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浅议之绿色发展

2019-03-10 19:34朱青山
时代金融 2019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环保创新

朱青山

摘要: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思路,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考,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绿色 创新 环保

绿色发展作为十九大报告重要内容,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而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作为世界级湾区的定位更需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指引建设绿色低碳湾区。

如何努力将湾区打造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建美丽中国”示范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区,本文重点从以下五方面谈谈思路: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绿色发展的龙头。湾区绿色发展,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实现从工业设计到注重绿色设计的转变,要从绿色发展的总目标看绿色顶层设计如何为绿色发展服务。同时要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政府應联合湾区三地的高校、机构、企业各方专家人才共同参与协商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绿色湾区方案。

二、绿色金融

湾区应大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四大绿色金融业务,帮助拓宽绿色企业融资渠道。还要建立排污权管理和交易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水权初始分配和交易机制、生态保护基金制度等,形成与湾区环境保护相适应的技术能力与现代化制度保障体系。

绿色标准评定与建立是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难点,建议通过成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构,完善绿色金融产业链条,并推动行业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加快建立绿色评估、评级标准,同时鼓励会计师事务所、环境咨询类公司、学术类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设立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认证、绿色评估、绿色评级、能源审计、碳核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认证等绿色金融专业服务。通过打造绿色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为湾区绿色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输出高效创新的金融平台服务。

通过绿色金融产品的推行,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促进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三者结合,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和占比,服务实体新经济。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于2017年11月21日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50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清洁交通建设”专题绿色金融债券,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湾区轨道交通网络,有效提升当地绿色出行水平。

三、绿色新动能产业

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的湾区,其成功取决于它内生的创新活力能否为湾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新动能,在新的全球和国内产业竞争格局中,如何用绿色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从0到1、1到100的突破,将成为湾区亟待攻克的难点。

(一)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统筹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发展模式,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平台。希望在国家层面支持湾区打造全球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加快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推进湾区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体系建设,推动港深政府共同设立“创新科技管理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二)大力支持创新产业

为支持湾区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应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发展区内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VR/ AR、3D打印、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创新科技的研发及应用,以及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湾区创新产业和智慧城市集群式发展。此外还应增设税务优惠等鼓励措施,加快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开拓创新技术与产品的发展空间及应用市场。

(三)深度融合产学研资

深化整合湾区高等教育资源,支持三地高校合作办学,为湾区创新产业提供智力和人才资源支持。此外,要依托类似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这样的新型产学研机构,深度融合科技研发、创业投资、科技金融、企业孵化、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六大板块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结合湾区良好的市场环境、丰富的产业商业金融资源,落实粤港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地方创新券和科研经费跨粤港澳三地使用等举措,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凝聚国际创意和科技人才,全面推动湾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建议设立湾区科技创新委员会,汇聚区内相关产学研代表,全面统筹湾区科技交流与合作。

四、绿色低碳生态环保

和世界先进的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是短板,所以必须采取强效生态环保措施,践行绿色低碳,增强环境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湾区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模式,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协同治理,共建大湾区优质绿色生活圈。

(二)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建立生态保护和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

严把市场准入关,用更少的资源、更好的环境、更多的绿色、更友好更智慧的城市管理,把湾区建成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

(三)增设城市发展绿色考核

城市最大的竞争力就是良好的生态,而生态就是最低碳、最高效的发展方式。面对绿色青山,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比如惠州在2017年初就将“构建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体系”郑重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以衡量和展示生态系统状况。

(四)提高“蓝绿”占比,扩围绿水青山

大力支持海洋生物和海洋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海岛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海岛。

(五)优化能源结构,广泛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利用湾区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支持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绿色生态能源应用,合理规划能源构成、布局和智能电网,实现能源清洁化、高效化、低碳化。

(六)降低能耗指标,严控排放标准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和新能源汽车,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考核制度,包括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运营、绿色更新、绿色处置。

(七)依靠科技进步,破解污染物无害化处理难题

在未来数十年中应努力控制污染和碳排放,并做好垃圾、污水、废气的深度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以实现到2050年污水、垃圾和碳排放全部为零的目标,为此应创新完善污染联防联治与协同执法工作机制,支持湾区环境实验室的发展,组织开展污染指标协同监测、预警、治理等重点环境治理技术攻关,提高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精细化。

(八)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九)加强公众环保意识

始终秉持“生态守望、久久为功”的施政理念,强化“从纸面到地面”的刚性执行力,善用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元素,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实惠激发公众参与活力,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培养,摒弃一些对生态环境有害的行为习惯,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鼓励低碳出行,提倡简约适度的绿色消费,保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智慧,对绿色湾区的建设至关重要。

大湾区,绿湾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注重促进城市间形成良好的绿色低碳产业分工,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的消费生活模式,构建绿色低碳城市群,为中国绿色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8年5月11日.

[2]黄晓宁. 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证券时报,2018年6月15日.

(作者为广州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首席教师)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环保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