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蹁跹诗中来

2019-03-10 13:50张睿
高中时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羽衣霓裳舞姿

张睿

在中国文化的巍峨群山里,有一种韵味如莺啼山谷、花开之音、流水之韵、风行之声,中国人将之化成了清辞丽曲、笙歌戏舞,演出了自己的峥嵘岁月。这些美丽的舞蹈,成了杜甫眼中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成了白居易笔下的《霓裳羽衣舞歌》,成了刘禹锡心里艳压群芳的柘枝舞……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唯美的文字,去感受中国古代动人的舞蹈、动听的音乐,体验诗歌与音乐、舞蹈交融汇流后的无限魅力。

●一舞剑器动四方 剑器舞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节选)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剑器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呢?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晚唐郑嵎《津阳门诗》曰:“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淋漓顿挫的节奏。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唐宫的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据说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之舞,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就连画圣吴道子也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此诗的开头八句便写出了公孙大娘的绝世舞姿:曾有一位佳人名唤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描绘了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是形容公孙大娘手持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大娘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像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黄尘老尽英雄  兰陵王入阵曲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主要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后来东传日本,现今属于日本雅乐。

据《北齐书》记载,《兰陵王入阵曲》源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邙山战役。此战中兰陵王受命率领五百勇士攻入北周包围圈内,使北齐军队反败为胜。在邙山之战胜利后,北齐皇帝亲到洛阳慰劳三军,庆功会上能歌善舞的北齐将士以这场胜仗为背景创作了歌颂兰陵王的舞乐《兰陵王入阵曲》。

这首词开篇写景: 北邙山上的坟墓,黄尘路上奔波的英雄,春北飞秋南归的大雁以及日日奔腾的东流水。景物选取由近及远,然后由写景转入抒情,此景引起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惆怅,让词人低吟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词句。再由抒情转入议论:想当年兰陵王这样的英雄人物咤叱风云,盛极一时,如今却都默默地长眠地下,被一抔黄土掩尽。昔日的煊赫化为尘土,烟消云散。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得悲从心底来,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感到无可奈何。“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是词人纵观自然及人事沧桑,感情经过激烈碰撞后得出的人生结论。

●翘袖中繁鼓  柘枝舞

《观柘枝舞二首》

刘禹锡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

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

燕秦有旧曲,淮南多冶词。欲见倾城处,君看赴节时。

山鸡临清镜,石燕赴遥津。何如上客会,长袖入华裀。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

柘枝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舞。来自西域石国,而石国又名柘枝。柘枝舞在唐代深受欢迎,为宫廷表演舞蹈,还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

柘枝舞有独舞也有双人舞,舞者必须穿上专门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衣,身着五色锦绣宽袍,头戴胡帽,帽上有金铃,腰系饰银腰带。舞蹈表演需要在地毯上进行,伴奏以鼓为主。章孝标的《柘枝》诗云:“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的《柘枝妓》也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起舞时以三声鼓为号,在演出过程中,舞蹈也要紧随鼓点的节奏。

柘枝舞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体轻似无骨”,“长袖入华裀”。曼妙婀娜的体态,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令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

许多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动作明快,旋转迅速,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同时,注重眉目传情,眼波流转,或喜或嗔,令观者沉醉。

●斜曳裙时云欲生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歌》(节选)

白居易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恹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螾蛾斂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唐玄宗引此曲为得意作品。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在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一时。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但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竟“寂不传矣”。

此诗中介绍和描写了《霓裳羽衣舞》的乐器伴奏和舞蹈正式表演的过程。磬箫筝笛,递相弹奏,击厌弹吹,悠扬曲折,此为序曲。“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诗人自注这两句:“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这时整装已毕的神女还娇慵地伫立于舞台一角,作将要起飞状。突然,乐曲由柔转刚,直如秋竹坼裂,春冰迸碎。再看此时的神女,飘飘若流风雪回,疾速如游龙受惊。时而挥舞轻柔的广袖,若弱柳迎风;时而轻曳罗裙的下摆,似流云缭绕。“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画龙点睛,描绘舞女在表演时,不仅舞姿漂亮,更通过眉目、服装传达出一定的声情。这样的舞蹈才会打动人、感染人,才会引起 “凝视谛听殊未足”的效果。

猜你喜欢
羽衣霓裳舞姿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鸟儿们的幻彩霓裳
看看,春的舞姿
桃花妆
母亲的羽衣席慕蓉
石头也会舞
风中的舞姿
羽衣奇缘
春舞霓裳
领略游戏中的平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