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更新中的文脉解读与重构

2019-03-06 07:12高庆辉
山西建筑 2019年6期
关键词:十字街卫所梁家

官 志 高庆辉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近年来,村落更新的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村落更新过程中如何运用合适的设计策略延续地域文脉特征,是村落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光伏十字”作品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即墨地区历史文脉中的明代卫所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变迁过程进行解读,在村落空间形态设计中形成重构策略,并运用于梁家荒村的设计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成果(见图1)。

1 即墨地区明代卫所空间形态特征解读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设计团队发现,即墨当地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与一般村落对比有着以下显著特征:从南里村的街道出发进入民居的过程中,它的街巷空间尺逐渐缩小、空间转折次数增多同时空间形态越加丰富(见图2);在西枣行村发现了一段古城墙,这是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的特征,但它属于军事要素,而且出现在一个普通村落的边界上(见图2);南里村的民居在尺度和形态上灵活多变,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但在西枣行、梁家荒等村落中,民居呈现出兵营式的空间形态特征(见图3)。

后续研究发现,出于海疆防卫的需要,明朝在胶东半岛设立了大量的卫、所、营、堡、寨等军事设施,迁移了许多“军户”驻守[1]。据县志记载,即墨古城周边设有鳌山卫、浮山所、雄崖所和即墨营四座军事城池[2]。这些军事城池具有如下特征。

设有城墙和护城河,城的四周均只有一个城门。为了抵御外敌,胶东地区的村落往往也会构筑相关防御工事[3]。城内以十字街作为街巷空间形态的组织骨架,沿城墙内缘设环路联系十字街的四端,通过支路和巷道联通主街和环路,通达各户。同时为了迷惑并消灭进入城内的敌人,支路和巷道会有意组织得比较复杂[4]。房屋布局以十字街为核心向外扩展,中心是商业功能,临街多为庙宇和祠堂等公共空间,通过支路和巷道进入民居。房屋的尺度和形态与房主的社会地位、财富和军职等密切相关[5]。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即墨当地明代卫所空间形态的组织逻辑是:以城墙、十字街、环道及其内部街巷空间作为形态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和住宅。

2 即墨地区明代卫所空间形态变迁

在后续的发展中,鳌山卫演变成为南里、北里、东里、西里和南选五个村庄,而雄崖所演变为雄崖所村[3]。它们的空间形态都在原有卫所城池形态的基础上自主生长,而生长过程有共同的特征和各自的特点。

鳌山卫的部分形态特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保留和延续,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使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更接近一般村落。原有的城墙和护城河消失,村落自主向四周生长,边界自由。十字街的形态依然清晰可见,并向南北延伸。这些村落共同组成的中心从原有十字街转移到新的现代十字道路,旧十字功能退化。内部街巷空间形态和传统民居保留了原有特征,后续扩建的组团呈现出兵营式的空间形态,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住房形态变得更加自由。

雄崖所村保留了更多明代卫所的空间形态特征:雄崖所的城池和护城河虽然消失了,但村落边缘的路网勾勒出了雄崖所旧址的轮廓,并且通过设置广场的方式强调出南北城门;村落的形态依旧以原有十字街为核心,但新建住宅组团以邻近的十字街口为中心向外发展,减弱了原有十字街的控制性;原有街巷空间形态和民居的布局和形式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而兵营式住房组团仅出现在了村落的外围。

鳌山卫和雄崖所的空间形态随着村落的自主生长呈现出来的共同特征是:村落的生长以路网为基础,生长过程中村落中心有向外转移的倾向——由原有十字街转移到新道路的十字交汇处,形成新旧十字并置的格局。而随着村落的自由生长,它的空间形态会发展成为井字、田字或梳路式等胶东地区村落的常见形态。

3 即墨地区明代卫所空间形态的重构基础

作为设计对象的梁家荒村大致在清朝中晚期时形成[7],位于山东省即墨市大兴镇,它以南北交汇的十字街为核心进行布局,将村落分为四个区域,与卫所城池的形态组织方法一致。各区域内再以东西向的街道和南北向的巷道进行划分,二者垂直相交,且街道宽阔,巷道短窄(见图3)。这与鳌山卫和雄崖所空间形态的变迁特征一致,是胶东地区村落的普遍特征,也可视为传统街巷空间的简化。住房布局和形式呈现出兵营式的特征,而村落边缘呈现出自由的形态。

梁家荒村的空间形态既与当地明代卫所的基本特征相同,又带有胶东地区村落的普遍特征,它的自主生长过程或与鳌山卫和雄崖所的发展过程类似。因此当地明代卫所变迁过程中的特征成为梁家荒村空间形态设计的重要参照对象。

4 山东即墨明代卫所空间形态的重构

“光伏十字”的设计目标是将光伏技术与村落更新结合,形成集生产、生活和休闲于一体的光伏田园乡村,而以合适的策略统筹上述设计内容并重构明代卫所空间形态,则是村落空间形态设计的目标。“光伏十字”在村落空间形态设计中,以原有空间形态为基础,融合明代卫所的空间形态组织逻辑及其变迁过程中呈现的变化特征,形成“核心置入——村落形态结构设计——功能分区——空间设计”的策略,以达成设计目标。

4.1 核心置入与村落形态结构设计

梁家荒村有横贯南北的十字街,村北外围有道路联系十字街的东、西和北端,形成环状道路,村落主入口在村落东边,临近城市道路。十字街是梁家荒村组织村落形态的骨架,也承载了集市等村民的公共活动。但由于十字街的尺度和两侧砖混民房的限制,难以在原有十字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扩充,因此将新的核心置于现有村落东部,采用十字作为基本形态,成为新十字。与当地明代卫所原有十字街的组织方式不同,新十字将功能空间的设计作为目标,强调人的使用和体验。设计中保留了旧十字,在降低它交通属性的同时增强原有的集市等公共活动属性。旧十字采用轻钢结构搭建空间的策略,形成公共空间,同时降低对原有房屋和道路的影响。村南外围设计道路联系原有十字街和环路,形成闭环道路,在闭环道路四角设置停车场,形成人车分流。新十字的置入会拆除少量现有民房,在方案中,这部分居民会回迁至村落东部。

4.2 功能分区

新十字置入后居民区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边是原有住房,东边是回迁居民住房,承载了居民主要的生活内容。村落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集中放置于新十字中,它承载了生产和休闲功能。本案在靠近旧居民区的新十字西翼设置了社区中心,满足村民举办社区集体活动当地需求;在靠近村落主入口的新十字东翼设置了光伏游客服务中心,满足游客进行体验旅游活动的相关需求。在社区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之间设置了光伏农业体验中心,同时满足游客深入了解光伏农业和村民对外交流的需求。新十字的南北两端连接农业生产土地和农业体验中心,也介于新旧组团之间,置入光伏农庄可以有效地组织农业采摘等体验旅游子项和村民的部分生产内容。旧十字尽可能减小其置入时对旧街区产生的不良影响,它可以为原有的集市、邻里间的交流和其他小型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

4.3 空间设计

新十字使用预制装配式的光伏产品形成大小不等的屋面,以此覆盖“新十字”中不同尺度的空间。同时,组合运用不透明的光伏板、半透明的光伏膜和透明的薄膜能产生丰富的光线效果,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营造多样化的室内空间效果。在旧十字的设计中,团队抓住工业预制装配产品的特征,将太阳能产品和轻钢结构组合到一起,形成光伏框架模块。该模块质量轻、施工简便、灵活性高,可以结合村民的意愿安装在宅间巷口,形成规模不等的公共活动空间,容纳村民的各类公共活动。

5 结语

“光伏十字”是以实际的乡建项目——“山东即墨‘太阳能小镇’项目的启动工程:即墨梁家荒村的整体改扩建项目”为基础的研究型设计实践。它对于明代卫所空间形态及其变化的解读,形成重构策略并应用的研究过程,是将农村更新与文脉连接的一次有效尝试,融合了设计团队在类型学方法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的思考,回应了当下村落更新实践中的部分问题。

猜你喜欢
十字街卫所梁家
渴望浑身是铁的人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梁家河岁月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梁家河
谜语大搜集
亲亲的梁家河
查令十字街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