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表演的学习储备
——当代杂技演员多技能培养的思考

2019-03-09 08:22马文彬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杂技与魔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演剧杂技演员演艺

◎ 文︱马文彬(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该论文获评“全国优秀杂技理论作品征集活动”优秀杂技理论作品)

在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改杂技传统的认知形态,以全新理念、全新视角的“太阳模式”撕开了国际杂技的创演格局,其目不暇接、扑面而来的强劲势头所产生的震撼,已经不仅限于国际杂技业界,也震荡了世界娱乐业,重新构建了世界娱乐业的商业格局。“太阳模式”的风暴激发了中国杂技人对自己发展走势的强烈思考,首先进入中国杂技人眼帘的是其令人震撼的新剧场建构、眼花缭乱的舞美、灯光、电脑新技术的炫彩,而其新颖的带有叙事风格、戏剧情境的晚会模式,更让我们脑洞大开。相比较而言,似乎其新颖的晚会模式是我们更容易学习和做到的,于是在中国杂技舞台上,杂技主题晚会、杂技剧的形式很快地相继出现,并呈现出井喷态势。

从此,中国杂技人带着不弃不离的传统本体,迈进了这样一种新状貌、新品类、新运行轨迹形态下的“演剧”世界。杂技演员似乎还没经过暖场热身,便很快地被推上了这个履新平台。大多数演员在自身的艺术学习、综合修养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就已经举旗出征了。当一大波杂技剧掠过眼际,我们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稍稍平复之后,便会悟出点什么。演剧和表演杂技有着巨大差别,首先演剧所呈现出的特殊魅力及作品深度或多或少对人生、对文化,都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和生动体现,而杂技的造型性、技巧性、表演形态都在“剧”的演绎方面有短板,较难满足“剧”的要求;第二,就是刚才说到的,演员在原来所受的长期培养中,没有演剧方面的能力培养,没有演剧的基础。所以今天,我撇开杂技演员本体技术能力拓展的话题,探讨当下杂技演员艺术修养和演艺能力的多元提升。

一、关注演员“人物心性”的培养

1,如何面对新演艺技能的学习培养

上世纪初或更早以前,杂技界中视事业如生命、有强大毅志力的演员占从业者中的绝大多数,他们苦练“一招鲜”,单纯而坚定地信奉只要掌握了绝招奇术,就可以“吃遍天下”。因此,在杂技表演中充分彰显本体的笃实与“纯粹性”。在那个时代,用这样一种理念来独善其身可以说是太正常不过了。

记得我在当学员时,“要做一名多技能的演员”常常被老师挂在嘴边,所以“当代杂技演员的多技能思考”似乎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然而,鉴于今时中国各种杂技剧井喷式地涌现,比照当下中国杂技创演走势的大征候,杂技的单一演艺形式已然生成为“审美多义性”的产物,同时它也悄然催驱中国杂技演员迈进一个触角多点、才艺多元的演剧时代。中国杂技界在提炼传统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为自己开启了一扇知性的天窗——顿悟这道课题所蕴含的新的、更加宽泛的意义。

2,本体意识外的演技新语境和演艺观照

专业杂技演员多数是身体条件非常好,受过多年科班训练,有一身扎实的杂技基本功,男演员的肌肉能力、翻腾能力和女演员的软开度等都十分突出,但心智的开发和成熟能力则是相对薄弱的。伴随当代杂技剧的发展态势,已迈进视觉艺术阵列中的一部分优秀杂技剧,对演员上乘的本体能力储备、演艺能力的品格需求有着越发强烈的期待。现在的问题是,尽管我们在杂技技术层面上很纯熟,甚至是尖端,却与表演剧中人物需求的心性是截然不同的。杂技剧要求演员的演剧担当,对于杂技演员来说是一种本体意识之外的演技新语境。部分演员在台上除了会笑外,对人物综合的演艺心性就几乎是进入表意的盲区。一是由于对表演的人物形象、性格心理处在陌生境遇,导致在演剧能力表意层面的失语或处在浅层次徘徊。二是由于杂技剧样式的出现,意识形态的进入,导致内质神韵的深邃,导致了意识形态进入的必然性。所以,在剧情设置中,需要突出或建立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情感的表达;人物形象塑造中诸多的表演细节、迥然不同的多种塑造样式、在复合形态上的同位递进等,都需要演员经过切实训练后才有能力去驾驭。

大多数杂技演员都不曾有过本体技术之外的表演接触和历练,面对“演剧”课题带来的多元素质要求,他们几乎是懵懂茫然的。为此,我们很有必要编纂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适用性的学习培训方案,帮助演员开启横亘在他们意识中的这道门栓。当然,既然是步入到演剧行列,戏剧表演功课是一定要涉猎的,否则我们的演剧意识、素质和品质最终只能停留在浅见的形象和形体上了。

二、关注表演基础理论的学习

关于表演基础理论,我认为至少应该有如下环节要用心学习:

一是要学习一点表演理论。从表演的基础理论而言,应该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大师的表演著述有所涉猎,对表演的体验派、体现派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是要延伸和拓展学习的多个侧面。我们很难说今后的演剧不会遇到喜剧幽默或是带有滑稽色彩的角色担当。从关注喜剧幽默、诙谐滑稽的表演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对昂立・伯格森的《笑——论滑稽表演的意义》等滑稽美学专著进行概览和了解。尽管这或许是另一个领域的精彩,但作者在追求艺术品质的终极目标上是殊途同归的。

三是形体课学习和训练的多元拓展。绝大多数杂技团队在演员、学员的基本功课程安排上,都有形体课的教学设置,或是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初级芭蕾舞等,却鲜见授以现代舞、爵士舞、街舞这些所谓的边缘类舞蹈。鉴于我们今后所面临的演剧样式一定是品类繁多、风格万千,所以舞蹈基础课学习、训练的多元拓展是完全必要的。

三、关于新知识的涉猎与思考

作为新生代的杂技演员,不仅要探索和练习新技术技巧,还要注重升华文化品格,关注与我们相关的新理念、新知识。

我在研读有关“动觉智能”等概念时感悟到:当代学者对“动觉智能”课题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思考,针对不同的演剧角色要求,表演者要分析出所塑造角色的思想和情感路线,进而演化出多元化智能的思考与实践,这种科学多元的智能包括语言、音乐、空间、认知、逻辑、数学、自然探索等智能,皆被现代西方学者描述为“善于运用肢体各部位的运动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制造、加工、改造,以及娴熟操作工具”的“身体——动觉智能”,它可以刺激表演者大脑支配其肢体,呈现不同的运动轨迹,并从生活中提炼人物形象塑造的表演动机,进而延伸和发展出独特的肢体语汇,以及配合肢体进行反常态的逆向思维。这种特殊形态通常呈现在喜剧人物肢体语言的塑造或滑稽表演中。也就是说,“动觉智能”将肢体对意识情感、以及对大脑对身体的支配能力可以进行同一指令的高度融合,从而产生更准确的自我认同。

四、揣摩欧洲新马戏中的演剧意识

2015年在石家庄举办的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上有个冠名“欧洲新马戏”的作品——《小跳板》。三个服饰、身高、性格大相径庭的男人竟然像小孩子似的玩起了跷跷板,在有情节、有人物关系的设置,有高难度技巧支持的这个作品中,人物性格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塑造一目了然,原本应有的紧张状态完全被演员幽默风趣的演绎所扬弃,留下的是那种文化元素的独特性,将情景语境及表演载体等视觉信息,通过演员的戏剧化表现功能推向了极致,达到无与伦比的情景共舞和视觉审美效应,这是别的剧种无法替代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演剧”境界。

我们要向国际杂技同行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艺术家应有的职业精神和那种试图用自己生命在业界开山立派、创造游离于所有常态化的演艺形式,以颠覆传统视觉的放达不羁,调逗观赏者已被大量传媒信息熏染的自信和预判力,从另一个呈现空间去提升文化艺术的加值效益。将一息尚存的创造力潜质——这种精神内涵化作有效可视的作品创作与视觉传达。为自己的生命和事业建立内心安然的成就感。用对生活对事业尊重的真诚心性,用升华的事业佳品,不懈努力地给观众奉献审美解读,努力用自己的追求,来为世界杂技业界洞开一道照耀时代进程的生命之光。

除此之外,演剧意识的开启,还要着力培养演员技术与心灵的平衡意识。作为想要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优秀演员,毕生应追寻用真诚的心灵修为去创建文化价值。演剧意识无疑是对单一技术传统理念和模式的挑战。因剧情的设计所需,杂技剧要对某些相对完整的节目进行适度“破拆”,这其中的术语与功能有点像电影视拍摄中演员需拥有“情绪记忆”,也许在某一情景所需要的桥段,演员多年练成的“一招鲜”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和限制。所以还需要着力培养演员寻求技术与心灵的平衡意识。

随着已成规模的杂技剧数量的递增,在新时代表演者本体意识的伸张和演剧意识的植入,以及新知识结构和语境观照,对演员而言是已然步入了一种更为宽泛的素质培养境域。新时代杂技艺术的发展,需要彰显表演者那份真正有艺术个性的独立“自我”,需要在教学培养中建立起崭新多元的表演课题的“生态位”,在杂技演员的心灵意识中注入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力量,彰显当代中国杂技文化价值与新气象。

猜你喜欢
演剧杂技演员演艺
秦俑里的杂技演员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杂技演员星星狐
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