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饲料原料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9-03-11 09:28王辽卫
猪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临储豆粕库存

王辽卫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北京 100038)

2018年国内生猪养殖利润大幅下滑,加上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饲料原料消费需求出现下滑。玉米因工业消费大幅增加及替代品进口减少,玉米需求整体较上年增加,年度供需缺口进一步放大,尽管临储玉米拍卖成交量超过1亿吨,2018年12月底玉米价格仍较2017年同期上涨约100元/t。豆粕因饲料中添加比例下调、杂粕替代增加及饲料消费需求下降的影响,饲用消费量大幅减少,导致大豆进口量7年来首次下降,尽管4月份和10月份因市场中美经贸关系紧张,中国大豆供应存在缺口,价格大幅走高,但消费需求的疲软导致国内豆粕供应一直压力较大,2018年12月底豆粕价格较2017年下跌100元/t。2019年度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养殖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预计猪饲料需求继续下滑,尽管禽料预期增加,但整体消费需求并不看好,而全球大豆供应充足,玉米也有足够库存供应市场,预计价格走势难以大幅上涨。文章将分别对玉米和豆粕两大饲料粮的供需形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1 玉米篇

1.1 2018/1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小幅下降

2018/19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小幅下滑,但天气条件良好,总产量超过去年,巴西玉米播种面积增加5%,目前天气状况良好,总产量将大幅增加,受此影响全球玉米产量和期末库存均较上年增加。美国农业部预计,预计2018/1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10.99亿吨,高于上年度的10.76亿吨;各个国家的内部饲用消费量为6.99亿吨,高于上年度的6.70亿吨;玉米进口量为1.60亿吨,高于上年度的1.50亿吨;期末库存为3.09亿吨,上年度为3.40亿吨。

预计2018/19年度美国玉米产量为3.72亿吨,略高于上年度的3.71亿吨。预计2018/19年度美国玉米国内总消费为3.20亿吨,高于上年度的3.14亿吨。预计2018/19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为4 525万吨,低于上年度的5 437万吨。预计2018/19年度巴西玉米播种面积为1 750万公顷,同比增长5.42%,预计单产将到达5.4 t/公顷,创历史最高纪录,玉米总产量预计为9 45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 250万吨,成为全球玉米增产的主要来源。

1.2 国内玉米播种面积继续下降

2018年按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发展思路,各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库存较多的稻谷和玉米种植,扩大大豆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 703.7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8%。因播种面积减少,粮食减产53.5亿千克。其中玉米4 212.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6%,较2015年的4 496.8万公顷减少283.9万公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成效显著。

2018年秋粮生长期间,除局部地区一段时间发生旱情外,全国大部农区光热充足,降水充沛,有利于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9月期间,全国大部农区光温适宜,有利于秋收粮食作物的灌浆成熟和收晒,因此全年玉米单产变化不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玉米单产6.108 t/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玉米总产量为2.573 3亿吨,较上年减少,较2015年的2.65亿吨减少766万吨,降幅为2.89%。

1.3 临储玉米去库存进度超预期

2018年临储玉米拍卖工作自4月12号开始至10月26号结束,累计投放21 989.8万吨,成交10 013万吨,成交率45.5%。2014年产临储玉米拍卖底价为1 350~1 450元/t,较上年提高40元/t,2015年玉米拍卖底价较2014年产高50元/t。

4月13日启动拍卖后,前三周周度投放量约700万吨,由于当时市场供应偏紧,且拍卖底价偏低,市场抢购热情较高。5月4日开始投放量增加至每周800万吨,市场供需缺口得到弥补后,下游企业竞拍趋于理性,成交量开始减少,但8月份之后各类收购主体重新入市竞拍,成交量再度回升,此时参与拍卖临储玉米并不是市场短缺,主要因临储玉米价格便宜,贸易商和加工企业积极拍卖建立库存。截至10月26日临储拍卖结束,预计有约4 500万吨临储玉米结转至2018/19年度,也是10-11月份国内供应的主要粮源。

2015年临储玉米收购结束后,临储库存高达2.5亿吨,经过三年的去库存,目前临储库存玉米不足8 000万吨,去库存力度和幅度远超市场预期。

1.4 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小幅下降

2018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299万吨,高于2017年同期的237万吨,其中自乌克兰进口252万吨,自美国进口30万吨;累计进口高粱365万吨,低于2017年同期的490万吨,其中自美国进口321万吨,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8月份以后自美国进口量大幅减少;累计进口大麦657万吨,低于2017年同期的828万吨,其中自澳大利亚进口415万吨,自加拿大进口147万吨;累计进口DDGS11万吨,低于2017年同期的38.5万吨,主要来自美国。

2018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了2019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申领条件和分配原则,玉米进口配额仍是720万吨,国营比例不变。高粱、大麦、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尽管不受配额限制,但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仍受到政策因素影响。近期市场传言,中国将增加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其中包括大额采购美国玉米,后期不排除放开美国高粱、DDGS的进口。如果全面放开美国玉米替代品的进口,2019年进口量将大幅增加。

1.5 2018国内玉米需求继续增加

1.5.1 玉米饲料需求继续增加

2018年8月1日辽宁沈阳市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19年1月9日,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在全国23个省区累计发生100起,陕西、广东等省为2018年12月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依然面临较大挑战。预计2018/19年度猪饲料消费需求将大幅下滑。猪肉消费需求受到冲击,带动禽肉、禽蛋消费需求,家禽养殖利润保持较高水平,刺激禽料的需求增加,预计饲料产量整体持平或略减。

2018/19年度由于双反调查的影响,预计高粱进口量聚降至50万吨,远低于上年度的443万吨。2018年我国对澳大利亚大麦进行双反 调查,大麦进口量将显著下降,预计大麦进口量降至5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378万吨,主要减少饲用消费量。高粱、大麦饲用消费量共计减少800万吨,玉米替代品的减少需要更多玉米用于饲用消费。预计2018/19年度玉米饲料消费为19 0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增幅2.7%。

1.5.2 深加工需求大幅增长

2018年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增长,玉米工业需求继续增长。部分燃料乙醇企业使用不宜食用的稻谷替代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挤占少量玉米工业需求。预计2017/18年度我国玉米工业消费为7 3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增幅7.4%。

2018/19年度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规划项目较多,但实际建成投产数量少于预期。预计2018/19年度玉米深加工产能在1.1亿吨左右,同比增长约1 000万吨,玉米工业消费将继续增长。考虑稻谷 去库存 政策,预计仍将有部分不宜食用的稻谷替代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预计2018/19年度玉米工业消费为7 8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增幅为6.8%。

1.6 2019年度玉米市场价格展望

2016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同时玉米消费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深加工产能不断扩张,2017/18年度我国玉米市场7年来首次出现 产不足需 的情况,年度供需缺口预计超过1 500万吨。2018/19年度市场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2 760万吨。尽管临储拍卖粮源不断流向市场,保障了市场供应,但随着临储玉米库存的快速下降,市场开始担心国内玉米供需的拐点即将到来。

2017年临储玉米拍卖成交5 740万吨,当年11月份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持续走高,到2018年3年北方港口玉米价格较上市初期上涨300元/t。2018年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成交1亿吨,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依然上涨,尽管12月中旬以后随着农户售粮进度的加快,价格有所回落,1月份北方港口玉米收购价格仍较11月份新季玉米上市初期上涨100元/t。目前临储玉米库存不足8 000万吨,长期看涨预期较强。

2019年影响玉米价格走势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中美经贸关系走势,中国是否会放开美国玉米、高粱、大麦、DDGS等替代品的进口,如果完全放开,国内供应依然有保障,也对价格形成打压。二是,2019年玉米种植面积及后期产量情况,以当前玉米和大豆种植收益情况来看,玉米种植优势在缩小,黑龙江因补贴原因,玉米收益不及大豆,可能导致明年玉米播种面积难以大幅增加,而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可能导致供需缺口进一步放大。三是,2019年临储玉米拍卖时间和价格,价格能够调整需求,如果临储拍卖玉米底价大幅提高,可能抑制玉米消费需求,影响价格涨幅。

2 大豆篇

2.1 全球大豆产量增幅超过消费,库存继续增加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预计2018/19年度全球大豆总产量为36 920万吨,较2017/18年度的33 947万吨增加2 973万吨,其中美国大豆产量大创纪录的12 518万吨,高于上年度的12 004万吨,巴西大豆产量为12 200万吨,高于上年度的12 03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为5 550万吨,高于上年度的3 780万吨。预计全球大豆消费量为35 153万吨,高于上年度的33 608万吨,由于消费增幅低于产量增幅,全球大豆期末库存增至11 533万吨,较上年度的10 130万吨增加1 403万吨,全球大豆供应充裕的格局还将持续。

预计2018/19年度全球大豆出口量为15 246万吨,低于上年度的15 354万吨,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紧张,中国对进口美国大豆加征25%进口关税,美国大豆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大豆出口量降至5 171万吨,较上年度减少624万吨,导致美国大豆期末库存增至2 600万吨,较上年度的1 192万吨增加118%,美国大豆供应压力巨大。2018/19年度巴西大豆出口量继续保持增至态势,预计出口达到8 1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80万吨,上年度同比增加1 306万吨,主要得益于中国进口需求强劲。

2.2 我国大豆产量连续第三年增加

2018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调减玉米增加大豆播种的政策方向还在延续。2018年4月27日国家有关部门召集黑龙江、安徽等六省区召开会议,部署增加大豆播种面积事宜,在政策有利推动下,2018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840万公顷,同比增加15.5万公顷,黑龙江由于政策出台较晚,改种数量有限,在种植收益不及玉米的情况下,大豆播种面积出现下降,其他主产省均增加播种面积。其中内蒙古、吉林、河南、山东、安徽等五省(区)共增加大豆面积26.8万公顷,为全国大豆增产奠定良好基础。在国家加大对大豆生产扶持作用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已连续三年增加,累计增加157万公顷,增幅23%。

2018年我国大豆生长期天气状况整体良好,除了9月7-10日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部分林区周围遭遇早霜冻影响,大豆产量受损外,关内安徽、湖北、河南等大豆产区作物生长良好,大豆单产均超过上年。全国大豆平均单产为1.905 t/公顷,同比增长2.9%,在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的情况下,预计2018年我国大豆总产量达到1 600万吨,比2017年的1 528万吨增加72万吨,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种植面积持续增加,我国大豆产量连续三年增加,累计增加365万吨,增幅29.4%。

2.3 临储大豆拍卖和国储轮换增加市场供给

2018年6月14日开始 ,国家有关部门启动新一轮临储大豆拍卖工作,累计拍卖20次计划拍卖565万吨,实际成交201万吨,其中2013年产大豆198万吨,2012年产大豆2.7万吨。起拍价格为国标三等大豆3 000元/t,相邻等级价差40元/t。由于临储拍卖价格较低,市场参与拍卖积极性较高,特别是9月份以后市场担忧进口大豆存在缺口,国内油粕价格走高,油厂和贸易商积极准备库存,成交量一直维持在80%以上。

新季国产大豆上市后,临储大豆不断出库,油厂和贸易商库存水平加高,收购新季大豆积极性不高。截至2018年12月31日,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大豆192.5万吨,同比减少72.4万吨。目前临储大豆库存依然较高,预计2019年临储大豆拍卖还将继续进行。

2.4 2018年大豆进口量七年来首次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为8 803万吨,较上年的9 553万吨减少7.9%,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紧张,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进口关税,导致美国大豆进口量大幅减少,1-11月份我国自美国进口大豆1 657万吨,较上年减少1 628万吨;阿根廷也因减产导致其出口量大幅减少,1-11月份我国自阿根廷进口128万吨,较上年减少530万吨;由于美国大豆退出中国市场,巴西大豆对我国出口量大幅增加,1-11月份我国自巴西进口大豆6 170万吨,较上年增加1 077万吨;另外同期自加拿大进口98万吨,较上年减少106万吨,自其他国家进口750万吨,较上年增加438万吨。

2018 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减少 主要因豆粕消费需求下降。一是上半年由于生猪价格大幅下降,饲料企业减少配方中蛋白添加比例,降低生猪出栏体重进而减少豆粕消费。二是8 月份非洲猪瘟席卷全国多个省份,被扑杀生猪超过 80 万头,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主产省生猪价格大幅下滑,影响补栏积极性,加快母猪淘汰进度,减少饲料消费需求。三是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 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 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 项饲料工业协会团体标准,调整饲料中蛋白添加比例,降低对豆粕的依赖性。四是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紧张,饲料企业积极寻找棉粕、葵花籽粕等杂粕替代豆粕减少大豆消费需求。非洲猪瘟疫情短期难以根除,2019年对国内生猪养殖还将产生持续影响,预计豆粕消费需求将继续下滑,大豆进口量将低于上年水平。

2.5 蛋白粕进口来源多元化

2018年10月22日海关总署网站发布公告称,如果印度菜籽粕满足中国的检验检疫要求,可以从10月22日起恢复对华出口。印度媒体报道称,中国方面已经批准该国5家公司的6家工厂可以输华菜粕,同时有15家大豆压榨工厂正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以确保达到中国质量标准。尽管印度菜粕蛋白溶解度偏低,但丰厚的进口利润必将刺激进口工作迅速展开。

2018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称,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的相关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其中对700余项商品实施进口暂定税率,杂粕进口实施零关税,包括菜粕、花生粕、棉籽粕、亚麻籽粕、葵花籽粕、椰子粕和棕榈仁粕。

2018年1-11月份我国上述7种杂粕进口总量约206.8万吨。菜粕进口120.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8.3万吨,其中自加拿大进口118万吨,自澳大利亚进口2.4万吨;棕榈仁粕进口52万吨,其中自印度尼西亚进口35万吨,自马来西亚进口17万吨;葵花籽粕进口23.2万吨,主要来自乌克兰22.3万吨;花生粕进口4.9万吨,棉籽粕1.1万吨,椰子粕5.2万吨,亚麻籽粕44吨。整体来看,当前我国杂粕进口主要为加拿大菜籽粕、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棕榈仁粕、乌克兰葵花籽粕。杂粕进口总量占国内蛋白粕饲用消费量比例不足3%,影响相对有限,但对于扩大蛋白粕进口来源,实现精准采购具有积极意义。预计随着杂粕进口零关税的实施,后期杂粕进口量将继续增加。

2.6 豆粕消费需求下降

2018年10月26日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团体标准。温氏股份、新希望等饲料企业表示将积极执行新的标准,有效降低豆粕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饲料企业表示将通过研究探索氨基酸供需平衡的新技术,替代原有的玉米豆粕饲料配方模式。据测算,新标准将使猪配合饲料平均蛋白水平下调1.5个百分点,蛋鸡、肉鸡配合饲料蛋白水平也将降低约1个百分点。新标准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后,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有望降低约1 100万吨,带动大豆需求减少约1 400万吨。尽管该标准是团体标准,不是行业标准,执行力度如何还需观察。但当豆粕成本走高,或者养殖利润恶化的情况下,饲料企业会主动调整配方中蛋白添加比例,进而抑制需求。

非洲猪瘟疫情持续发生及限制跨省调运的政策使得产区和销区猪肉价格走势分化,东北三省、河南、湖南等主产省养殖利润大幅下跌,补栏积极性受挫,广东、浙江等销区因环保因素可增加的补栏数量有限,另外新增大规模养殖场生产进度受到影响,部分已建猪场因无法调运母猪而延缓投产时间。2018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的通知》,明确疫区所在县以外的种猪、商品仔猪经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和检疫合格后,可调出本省,此举有利于恢复补栏,但生猪养殖整体去产能的趋势没变,预计2018/19年度蛋白粕饲用消费量为8 645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32万吨,减幅为2.6%;其中饲用豆粕消费量为6 68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330万吨,年度国内总消费量为6 836万吨,比上年度减少337万吨。预计年度豆粕出口量为50万吨,年度国内豆粕供需缺口为5万吨。

2.7 2019年度大豆市场展望

2018/19年度全球大豆增产格局基本形成,美国大豆已经收割,尽管美国政府关门,美国农业部没有发布1月份供需平衡报告,但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大豆产量较上年增加500万吨。阿根廷2018年因干旱导致减产1 720万吨,2019年只要保证整体水平,有望增产1 500万吨以上。巴西大豆产区正经历干旱天气的影响,预计产量较上年减产500万吨,但全球大豆增产趋势不改。而中国大豆进口减少,将拖累全球大豆消费需求,全球大豆产量增幅超过需求使得期末库存进一步增加,全球大豆供应充裕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美国在缺少中国市场后,大豆库存增幅超过1倍,抑制大豆价格上涨。关注新季美国大豆播种面积情况,但高库存压力或将长期存在,预计2018/19年度CBOT大豆价格运行区间为800~1 000美分/蒲式耳。

国内需求方面,生猪养殖面临非洲猪瘟疫情的调整,禁运政策将加快去产能,中小养殖户也将加速淘汰,规模化养殖仍是大趋势,但2019年猪饲料消费需求将受到较大影响,禽料需求预期保障较好增长,饲料整体需求较为悲观,不利于豆粕消费需求。在国际市场供应充足,国内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国内豆粕价格将低位运行。

猜你喜欢
临储豆粕库存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豆粕:新疫情恐拖全球经济,国内豆粕需求或延迟
豆粕:养殖饲料需求回升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豆粕:贸易谈判持续进行 国内豆粕价格振荡
豆粕:贸易谈判再生变数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房地产去库存中的金融支持探究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营销4C与房产去库存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