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人才教育培养问题刍议

2019-03-09 08:22赵美娜长春市艺术研究所
杂技与魔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杂技演员院团杂技

◎ 文︱赵美娜(长春市艺术研究所)

(该论文获评“全国优秀杂技理论作品征集活动”优秀杂技理论作品)

近年来,随着杂技艺术的不断发展,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杂技人才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中国杂技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杂技人才教育培养问题关乎中国杂技的未来,已经成为摆在杂技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目前中国杂技人才培养模式

1、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父传子女、师带徒的小型、分散型、单一的模式 。杂技本来是艺人摆摊撂地的谋生手段,建国前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因此,这种私人教学模式是几千年来中华杂技传承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模式。由于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同时也由于家族式的杂技演出模式受到冲击,这种杂技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渐萎缩。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族式的培养模式在国外马戏杂技界依然广泛存在。

2、团带学院班。建国之后,各地政府纷纷成立了杂技团,使杂技这种散落民间的艺术形式登上了固定的舞台。随着各地杂技团的蓬勃发展,团带学员班成为国内大多数专业院团传授技艺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比家族传艺规模、质量等高出一筹 。相对于前一种教育模式,团带学院班在规范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各院团针对自身需要和风格特色,培养后备力量,在教授专业技巧的同时,也结合舞台需要,注重对学员音乐、舞蹈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出的学员直接输送到所在院团,既解决了杂技团自身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解决了杂技学员的就业问题,因此在很长时间里成为我国杂技教育很重要的形式。但团带班依然保留着私人教学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加上杂技院团自身观念、财力、师资、艺术水平等方面的局限,除综合实力较强的院团外,许多院团的团带班很难达到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院团转企改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影响,团带班对学员的吸引力也大大减弱。

3、学校教育。杂技艺术的发展,要求杂技人才教育规范化、系统化,传统的杂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杂技人才培养的需要,杂技艺术学校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我国杂技基础教育的主体模式 。目前,已经有一批诸如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上海马戏学校、北京杂技学校、河南濮阳杂技艺术学校、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杂技学校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较为科学、规范、目的明确、综合性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中国杂技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二、中国杂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杂技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却也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杂技教育问题也成为了杂技界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目前,中国杂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源短缺,青黄不接,这成为了杂技教育面临的首要困境。近几年来,杂技人聚到一起,最关心、讨论最多的就是两个问题——市场和招生,如果是市 场是杂技生存的现实基础,那么招生就代表着杂技发展的未来,而后者的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杂技专业学校还是团带班,更不用提民营杂技团和学校,生源萎缩都相当严重,令杂技界和杂技教育界的同仁忧心忡忡。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家庭结构、教育观念和择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杂技人才培养周期长、过程艰苦,过去杂技学员的招收,特别是团带班的学员,主要针对困难地区、困难家庭。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择业范围更广,杂技作为一门谋生的技术的诱惑力不断降低。同时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更疼爱孩子,认为杂技是个“高危”行业,舍不得让孩子接受辛苦的训练,又觉得杂技演员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达不到预期,再加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少的家庭会选择送子女接受杂技教育。

二是杂技团体转企改制,使杂技招生越发困难。一方面,杂技团体从过去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杂技演员由人事管理终身制变为岗位聘任,丧失了其原有的稳定优势,也就在招生中失去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很多杂技团体由于“身份未明”,既不能像从前那样直接向主管部门申请编制招收学员,又不能像企业那样自筹资金培养人才,延误了人才培养,造成了青黄不接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又直接限制了杂技团体的整体实力和艺术创新,导致转企后人员老化、节目质量下降等问题,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削弱了其招生优势,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是杂技教育内容“专而窄”,杂技人员职业生命相对较短,缺乏后续教育和转岗培训机制。目前大部分杂技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和输送杂技表演的专门人才,虽然杂技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教育,但相对于普通学校,还是有很大差距;而学员毕业从业后,所受到的仍然是专业技术训练,文化素质的继续教育没有跟上,造成了相当多的杂技演员除了杂技表演没有其他专长。同时,无论是团带班还是专业杂技学校所培养出的杂技人员,学历都不高,这一点极大的限制了杂技演员的发展。在国内,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相对较短,一旦离开舞台,又没有事业单位身份保障,再就业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杂技演员很难像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人员那样转战艺术教育和培训领域,虽然有部分演员转行从事行政、舞美等幕后工作,但一方面毕竟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各个岗位专业技能要求都在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半路出家”的转岗人员是不易适应的。送子女接受杂技教育的家庭,大多数都是为了让子女更容易就业,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恰恰是家长们所顾虑的问题。

四是杂技演员的经济收入相对下降。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内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迅速增长,而出国演出劳务费却增速缓慢,很多杂技演员开玩笑说:“从前出国一年能赚一套房,现在只能赚个卫生间。”诙谐幽默的话语间却流露出杂技演员的困境和辛酸,而这也势必影响到杂技学员的招收。

五是政府重视不够,杂技教育缺乏资金和配套政策的支持。比如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仍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杂技教育却不在此列,高额的学费将那些原本希望送子女接受杂技教育的家庭挡在门槛之外。又比如,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职业教育,许多职业教育都进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而杂技院校还始终在初中等教育中徘徊,这一方面固然有杂技学校自身的不足,但也有政策扶持的因素。

第二,培养什么类型的杂技人才也是杂技界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杂技艺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对杂技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技”与“艺”的关系问题成为从业者争论的焦点问题,演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被人们所关注。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观念的滞后性。“杂技”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技术技巧。强调“技”无可厚非。但如今我们已经从单纯的“杂技”发展为“杂技艺术”,而艺术一定要创造美、表达美,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最终也应该展现为美,进而使观众产生更丰富的审美愉悦。需要注意的是,“技”和“艺”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将二者割裂,“技”是“艺”的基础,“艺”是“技”的最终目的,只有技术技巧达到标准,才能给美的创造留下更广阔的空间。

二是师资和课程设置的问题。虽然现在对杂技人才文化、艺术方面的培养日益重视,但即使是在专业杂技学校,对于杂技人才文化、艺术方面的培养也处在摸索阶段。而团带班、私人学校由于的教师主要是退役演员,在文化、艺术方面缺乏造诣和研究。在课程设置上,对于文化课、艺术课程的设置,过于形式化,没有很好地和杂技本身以及杂技艺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结合,将文化和艺术也变成了一种“技术”,简单地认为学了语文、数学就是有文化了,学了舞蹈、唱歌就是懂艺术了,而不懂得文化、艺术的素养是需要长期的熏陶,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和观念。

第三,舞台生命相对较短,限制了演员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能力。杂技演员登台较早,缺乏生活经验和感受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等到对艺术的感受力增强,表演风格成熟的时候,但却不得不离开杂技舞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如何有效地延长演员的艺术生命,或者使演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摆在杂技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培养人才类型相对单一,越来越难以满足杂技发展的需要。杂技事业的发展,除了杂技演员之外,更离不开灯光、音乐、舞美、编导,甚至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等人员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杂技院团的“人才荒”不单是杂技演员的短缺,也有其他专业人才的匮乏。此外,杂技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发展,而艺术理论研究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诸如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均有专门的理论人才培养。而目前的杂技教育主要是针对杂技演员的培养,对其他相关人才的培养不够。这其中既有观念原因,也有教学能力问题。

第四,杂技教育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目前,中国杂技教育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大部分的学校、团带班都是各自为政,甚至连统一的正规教材也只有北京杂技学校出版的一种,且没有普及。而在教师培养方面,大多数的杂技教育还停留在聘任退役演员为指导教师,全凭舞台经验、练功心得来进行教学,这种无标准、无规范的经验主义方法,必然会带来很多弊端;即使是少数专业学校注重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和规范教学方法,但相对于舞蹈、戏曲、表演、声乐等其他艺术学科来说还相距甚远。

除上述问题外,杂技人才培养教育还存在着地域性发展不均衡、优势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三、中国杂技人才培养问题对策分析

第一、提高杂技演员的待遇,完善保障制度,确保职业吸引力。如前所述,生源问题是目前困扰杂技教育界最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增强杂技行业的职业吸引力。一方面杂技院团要以演员为本,珍惜、爱护演员,努力演员谋福利,并在住宿、医疗、保健、保险等方面解决演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制定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考虑到杂技教育的特殊性,应结合杂技行业特点,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比如将杂技教育从职业教育中分离出来,使杂技学员也可享受免费教育,再比如适当降低杂技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让杂技学员能在毕业后能获得更高学历等。此外,还要重视退役演员的安置问题,真正打消家长和学院的顾虑,以吸引更多的杂技学员。

第二、借鉴其他姊妹学科的经验,应尽快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教学体系,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编写统一教材。由于杂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成果有限,特别是杂技教育理论更是如此。从短期来看,可以充分借鉴体育、文艺、保健等其他相关教育门类的成熟理论成果,结合杂技教学实践,制定一套系统、全面和规范的教学纲要和教材,指导杂技教学,提高教学的计划性和专业性。从长期发展来看,杂技界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既要不断提高从业者文化素质,将其自身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又要吸引更多的理论研究人员参与到杂技教学实践中来,与杂技从业者一起不断夯实和完善杂技艺术的学科建设。

第三、加强杂技教师队伍的培养,从技术教学转变为学术教学。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另一方面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范培训,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也可与师范院校、体育院校或艺术院校联合培养杂技教育所需要的相关教师。

第四、形成长效、多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为杂技演员提供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增加杂技演员艺术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当今的杂技界已经充分意识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培养综合型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避免功利化或走过场。虽然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文化课程和艺术课程,但相当一部分学校或团带班在实践过程中,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普通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结合杂技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使学员所学的文化、艺术课程与杂技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融合,从而变成了学员的“负担”,并没有实现其教学目的;而在课程设置之外,并没有将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因此,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将文化、艺术课程从课堂上简单的“讲授”转变为日常生活中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主动亲近、接受。另外,在专业技术培训之余,还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自身兴趣,培养第二甚至第三专业,这样既为将来杂技演员退役后的转岗再就业提供了便利,也便于为杂技院团输送更多舞美、音乐、灯光甚至管理、营销、理论人才。除上述两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将杂技教育从简单的初级教育扩大为终身教育,培养杂技演员终身学习的观念,为杂技演员提供继续教育和不断进修学习的机会。

第五、建立、完善“委托培养”“联合办学”等机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各杂技院团和杂技学校所占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不尽相同,想要在短时间内扭转这一局面,实现全国杂技教育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建立、完善“委托培养”“联合办学”的机制,联合优势资源培养杂技人才。“委托培养”既可以是跨地域的,也可以是跨专业的。“跨地域”即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杂技院团,自身能力有限,可以联合发达地区的杂技教育单位,借助其优势资源为自己培养杂技的后继人才,比如上海马戏学校就成立了“新疆班”,帮助新疆地区培养杂技人才。“跨专业”即借助相关学科的资源,协助杂技培养综合型人才。国外很多杂技人才,都是从舞蹈、戏曲、体育等专业中挑选出来的,因此比国内的演员有更好的艺术表现力,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这一思路,与舞蹈、体育等专业院校联合,在杂技学员接受培训的最初一两年时间里,由这些专业院校代为培养,打下良好的艺术和体育基础。此外,绝大部分杂技院校还停留在中等教育水平,严重限制了招生、演员个人发展和杂技高等人才的培养,而由于杂技专业的特殊性,单凭自身实力很难提高办学层次,这就需要借助其他力量。在这方面,北京杂技学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高等学院联合办学,利用高等院校的平台和资源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实现进军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为其他杂技学校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任何一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杂技事业的创新发展,更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杂技教育可谓中国杂技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更是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武器。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提高中国杂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杂技人才,进而使中国杂技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猜你喜欢
杂技演员院团杂技
秦俑里的杂技演员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杂技演员星星狐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老鼠演杂技
成对的杂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