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茶的应用历史与现代研究进展△

2019-03-08 08:52刘双双刘青何春年彭勇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药材

刘双双,刘青,何春年*,彭勇,肖培根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别样茶(non-Camelliateas)是指不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来源的植物,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民族范围内已有作茶饮应用的悠久历史,而且沿用至今,并仍有商品在市场流通的那些物品[1]。通过茶饮这样一种易于被人们接受的保健和生活方式,别样茶对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2]。其中,桑寄生茶就属于别样茶范畴。

桑寄生茶为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的枝叶等部位经加工而成。桑寄生本身作为药材使用有悠久的历史,其别名有茑、寓木、宛童、桑上寄生、寄屑、寄生树、寄生草和茑木等多种,主要分布在广西、福建、广东等地。在两广地区人们采摘当地野生的寄生枝梗、芽叶,煮水熬汤或直接用开水泡当茶饮用,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降压抗癌等功效,称之为桑寄生茶或寄生茶。桑寄生茶凭借独有的甘滑清爽和确切的保健功能,深受人民的喜爱。其中以广西梧州地区出产的桑寄生茶最负盛名,系广西著名的传统保健茶品,并于1992年被列入中华传统食品保健茶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其植物来源、应用历史、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3],为桑寄生茶资源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桑寄生茶的植物来源

民间应用桑寄生茶主要来源于桑寄生科Loranthaceae钝果寄生属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4],商品名又叫广寄生,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桑寄生药材来源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广寄生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仅产于华南,其形态特征和花期不符合本草上关于“桑上寄生”的记载,故有学者认为广寄生并非历史上桑寄生药材主流,为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做药材应用的主流品种应为同属的四川桑寄生Taxillussutchuenensis(Lecomte)Danser[4-5]。至于四川寄生等近缘植物是否能代替广寄生作为寄生茶应用,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桑寄生属于半寄生植物,以吸根的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吸取寄主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6]。桑寄生通常寄生在桑树、桃树、李树、龙眼、荔枝、杨桃、油茶、油桐、橡胶树、榕树、木棉、马尾松或水松等多种植物上[7]。

2 应用历史

桑寄生因具有良好的药效、独特的滋补作用和悠久的历史而被我国历代中医典籍视为中药珍品,历来为医家首选,广泛应用于中医处方[8]。作为药材使用,桑寄生最早在《神农本草经》[9]中记载:“桑上寄生,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味苦,平,无毒。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其实,明目,轻身,通神。生川谷桑树上”,并列为上品,以后各代本草多有记载。但寄生类药材原植物形态相似、寄主多样,造成本草文献中桑寄生药材原植物具体指哪一种或哪几种植物难以澄清。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桑寄生项下基原植物为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具有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养血、安胎、降血压功能。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下肢麻木、胎动不安,先兆流产、高血压症。

而桑寄生作为茶饮,大规模应用有较为确切文字记载的应该始于清代,《生草药性备要》(约撰于清康熙末年)记载桑寄生可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广西梧州地区应用寄生茶久负盛名,清代谢启昆修《广西通志》时说:“桑寄生出苍梧长洲者佳。”可见,桑寄生做茶饮用至少有300年以上历史。

3 采收加工

桑寄生茶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冬季为最佳[10],不同季节的桑寄生总黄酮含量表现出差异性,但差异不大[11]。在民间,常取桑寄生的枝、茎、叶与其它食材一起熬汤,或煎煮晾干后泡茶饮用。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桑寄生茶形成了采摘,分选,清洗,摊晾,杀青,烘焙,晾置,切碎破壁,过筛,杀菌,装袋密封包装等一整套制作工艺,具有外观色泽黑褐光润、茶汤呈琥珀黄红之色、喝时甘滑、清爽、香醇等品质特征。

桑寄生茶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的功效,不上火的特点,使其成为岭南地区祛除痰湿、延缓衰老的日常养生佳品。把桑寄生用黄酒浸泡制成饮品,可治疗腰肌劳损、腰背疼痛等;与猪尾等煎汤,治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水煎加冰糖调服,可治虚劳久咳、痰黄、口干[12]。在香港地区,多用桑寄生与红枣、鸡蛋或鹌鹑蛋、冰糖同煮,做桑寄生蛋茶。具有养生养颜,补血补气,补肝补肾等作用。

4 应用现状

20世纪40~50年代,梧州地区出产的桑寄生茶由民间制作进入到工业化生产,开发出系列产品,获得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和广西抗衰老益寿杯金奖等多个奖项,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等地。但是,受产品开发研究基础薄弱、行业发展不规范等因素影响,桑寄生茶产业又开始走向衰落,转为民间作坊加工生产为主。并且桑寄生茶的生产采摘仍然停留在原生态阶段,也制约了桑寄生茶规模化生产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保健意识不断增强。桑寄生茶又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广西梧州地区街头巷尾可见桑寄生茶、桑寄生凉茶、桑寄生炖品的专卖店。因此,桑寄生茶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市场空间。

5 化学成分

通过系统的检索文献发现对桑寄生茶化学成分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对其原植物桑寄生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总结。桑寄生是一种半寄生性植物,寄主多种多样,其化学成分又会随寄主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对桑寄生化学成分系统的分离鉴定较少。目前已知桑寄生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衍生物、挥发性成分、凝集素等。部分化学结构如图1。

5.1 黄酮类成分

桑寄生茶富含黄酮类成分,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以槲皮素定性检出作为桑寄生药材质量控制的指标[4]。对桑寄生黄酮类成分的研究主要以总黄酮为主,目前分离鉴定出主要有槲皮素(1,quercetin),槲皮苷(2,quercitrin),萹蓄苷(3,avicularin),d-儿茶素(4,d-catechin)等[13-16]。其中萹蓄苷又名广寄生苷。

但是不同寄主、部位都会对桑寄生黄酮类化学成分产生影响。李永华等[17]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寄生在16种不同寄主植物的桑寄生样品的总黄酮含量,发现桑寄生总黄酮含量因寄主植物不同,其总黄酮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叶的总黄酮含量比桑寄生茎枝的总黄酮含量要高出4倍左右。

图1 桑寄生茶中部分化学成分

张协君等[18]采用 RP-HPLC法对桑树、两面针、马尾松、枫香树、肉桂、八角、阴香、樟树八种常见寄主的桑寄生槲皮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以桑树为寄主的桑寄生整体槲皮素含量最高。他们又对同一寄主桑寄生的不同部位进行槲皮素含量测定,并与桑寄生对照药材的槲皮素含量比较,检测结果显示槲皮素含量高低顺序为桑寄生老叶>桑寄生嫩芽>桑寄生对照药材[19]。因此桑寄生茶最好选用桑树为寄主,并多以叶入茶,且选择老叶新叶混合最好。

5.2 萜类衍生物

Ding等[20]从桑寄生的枝叶中分离得到4个半萜类衍生物,并分别鉴定为Taxilluside A,B,C,D(5~8)。这4个半萜类衍生物还显示出对心肌细胞中钙浓度的抑制活性。

5.3 挥发性成分

目前已经利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桑寄生中分离出挥发性成分 132 个组分,并通过GC-MS鉴定出66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8.91%。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苯甲醛13.97%、苯乙烯11.42%、芳姜黄烯7.89%、桉树脑3.89%、α-姜烯3.59%、γ-姜黄烯 2.78%、壬醛2.07%[21]。

对生长在同一地点、同一种群的 10 种不同寄主植物的桑寄生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在10个桑寄生药材样品中仅己醛成分共有率为100%。表明寄主植物对桑寄生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有明显影响[22]。并且寄主固有的一些挥发性成分会通过桑寄生与寄主植物间的寄生关系进入到桑寄生药材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桑寄生药材的质量产生影响[23]。

5.4 凝集素

在1992年,陈希宏等[24]分离纯化出桑寄生凝集素。该凝集素分子中仅有一种亚基,N-末端氨基酸为缬氨酸(val),属于酸性糖蛋白。目前,凝集素已应用于免疫学、肿瘤、生殖生理、细胞生物学等诸多方面。

5.5 其他

桑寄生中还含有维生素C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其叶片中维生素 C含量很高,并且以寄主为夹竹桃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25]。桑寄生所含主要微量元素分别为钾、磷、镁、钠等,且溶出率均>50%[26]。

由于寄主不同,桑寄生从寄主植物吸取水分与无机盐的同时,也会积累其寄主植物特有的成分[27]。寄生于夹竹桃科的桑寄生会检测出寄主特有的强心苷成分[28]。寄生于柳树上的桑寄生检测出柳树固有成分水杨苷,而寄生于桑树上的则检测不到水杨苷,但含有寄主桑树特有的 1-脱氧野尻霉素成分[29]。寄生于马桑树上的桑寄生会含有半萜内酯类物质包括马桑毒素、羟基马桑毒素、马桑亭等组分[30]。

6 药理活性

桑寄生作为补肾补血要剂,应用历史悠久。近年广西已制成桑寄生茶晶,用开水冲服,具有利水去湿、行血降压、养血安胎的作用。对桑寄生茶的现代药理活性研究多以桑寄生水提物或水煎液形式进行,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十年对桑寄生茶以及原植物桑寄生的现代药理活性报道,发现桑寄生茶及其原植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6.1 降血压作用

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高血压一病,中医学属眩晕范畴,使用桑寄生茶治疗高血压则是取其补肝肾,通调血脉,祛风之效[31]。实验证明,每日用200 g ·L-1桑寄生细粉溶液灌胃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浆β-内啡肽浓度,起到降血压作用[32]。因此每天服用桑寄生茶可对治疗高血压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而比较不同寄主来源桑寄生药材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降压作用,又发现寄主对桑寄生的降血压作用存在影响[33]。因此在服用桑寄生茶的时候还要区别桑寄生的寄主植物。

6.2 降血脂和抗氧化

有研究通过给SD大鼠饲喂桑寄生水提后的醇提物1.0 g·d-1,证明桑寄生水提后醇提物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34]。其有效成分还可通过提高SOD的活性,加强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的能力,使过氧化脂质含量降低,保护生物膜,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35]。

6.3 降血糖

0.001~0.1 mg·mL-1剂量范围内,桑寄生可使人HepG2细胞培养液中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并能协同胰岛素刺激葡萄糖的消耗量的增加。促进外周组织特别是肝脏的葡萄糖代谢、提高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是其降血糖的作用机理之一[36]。

6.4 抗肿瘤

桑寄生的多种溶剂萃取物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株 K562 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400 μg·mL-1浓度作用72 h对该细胞株抑制率达80.07%[37]。而桑寄生不同部位的萃取物分别对人白血病细胞 K562、 HL60 抑制增殖作用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乙酸乙酯部位作用最明显[38]。另外,进一步研究发现桑寄生热水提取物在浓度100 μg·mL-1时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提示对抗肿瘤有一定的作用,其热水提取物为含有果糖、葡萄糖、木糖和鼠李糖以及与蛋白结合的杂多糖[39]。

6.5 抗炎镇痛

中药桑寄生水提部位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桑寄生浸膏0.4、0.2 g ·kg-1·d-1两个剂量组灌胃给药能延长小鼠的疼痛反应时间,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并能显著缓解乙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肿胀程度,具有显著的镇痛和抗炎作用[40]。

6.6 利尿作用

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广寄生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由0.5 mg ·kg-1开始即已显著。在大白鼠之慢性利尿实验中,在34 mg ·kg-1即有显著利尿作用,且其强度与剂量成正比,并且毒性相对于氨茶碱较小[41]。

6.7 增强记忆,保护神经作用

通过临床选择小鼠开展被动回避以及莫里斯水迷宫实验,可以发现10或者50 mg·kg-1的桑寄生能够反转东莨菪碱带来的记忆障碍现象。而桑寄生保护神经、增强记忆作用可能与活性氧、乙酰胆碱酶活性抑制以及 Ca2+内流等因素相关[42]。

6.8 其他

桑寄生茎50%醇提取物能够有效控制动物体重和抑制脂肪酸合成酶(IC50:0.48 μg·mL-1),其所含的成分广寄生苷和槲皮素为主要有效成分[43-44]。桑寄生水提取物在清除DPPH自由基和抑制酵母细胞增殖显示出较强的作用,表明抗氧化作用较强;醇提取物抑制NO的IC50为0.05 mg·mL-1,抑制TNF-α的IC50为0.14 mg·mL-1,表明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并且上述活性作用与其所含的多酚和黄酮类成分密切相关[45]。另外,桑寄生的抗过敏作用可能与抑制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减小5-脂氧合酶磷酸化作用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有关[46]。

7 安全性

桑寄生寄主不同,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不同,对其质量控制和安全应用造成影响。在古代先辈就发现不同寄主的桑寄生药材的主治功能有一定差异。现代研究发现,桑寄生寄生在夹竹桃等植物上会产生强心苷类成分,因此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桑寄生的规定不得检出强心苷[4]。

桑寄生水煎液灌胃剂量为40 g·kg-1时,对成年小鼠及胚胎鼠的遗传物质有潜在的损伤作用,灌胃剂量为20 g·kg-1时,仅对胎鼠有潜在的遗传毒性,灌胃剂量为10 g·kg-1时,对孕鼠、成年雄鼠及胚胎鼠均无遗传毒性。且同等剂量下,各剂量组胚胎肝微核率均高于孕鼠骨髓微核率,可见桑寄生水煎液胚胎肝转移微核试验的敏感度高于孕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桑寄生在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0.3 g·kg-1)服用,对人体无遗传毒性作用[47]。桑寄生水煎液三个剂量组(照40、20、10 g·kg-1剂量分3组灌胃)对SD 孕鼠无母体毒性,无致畸效应及胚胎发育毒性。但提示有随剂量再增加而出现轻微潜在毒性的趋势[48]。可见,桑寄生茶高剂量使用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提示孕妇谨慎使用。

8 讨论

桑寄生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入上品,在广西地区已成为道地药材。桑寄生茶味道香醇、资源丰富并且应用历史悠久,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补肝肾和强筋骨等多种保健作用。凉茶铺也多有售卖。作为食疗,桑寄生蛋茶做法简单,桑寄生莲子蛋茶还具有安胎养颜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桑寄生茶也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因此桑寄生茶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目前桑寄生茶的开发和质量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使桑寄生茶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如:1)桑寄生属半寄生性植物,自然条件下桑寄生存在原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寄主的复杂性等生物学特征[49]。但不同生长地点,不同寄主来源的桑寄生化学成分及其含量都有些许差别,使得桑寄生茶在市场流通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还存在一定隐患。2)目前对桑寄生化学成分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不确切使桑寄生茶的质量控制指标难以确定[50]。

因此,在桑寄生茶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对寄主植物品种加以规范。在桑寄生采收时最好附带与之连生的寄主,并将寄主纳入到桑寄生茶质量标准中。在加强野生资源保护的同时,在桑树上开展人工种植,进行规范化生产,从源头上消除隐患,确保桑寄生茶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51]。桑寄生茶的化学成分还需系统的分析与鉴定,通过加强对桑寄生茶的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研究,可以充分开发桑寄生茶的保健价值,并进一步开发桑寄生茶在临床上的应用,促进其药用制剂的发展。

除了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作为桑寄生主流品种外,其近源种属在不同地区会出现混用现象。因此,还需要借助于分子生物学、化学和药理学等方法,进一步分析桑寄生的基源差异。另外,除了桑寄生茶外,在其它民族或地区一些寄生类植物也有作为茶饮的应用:如在非洲桑寄生科的多种植物被用作茶饮来治疗骨折和疼痛;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Tapinanthusglobiferus(A.Rich.)Tiegh的新鲜叶子用冷水浸渍饮用用来治疗肿瘤;纳米比亚南部用Viscumalbum叶子制作成茶用来促进健康和提高免疫力[52];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也用ViscumalbumL.作为草本茶传统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关节病等多种疾病[53];在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用ScurrulaoortianaDanser茎叶泡水饮用治疗肿瘤[54]。上述传统药物学应用显示桑寄生等寄生类植物作为茶饮使用有较广泛的应用人群和地域,通过药用植物亲缘学进一步总结和挖掘,可为寄生类药物和茶饮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药材价格企稳回落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重庆市 药材也能立体种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