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技剧的创作中思考如何维持观演关系

2019-03-09 08:22刘艺伟北京师范大学杂技编导大专班
杂技与魔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杂技编导

◎ 文、图︱刘艺伟(北京师范大学杂技编导大专班)

杂技剧是我国本世纪杂技表演艺术中兴起的一个新型的表现形式。杂技剧将杂技与戏剧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逐渐受到观众的欢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如何编创出好的杂技剧作品,是编创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怎样才能做到让观众喜爱,口碑良好?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维持“观演关系”,即保持观众与演员的良好关系。

杂技和戏剧一样,都是表演艺术。表演艺术的必要条件有“四要素说”“三要素说”“二要素说”等,但无论哪种说法,都离不开观众和演员这两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否则就难以称之为表演了。正如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所说:“戏剧是发生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事,其他都是补充品——也许是需要的,但毕竟是补充品。” 同时,这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场域”的互动。因此,了解和把握“观演关系”的核心本质与相互作用,就成为包括杂技剧在内的表演艺术创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在商业活动中有一种“注意力经济”,也称“眼球经济”,即从心理上分析消费者的关注点和需求,最大程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最终为产品或服务消费。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只有明白人们的文化需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使观众感官上注意、心理上接受,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观演互动中,实现艺术表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笔者多年从事杂技节目和杂技剧的编排,从中发现,想要排出好的作品,仅仅依靠专业编创技法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也就是观众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人的想法,可以从文艺评论家那里得到专业的回答,但作为一个杂技剧编导,更常用的方式则是自己当观众,设身处地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引起注意力,进而决定如何排演剧目。

笔者在从事杂技剧创作中,不断思考如何维持观演关系,有三点心得如下:

大型舞蹈杂技剧《文成公主》

其一,创编顺序。很多杂技剧编创者在排练过程中,把大量注意力放在“舞台上”,往往忽略了“舞台下”这个重要区域。舞台上的艺术创作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满足台下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那么付出的很多努力都可能是无效的。

不同的逻辑思维,会直接影响到创意思路和编创手法。笔者在排练中常会用“倒推法”来进行构思,考虑观众群体的年龄定位、观众需求的表演形式、艺术创新的组合技法等。如笔者导演的儿童杂技剧《恐龙馆奇妙夜》,该剧定位是中小学生观众群体,针对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就把它做成科幻剧目,运用杂技和魔术展现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娱乐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普及科学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其二,戏剧节奏。杂技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惊险奇特的视觉感和超越人体极限的创造性给人以极大的感官刺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杂技仅仅以娱乐性的优势来维持观演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杂技“戏剧化”,通过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对应杂技技术的高低变化,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杂技剧创作中,尤其应注意这一点。编导要善于把握“火候”,“太快”或“太慢”都不行。如果一个剧目缺乏情节变化,只是一个高难技巧接着另一个高难技巧,观众看完的感受只是“太吓人了,怎么做到的”,这不能算是完全成功的。还有一些剧目,抒情比重过多,矛盾冲突不够强烈,节奏过于缓慢,观众的注意力流失,也就没有兴趣继续观看了。上述两种表现,都是观演关系只停留在表面的“展示”与“刺激”,而没有进入内心的“接受”与“反思”。因此,排演杂技剧时,编导要重视观众心理过程的变化,善于把控艺术发展的节奏,使杂技艺术深入浅出地打动观众。

其三,心理共鸣。表演艺术是观众与演员双方共同实现的过程,在杂技剧创编中,更需要达到两者的“心理共鸣”。杂技本身“长于技巧,短于叙事”,而与戏剧结合后,“杂技剧”的“观演共鸣”就与舞台表演同步起来。舞台表演中的“心理共鸣”,是将作品的思想情感夸张地表达出来,如积极向上的勇敢拼搏、不屈不挠、不怕牺牲;消极负面的傲慢偏见、好吃懒做、心胸狭隘等。当作品的思想情感触动了观众的内心,观众就会产生共鸣,或支持、或同情。

笔者编导的大型舞蹈杂技剧《文成公主》就借鉴了电影拍摄时的观众心理分析模式,一年之内先后两次编排提升,力图寻找观演之间的心理共鸣点。笔者将该剧划分成五个“分镜头”,每部分都有自己的主要情绪和小高潮,“辞别长安”的依恋,“日月山情”的欢快,“雪山之巅”的困苦,“汉藏和美”的壮丽,特别是第四部分“倒载干戈”,通过高难度杂技“荡杆飞绳”“高拐倒立”,表现矛盾冲突,形成全剧高潮。这些就是要紧紧抓住观众的感官,使之始终保持兴趣,实现观演双方的心理共鸣。

总之,观演关系是表演艺术的永恒话题,在观演互动之中,表演艺术才能得到不断进步与提高。正像德国戏剧理论家史雷格尔所言:“一方面,创作戏剧的一个重意图就是要在观众中产生效果,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同情;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有在欣赏中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

中国杂技剧作为一个新兴剧种,和诸多新型戏剧一样,需要学习传统表演形态的各类优长,做到扬长避短,厚积薄发,观演关系亦是如此。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杂技编导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老鼠演杂技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