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隧道浅埋暗挖下穿城市道路的可行性研究

2019-03-06 07:57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2期
关键词:竖井注浆整体

喻 海

(中铁十六局集团地铁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22)

1 工程概况

某新建电力管道项目建设位于通州区北关大道至通州区玉带河大街,西起北关大道,向东南和东关北街、东关中街、东关南街、东关一街、新华东街、西上园一路、上园路、上园北二街、上园北一街、上园中街、上园南街、东上园一路依次相交,终止于玉带河大街西北侧。某标段涵盖从1+315~2+158与其支线,新建2.0 m×2.3 m+2.6 m×2.9 m暗挖电力隧道,总长187 m。

2 工程难点及应对措施

2.1 工程难点

暗挖隧道覆土范围控制在2.8~7.5 m,纵坡≤6.4%,穿越地点包括粉砂、粘质粉土、细砂层。因为隧道与北运河的距离相对较小,并且具备非常丰富的含水量,因此在实际挖掘的过程中,涌水涌沙的几率相对较大,并且会被潜水严重干扰[1]。

在该项目中,暗挖竖井共2座,规格是12.3 m×5.9 m。井口配置现浇钢筋混凝土锁口圈梁,在锁口圈梁的下部区域使用“喷射商品混凝土+网构架构+钢筋网支护+防水模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的形式,支护最开始的衬厚度为0.30 m,钢架数值方向的间隔控制在0.6 m左右。二衬之后的厚度大致控制在0.3 m左右,所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架构。竖井底部的初衬所使用的是喷射混凝土的形式进行施工,其整体厚度控制在0.3 m左右。在施工作业时,将其自身的厚度控制在0.5 m左右,钢筋与其二衬侧墙钢筋连结起来。初衬钢架使用的是Φ22 mm的受力钢筋,之后将Φ12 mm钢筋冷压构成“8”字筋并与受力筋焊在一起,连接钢筋使用的是Φ20 mm的钢筋,环向当中间隔1m之内使用外双层排布,拱架内外两边配设Φ6 mm钢筋网线。因为竖井挖掘的深度相对较低,并且其竖井挖掘穿过地质架构的稳定系数相对较低,其自身还会受到地下潜水的影响,因此其挖掘的风险系数相对较大。

在暗挖区段(1+875~2+062),因为暗挖18#竖井区域属于某公司项目临时通道,因此不能临时占地。此处堆积有该公司相对较多的材质、器械,要求展开对应的协调工作。

2.2 应对措施

(1)隧道展开台阶作业,实时地架设格栅封闭成为一个环形。

(2)格栅自身的间隔控制在0.5 m左右,由对应的工程师全程监控,确保各个过程安装的整体安全质量。

(3)暗挖隧道所使用的是超前注浆稳固手段,注浆材质所使用的是Φ32 mm的普通钢管展开稳固作业,加固区间是挖掘的顶层,注浆闭水材质属于水泥水玻璃浆体。

(4)拱提顶层及其变现以10 m配置沉降点与收敛点为一组,强化检测的频度,出现问题时及时地矫正并修改方案,确保挖掘作业的稳定性。

(5)竖井挖掘所使用的预留核心土,对称挖掘,实时配设格栅,并展开对应的密闭作业;由施工员全程监控,严格管理竖井整体架构,以及其安全质量。

(6)竖井环向配置侧面的锚管,垂直方向两榀配置一打,上下分开,其角度控制在15°~20°左右,锚管的半径为16 mm,整体长度为2.5 m,水平间隔控制在1 m的水平。借助锚管向地基灌注改良的水玻璃浆液来实现,依照挖掘的切实土体性质及其地下潜水的状况,调节锚管间隔及其注浆材质,假若潜水相对富余,应把压注浆液换为水泥-水玻璃浆液,确保竖井是在无水的情况之下完成的作业,减少竖井挖掘整体,以及其自身的作业风险。

3 有限元计算

3.1 计算模型

为了探讨车辆载荷效益下隧道整体的形变状况,就该隧道和路面间的位置关联展开研究分析,通过FLAC3D构作有限元计算整体模型。模型建立时参照了超前管棚的预注浆效益,以及锚杆整体的稳固作用。

3.2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材料物理力学数据依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混凝土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以及其现场的地址诊断结果来确立,如表1所列。

表1 计算模型材料力学数据一览表

3.3 汽车荷载施加

在都市中的隧道作业环节中,必定会出现绕行的情况。所以在模型建立时,要考虑到车辆自身的载荷作用。依照《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将其所受到的最不利的载荷考虑到其中,汽车荷载分别按“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考虑,所以模型同样依照两种形式来进行计算分析,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车辆荷载”加载受力图

图2 “车道荷载”加载受力图

3.4 施工步序

电力隧道模型区段的整体宽度控制在11 m左右,借助边挖掘边支护形式展开。每以此挖掘的整体长度控制在1 m左右,挖掘6 m(也就是1/2时)。针对已经挖掘的区段展开二次衬砌,并要求一次浇筑完成。首个区段二次衬砌成型后,再展开区域的挖掘,并且要求挖掘及其支护形式都是每挖掘1 m再支护1 m,挖掘作业完成之后总体展开支护[2]。

4 计算结果

4.1 “车辆荷载”模式加载计算结果

因为车辆荷载效益在左车道,隧道挖掘完成之后,在模型上出现有编排部分区域的沉降总量>右半部分的情况;行车时,后轮集中荷载效益区域竖直方向位的位移极限是2.4 mm,车辆中车轮效益区域极限竖向的位移是5 mm;隧道底层的极限抬升总量为1.73 mm。

各区段曲线的整体走向大致相同,隧道的作用区间大致为7 m;右车道区域并没有受到行车载荷的作用,因此沉降总量相对较低;隧道轴线处的沉降总量相对较大,3 m、4 m、7 m、8 m断面受到的车辆荷载效益及其沉降总量最大;1m、10 m处断面都处在人行道之上,因此其沉降量最低。

路表面沉降量在车辆荷载作用区域是最大的,而人行道则最低;隧道顶层的沉降在6 m区域达到极限数值,并且其隧道入口以及其出口断面竖直沉降的数量都相对较大。所以,在作业环节中要求开展好隧道出入口区域的安全防护工作。

4.2 “车道荷载”模式加载计算结果

计算后得到:在均布荷载的前提下,隧道挖掘结束的时候,模型两侧竖向变形具备显著的对称性;相较于人行道沉降量来说,路面沉降量显著要大,而隧道出洞段路面沉降量又比这两者均大;隧道拱顶与路面沉降量的极限值分别是1.23 mm、0.9 mm,隧道拱底隆起的极限值是1.83 mm。

沉降槽的分布具备显著的对称性;隧道会对周围7 m内的环境造成影响,隧道中心线路面沉降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其余点位路面沉降量几乎没有差异;沉降量最低与最高的分别是1 m、2 m断面路面、隧道中心线,10 m位置断面出洞口周围的沉降量同样偏大。鉴于此,在实际作业时,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在车道都具备荷载的条件下,路面沉降量与隧道沉降量都相对平缓;路面沉降的极限值在隧道出洞口上方,进出洞口位置的隧道拱顶沉降都相对较大。鉴于此,在实际作业时务必注重[3]。

5 价值分析

(1)以往已经有类似工程在沉降变形敏感的地方运用浅埋暗挖法。隧道挖掘之后结构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并且围岩变形量也相对理想,结构受力与位移变形值能很好地控制,所以倘若交通没有中断,依然能进行暗挖施工。

(2)选择暗挖法下穿公路具备技术可靠性,可是因为实际作业中挂车通行要被限制,要防止隧道出现严重变形问题,避免出现坍塌问题。

(3)隧道进出洞口位置是作业中的难点与危险点,因此进洞前应运用切实有效的加固手段,还应在隧道进出口第一时间完成锁口操作。

6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这种施工方法,电力隧道选择浅埋暗挖法下穿道路具备较好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不但能使道路的畅通性得到保障,还能使作业中电力隧道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保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施工,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竖井注浆整体
环境风作用下浅埋隧道自然排烟竖井组高度研究*
纵向通风对隧道火灾特性及竖井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建筑工程注浆技术的应用
注浆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新型复合注浆材料研发与应用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取水竖井特殊部位的滑模施工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