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

2019-03-08 14:33沈丽红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9年44期
关键词:尾音感叹句前导

沈丽红

编号:H1(2019)44-01-02

课前导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运用导读,发挥其实效,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文本、理解内涵。

“导”是指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读”则是学生在导读者指导下的阅读活动。“导”和“读”的结合,构成了课前导读过程汇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导读是将文本、教师、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成就的是一美好的“阅读见面会”。本文研究的是“导”的策略。

笔者在高段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从不发表见解,分享感受,或有想法不敢提,或不动脑筋不思考,或根本没有认真读文本,读文本只停留在读字,等到自己做阅读题时,抓耳挠腮,无从落笔,因此,笔者想着是否可以在课前导读,让每个孩子都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理解文本。

一、保证课前导读时间

导读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后盾,只能走马观花,甚至只作为形式而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每篇课文的导读,都留足够阅读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去去接受课前导读课。

二、课前导读中,导读环节是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预习入手,为有效导读奠定基础 近学生与文本间距离的桥梁,犹如砍柴之前的磨刀一样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为导读策略的实施开启扇大门。为学生主动进行课前导读参与奠定基础。

1.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挖掘文本背景

随着时代的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部都在变化,加上本身知识储备有限,与学生现实生活稍远的文章就不太了解。这时如果要求学生在課前导读中硬着头皮去读,他们很可能一头雾水,甚至心生厌恶。

2.抓课文主线导读,理清文章脉络

课题往往提示内容的主线,在审题中引导学生“题眼”,明确课文主绳,沿线读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得形式可安排默读或放在课前布置预习自学。

3.整体性阅读了解梗概,感知人物形象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①课文主要写谁?②写他什么事?③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4.探究性细读理解内容,培养辨析能力

如《月光曲》中兄妹俩在茅屋里的对话。第一个感叹句的“啊”要读成na(哪)因受“弹”tan尾音的影响;第二个感叹句的“啊”要读成wa(哇),因受“好”hao尾音的影响;第三个感叹句的“啊”要读成ia(呀),因受是“是”shi尾音的影响。指导朗读中,不仅要注意音变,声调并且要注意内心情感的变化,加深对语句的理解,体现真情实感的表达效果。

“好好咀嚼,一句也不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分辨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开篇时写道:“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这不仅是天气特点的写照,而且暗示着“四人帮”不许人们悼念总理,还表达出首都亿万人民群众对总理逝世的深沉悲痛。要鉴别环境描写的作用,才能表达真实感情。

总之,把“导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各个环节发挥其作用,持之以恒,加强训练,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陶治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猜你喜欢
尾音感叹句前导
一个字
感叹句
基于“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设计——以《数的开方》(导学课)为例
浅谈腰腹部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直面中考题 感悟感叹句
一种S模式ADS-B前导脉冲检测方法
“感叹句”会场采访记
抓实细节善用策略消除尾音
——例谈消除小学师生英语尾音问题的教学策略
LTE随机接入过程研究*
提高WIAN前导码检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