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文化之于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探赜

2019-03-09 11:59龙东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仪式公民国家

龙东

国家认同是把公民个体与国家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在现今的全球化、后工业化社会进程中,各国都在通过多种途径来建构公民的国家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之间跨区域的流动,让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得到了交融与碰撞,西方一些消极文化乘机也会对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对国家是否认同,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政治进程和前途命运,国家认同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仪式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今文化交融与碰撞中,理应得到重视与发扬,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仪式文化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加工与传承,传播中既能彰显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展现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让中国仪式文化逐步在大学生的心理和实践中得到认同,成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精神核心。

一、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实省思

国家是维护民族文化、实现民族使命的政治共同体,认同就是个体成员辨识出自己属于哪一群体,并对该群体产生归属感。简单说来国家认同就是公民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整个国家有哪些特点”的心理活动。从深层次讲,国家认同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国家认同的文化层面,即公民对领土、主权、主流文化传统、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认可和心理归属;一为国家认同的政治层面,即公民对国家政权系统、政治制度、治国理念的基本认同[1]。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利用网络等技术手段能接触到各国的文化和思想。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体系,西方的一些腐朽堕落的文化生活与价值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甚至对我国大学生的民族情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国家认同。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谢玲、吕芳、王嘉毅等学者关注不同群体特征的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认知和行为,显示不同民族、政治面貌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有着显著差异。杜兰晓、房维维通过量表对国内不同地域70余所高校本科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国内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状况普遍较好,但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理性认识、缺乏足够信心[2]。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出现对国家认同不同维度认知度低的现象不可避免,全球化不仅会给我们的大学生带来客观生活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目前,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全球化对我们大学生实施着“和平演变”政策,对我国原有的国家、民族观念进行瓦解,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育者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主动改进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途径,强化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使大学生自觉地构建起国家认同的体系。

二、仪式文化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价值意蕴

仪式作为一种模式化的惯俗,源于远古人类渴望认识自然、战胜死亡、满足生命体需求的生存活动[3]。它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仪式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成为人类传承文化、接受生活教育的重要形式。西方的仪式文化源于社会中的宗教仪式,如宗教的祈祷、庆典等仪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仪式是西方宗教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仪式文化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慢慢地演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习俗,后来逐步升华为“礼”。 古代管子曾说过“仓禀食者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指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才会在精神上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可见,仪式是人类建构自身生活空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信仰认知模式的外向延伸,是发生在特定场合、时间、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式,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4]。当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仪式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精神财富又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它所展现出来的价值与内涵更能坚定人们的民族与国家信仰。

作用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仪式文化,按照行为和表现形式可分为通过仪式、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三类。通过仪式是指大学生顺利通过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在心理和行动上迈进人生的下一个周期。通过仪式在大学里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党团宣誓仪式、颁奖典礼等。庆典仪式是学校为了庆祝重大的喜庆事件、取得卓越的成绩而举行的热烈的庆贺活动,它能加强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庆典仪式包括在大学里举行的建党周年庆、建国周年庆、校庆、节庆、学校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庆祝活动等。纪念仪式是大学按照国家安排举行的各种纪念活动:革命伟人的生辰、忌日、重大事件紀念日等,同时大学也会以本校历史上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的生辰、忌日等举行纪念仪式。纪念仪式以缅怀追思先贤功绩为主,向大学生传播文化与精神。三类仪式伴随着大学的成长已成为公共文化,各类仪式文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学校定期举行仪式和适宜的典礼,更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仪式文化有着象征性、表演性、传承性、程序性等特点。在作用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方面它更主要体现教育性和规律性。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文化与教育虽然不是一件事,但却无法分割” [5],仪式文化的演变与传承也是属于教育和为了教育的。作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一种路径,大学里的仪式文化从主旨与内涵上更多的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向大学生传递政治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比如在高校的开学典礼,通过仪式让大学生有着新的追求目标,弘扬大学文化,运用校史、校训、杰出校友等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在这些仪式中他们是身处活动中的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思想受到感染后,都会在亲身感受中将仪式知识传递下去。毕业典礼上,更多的是爱国、明责、担当、感恩教育,仪式文化在校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作用于国家认同的规律性上,仪式文化呈现出周期性和例行性的特点,是一种周而复始的程式化、制度化的行为。从入学到毕业共同经历着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各类表彰与颁奖活动以及建党纪念活动、建国纪念活动、建校庆祝活动、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这些大学仪式文化建设都是按照大学生活的时序来按部就班进行,正是大学仪式文化规律性的体现。

可见,仪式文化在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中可以起到载体的作用,大学校园里仪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更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了情感基础。学校通过开展各类仪式文化活动能对大学生起到国家认同导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会自觉地、主动地接受仪式文化教育,将爱国情感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信仰与价值追求。因而,仪式文化在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具有传递正确价值观、凝聚学生爱国情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的功能。

三、仪式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路径策略

1.深化仪式文化认知与体验,巩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础

从公民个体角度去分析国家认同时,是将国家认同作为公民的一种主观意识,反映的是公民对国家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公民对本国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全球化背景下要巩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础,必须要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国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仪式文化所包含的价值与思想能在大学生认知和体验上起到促进国家认同的作用。心理学上的认知和体验更加注重主体的能动性,认知是主体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对所处的环境的能动反映,主体的认知受意识、情感、思维、感知、行为等因素影响,而体验是主体通过自身感官与实务接触进而在感性基础上认识和把握客体,并经理性认识图式的过滤而纳入主体的身心之中[6]。从仪式文化实质上看,它既浓缩了一定的文化内容,又是一种文明与文化的沉淀,更是文化折射在人的具体行为上的表征和体现。从仪式和体验的契合度上讲,为什么用仪式体验而不是仪式感受、沉思、经历?尽管或者在仪式中都会存在,但不是主要的存在形式,主要的存在形式还是体验。换言之,体验和仪式的诸多共同之处决定了仪式体验是衡量仪式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针对大学生深化仪式文化认知与体验,要注重各项仪式活动的效果。在大学的校园各项仪式活动中,仪式活动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并能转化成为自觉接受仪式教育的心理时,仪式活动才能逐渐转化为体验者、参与者的认知与体验的统一。否则,仪式活动只会流于形式。在仪式活动中,大学生都是体验者、参与者,仪式活动的程序性、严肃性定会给大学生一定的教育意义,仪式活动整个过程贯穿着仪式文化的认知,只有当大学生能够从内心体验到仪式活动的价值,并对仪式活动产生认同、信任、反思等情感时,仪式活动才能起到教育的效用。

2.挖掘校园仪式文化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情感

大学生国家认同不可能自发的形成,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学仪式通过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能够引发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大学里蕴含着丰富的仪式文化教育资源,包括各类通过仪式、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等,具体来说包括各种纪念庆典活动、重大纪念日等。在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意识教育资源时,更要注重开展各项仪式活动的严谨性和程序性,防止仪式活动仅注重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仪式过程简单且随意,在仪式活动中要领会校园仪式文化资源的思想内涵,让每一次仪式活动都能让参加者与旁观者产生心灵的震撼,提升其爱国意识。

从仪式文化的传承作用上来看,大学校园仪式文化教育资源对我国优秀文化进行相关传承的一个积累,在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里积淀下来的仪式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养成、爱国思想引领提升有着巨大的意义,还能让大学生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趋同、精神凝聚和情感升华等。

从公民教育上来看,大学生公民身份所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大学生作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它所体现出来的是大学生这个公民群体心理上和生活实际中对这种关系的理解、认识和体验,大学校园仪式文化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大学里各种仪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在大学生的心理和实际生活中产生公民爱国意识,进而升华为公民的爱国情感、爱国行为,实现了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塑造,对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要求——对自己国家认同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

3.搭建仪式文化教育网络平台,拓展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生成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实现人际交往、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会直接作用大学生国家认同。网络为仪式文化教育提供了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对仪式文化进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对大学生爱国思想、行为进行认同、教育、提升,進一步拓展大学生国家认同生成空间。在网络上开展仪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创建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主体鲜明的仪式文化教育网站、设立专题板块对仪式文化的内容等各方面的介绍,引导大学生参与,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当下可以依托仪式文化建立国家认同主题网站,如“中华仪式文化”专题网站、设立新媒体互动专区,激发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关注与思考;通过网络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仪式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如“孔子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美德”等活动;利用手机媒体使用的普及性,对国家重大节庆活动通过微平台进行推送,如“建国周年庆典”“重大事件纪念日”等活动。高校建设好仪式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对当下拓展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生成空间意义深远,各高校应认清搭建仪式文化教育网络平台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技术计算人员等,建立线上与线下积极互动式的仪式文化教育模式。

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上诋毁中国优秀文化的非主流社会思潮给予及时的、必要的回应,占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网络阵地,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理性而有序地分析和利用信息,发挥仪式文化的内涵,将大学生国家认同外化为实践,让大学生国家认同依托在仪式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这个支点上,巩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7]仪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更是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贯穿着中华历史的整个发展历程,既能凸显我国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展现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未来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中必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目前无论是大学生思想还是生活中,仪式文化作用于国家认同的效果还没能真正体现,与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仪式文化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仪式文化的传播与实践途径,最终转化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得勇.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J].世界民族,2012(3):9.

[2]杜兰晓,房维维.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普通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81.

[3]赵德利.人生仪式与审美特征[J].青海社会科学,2013(6):187.

[4]吕卫华.大学课堂仪式的德育维度[J].江苏高教,2014(5):92.

[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61.

[6]李宏伟.仪式教育要彰显仪式特性[J].教育科学研究, 2017(1):52.

[7]新华社.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猜你喜欢
仪式公民国家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Talking strategies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