职教育,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生发展[15],更加关注基于重点专业集群和平台的引企入校入教入研及其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更加关注政行企校师生深度协同的“命运共同体”及相关各方的获得感,更加关注紧密合作企业及其重要主体作用[16],更加关注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和一流的专业团队、一流的辅导员团队和一流的管理团队等队伍建设,更加关注并一以贯之地凝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有我特”的办学特色。高职一流院校从示范(骨干)校到优质校建设一脉相承的初衷,也必将是即将启动的《特高计划》的题中之义。从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来讲,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永远在路上;一流队伍的锻造和培养,也永远没有最好而只有更好。

猜你喜欢
一流优质校企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