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的中职语文诗词教学

2019-03-09 11:59王利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诗词传统

王利

自2016年2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大型诗词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影响力超乎寻常,“诗词风”以前所未有之势吹遍大江南北。在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历史背景下,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从设计理念、内涵实质、表现形式、新媒体手段、运作模式、名人效应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都为当下的中职语文诗词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一、诗词教学的核心——诗歌精神的唤醒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新瓶装老酒”,寓教于乐,寓教于赛,调动受众的积极参与意识,受到全国观众的追捧。节目的走红,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它唤醒了国人心底的认识世界、拥抱自然、热爱生活、抒发情感、表达志向、体验审美的文化体验,激活了中华民族“诗言志”的诗歌文化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同样,央视推出的其他文化类节目《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旨在唤醒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受到大众欢迎和审美消费的。节目中雷海为作为湖南的外卖小哥,在这个浮躁和忙碌的社会,能毫无功利地沉浸在诗词海洋中,忘记辛劳和艰苦,心中充满神圣和幸福,全赖于心中诗歌精神的唤醒,无功利性的热爱,不求回报,只享受过程。这表明,中国诗词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会世世代代流传发展下去,在人们的生活中绽放风华。

2017年,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反观当下的中职语文诗词教育,要复兴传统诗词文化,困难重重。其一,从诗词选择的数量上来说远远不够。纵观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模块)上下两册,仅有上册第六单元节选了诗词两首《静女》《采薇》,下册第六单元节选了《将进酒》《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等共六首古诗。教材的滞后,诗词的减少,与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复兴传统文化、增加诗词古文教学的思想存在较大差距。其二,诗词选择的内容偏于单一,表现正能量诗歌精神的篇目不足。应该多节选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合、充满诗歌正能量的反映崇高诗歌精神的诗词作品,像诗经的《关雎》《蒹葭》,《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爱国爱家、热爱自然、豪放雄浑、豁达大度、积极向上的诗词经典。有专家就指出:“中国人的诗心没有断,只是需要外界力量来激活,这就好像种子本来存在,只要一滴水、一缕风,它就能发芽。”这里的“诗心”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诗词课堂上唤醒和激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诗词教学的内涵——传统文化的折射

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正如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文化兴,国运行,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诗词便居其中的首位、核心和精粹。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沉淀与流传,这些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诗词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令人神往。一首美丽的诗词背后总是蕴含着动人感人的故事,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苦旅”。《中华诗词大会》让观众感受到汉语言的形象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想象之美、情感之美,更能够在诗词海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体现了当代国人精神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在亿万观众的心中产生了回归传统、涵泳文化的共鸣。

在当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背景下,中职语文诗词教学必须摈弃过去的那种诗词文本解释型的讲课方式,应加大对诗词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历史背景的揭示,让学生在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了解诗人的生命轨迹和价值追求,体会作者的感情寄托和人生理想,“知人论世”,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博览群书、渊博学识、融会贯通。以我国传统文化节日诗词教学为例,老师可以通过代表性诗词鉴赏,让学生深刻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正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今,在中华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很多中职生似乎对中华传统节日不感兴趣,更不知其文化内涵,反而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这不得不说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失败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悲哀。难怪主持人董卿接受采访时流露出对诗歌的由衷热爱,“诗词是一种情怀,古诗词一直浸淫在我们的血脉里”,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正是传统文化基因,而这也是我们在诗词教学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三、诗词教学的形式——诗词趣味的激发

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历史语境下,《中国诗词大会》在诗词表现形式和手段上进行了古为今用、形式多样的有益探索。

首先,借鉴古代成熟的诗词表现形式。节目设置了“飞花令”环节,即每场比赛设一个关键字,如“花”“春”“月”“风”等,谁略作迟疑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接上口,就算败下阵来。这种“飞花”的竞赛,不仅充分检验了诗词竞赛者的诗词知识储备和临场机变心理能力,给观众带来浓浓的诗趣与艺术享受。

其次,节目开场创意独特,易形成全场共鸣。每场比赛在精心布置的舞台上精彩呈现,现代化的声光电色给人美轮美奂的感觉,有一首特别设计的开场诗词,百人团将齐声朗诵包括《将进酒》《山居秋暝》等名诗佳作,激发大家的诗词趣味,引发大家诗词学习的共鸣。

再次,借助名人效应精彩点评,激发诗词学习热情。各位专家和主持人对诗词和选手的点评,也是精彩纷呈,妙语连珠,让人深受启发。节目主持人董卿可谓是央视才女,她在鼓励小学生骆子愚时引用李商隐的诗句“雏凤清于老凤声”;董卿点评雷海为时说“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會在某一时刻给你回报”,启发了无数的观众朋友和诗词爱好者。

在今天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形式和手段也是我们要重点努力和突破的方向。首先,我们要充分借鉴现代科技的高超手段和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多媒体科技手段,通过声光电色来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强化诗词的艺术魅力;其次,要转变教学理念,多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突出“悟”,弱化“教”,把诗词的舞台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逐渐弱化;再次,随着新兴媒体平台的发展成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刷微博、看豆瓣、聊微信等新方式,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审美的变化等,都为当下中职语文诗词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提出了时代的挑战,也提供了成长的机遇。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搭上科技发展的快车,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推陈出新,在新时代走出一条诗词教学重生之路。

猜你喜欢
中华诗词传统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