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小型猪场种猪引种模式和关注点调查

2019-03-11 09:28赵云翔夏洁攀苏朝全朱晓萍
猪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种猪后备养猪

赵云翔,夏洁攀,苏朝全,郑 伟,朱晓萍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2.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贵港 537000)

自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养猪业逐步转向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1]。最近几年,由于大量资本的投入,使我国的养猪业快速向着信息化阶段发展,向智能化方向迈进。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养猪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2017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6.886 1亿头,猪肉产量5 340万吨,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8.09%,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俨然已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但是,根据国内养猪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生猪育种工作较国外养猪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2]。在国外养殖业发达的国家的生猪养殖企业PSY可达30,但国内PSY平均水平只在14~25头之间[3]。在过去,我国生猪养殖企业的核心种猪来源基本都依赖进口,不愿意在种猪育种上投资,致使养殖企业种猪处于 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 的恶性循环中,不但使繁育体系受制于国外,对疾病防控也造成了威胁,从而影响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4]。近年来,随着这种 重引进,轻选育 思想的转变,我国的猪遗传改良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5]。自2006年全国猪联合育种工作组成立以来,通过实施生猪联合育种,完善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了我国生猪改良的进度。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

调查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南、东北和西南地区,其中养殖户占62.4%,养殖专家占18.2%,经销商占11.8%,有意向养殖户占5.9%。

2 养殖模式与养殖规模调查结果分析

养殖模式调查结果表明:“母猪、肥猪一体化 的养殖模式所占比例最大为68.4% ;其次为 公司合作母猪场 和 纯母猪场,销售断奶仔猪”,所占比例为分别为16%、11.8%;“公司合作育肥 模式占比最低,为3.7%。养殖规模为种母猪100头以内 的猪场所占比例最大,为47.1%;其次是 种母猪100~500头 养殖规模的猪场占24.6%、“种母猪500~3 000头的猪场占17.6%、“育肥场 的猪场占8%;养殖规模所占比例最低的是种母猪3 000头以上”,仅为2.7%。

将养殖规模与养殖模式相结合进行交叉分析,种母猪100头以内和种母猪100~500头的养殖户,大多采用 母猪、肥猪一体化 的养殖模式。调查发现,选择 母猪肥猪一体化 养殖模式的养殖户是因为这种养殖模式灵活性较强,养殖风险较低[6]。在这种模式下养猪场盈利的关键不仅在于母猪每年提供健康仔猪的数量,而且要根据市场仔猪的价格来决定,但总体而言母猪提供仔猪越多,母猪的价值就越高[7]。这种模式的优势能减少外来引猪带来的疫病风险,因综合了断奶仔猪销售利润以及肥猪销售利润,自繁自养的销售利润较高。

3 不同养殖模式和规模下种猪来源和引种方式

42.8%的养户引种方式选择自繁自养,通过国内固定公司引种和多种方式结合引种的养户占比分别为28.9%和28.3%,而采取国外引种的养户为0(如图1(A))。将种猪引种方式与猪场规模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其中规模猪场中8.02%为育肥猪厂,不涉及引种来源),种猪引种方式为 自繁自养 的猪场规模中,“种母猪100头以内 规模养殖户占比例最高为25.67%(如图 1(B))。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一个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好坏除了跟市场行情、猪场投资方式、环境及饲养管理等有关外,种猪的引入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养猪业还是以中小型养猪场为主,相对于大型养猪企业而言,小型养猪场具有易管理、投资小的特点,这种规模的猪场中41.8%的养殖者采取的是母猪肥猪一体化 养殖模式,这部分养户在引种选择上通常会综合考虑成本问题,选择 自繁自养的种猪引种方式很正常。而种母猪3 000头以上的大规模猪场,往往考虑的是养殖场长期的经济效益,优良的种猪是保持持续经济效益的基础,所以都会有固定的种猪来源。

4 养殖户的精液来源以及精液品质关注度调查

对养殖户选择猪精时考虑因素的调查发现,“稳定供精和质量保障(67.9%)”、“产品品牌和知名度(47.6%)”、“专业的精准选配服务(34.2%)” 是养殖户首要考虑的3个要素,而 对比市场价格 因素只占13.9%(如图2(A))。养殖户对猪精品质指标考量的调查结果表明:猪精活力(59.4%)”、“后代生长性能(52.9%)”、“受胎率(42.8%)” 是养殖户首要选择考量的3个因素(如图2(B))。从调查报告结果可以看出,养殖户选择猪精时对于价格的关注度排在最后,这也说明现在的养殖户不再是盲目地考虑价格成本问题,而是更多关注猪场最终的效益,因为好的猪精对母猪的受孕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猪精的质量是配种成功的基础。

5 母猪生产指标和母猪场指标

5.1 关于母猪生产指标相关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养殖户选择母猪时最看重母猪的产仔数(95.2%)、泌乳力(54%)和发情率(54.5%)3个指标(如图3(A))。图3(B)调查结果中,养殖户认为衡量母猪场成绩的指标中,PSY、头均母猪效益和断奶成本排前3,分别占79.7%、69.5%和41.2%。

图1 养殖户引种方式调查结果及不同养殖规模下种猪引种方式

图2 养殖户猪精选择及猪精品质调查结果

图3 母猪生产相关指标及衡量母猪场主要指标调研分析

如图4(A)所示,养殖户对生产母猪关注指标调查结果表明:“有效乳头数量”、“肢体强壮”、“高采食量 成为最看重的3个指标,分别占91.4%、58.3%、49.2%。如图4(B)所示,养殖户期望的窝均活仔数调查结果表明:有48.7%的养殖户期望的窝均活仔数在 12~13头”,有33.2%的养殖户期望的窝均活仔数在 13~14头”,期望数在 14头以上 占12.3%。

上述调查表明:在生猪规模化生产中,多数养殖户采用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对于这类养殖户来说,衡量母猪繁殖性能首先要看的是产仔数,因为目前我国商品猪出栏时并非以提高单一猪只重量为目标,而是计算整个猪场的猪肉产量[8]。另外,有研究表明产仔8头和产仔12头的母猪,在配种和妊娠期间对劳动力、饲料以及其他成本的需求是相近的[9]。因此,在母猪生产过程中提高产仔数基本就是等于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衡量母猪生产性能好坏的相关指标中,泌乳力和发情率也是养殖户十分关注的。发情率在规模化猪场的猪群生产管理过程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在对猪群进行周批次管理时,可以根据猪群发情率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以方便猪群管理,提高生产成绩。而泌乳力、有效的乳头数量、高采食量是提高仔猪存活率和断奶重的保证,这样才能降低断奶成本,提高头均母猪效益。

5.2 猪群管理相关调查结果分析

图4 养殖户对生产母猪关注指标及养殖户期望母猪窝产仔数调查

图5 养殖户对猪群膘情关注度及怀孕后期栏舍饲养方式调查结果

如图5(A)所示,养殖户对猪群膘情关注和管理调查结果表明:有57.2%的养殖户表示对猪群膘情关注并调控,有20.9%的养殖户仅一般关注但不调控,还有20.9%的养殖户表示只是按照饲喂程序操作,只有1.1%的养殖户并不关注猪群膘情。如图5(B)所示,对于怀孕后期母猪栏舍饲养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2.8%的养殖户采取的是定位栏饲养,32.1%的养殖户采取的是大栏饲养,18.2%的养殖户采取的是小栏饲养。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妊娠期、体况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不一致,因此养殖户要在不同阶段按不同的标准对母猪的体况进行测定,然后调节母猪的饲喂水平,以利于母猪发挥最佳的繁殖性能[10]。只有母猪在妊娠期间体况达到要求,其分娩后才能快速恢复体况,分娩更多的乳汁供给仔猪。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体况也会影响母猪的使用年限[11]。有研究表明,与单体的定位栏和小圈群养相比,妊娠后期母猪采取卡位栏群养,其优点有:1)不同程度改善母猪健康状况;2)增加健仔数;3)减少断奶至配种的时间间隔;4)提高母猪断奶7 d发情率[12]。

5.3 更换饲养高产母猪饲养局限因素调查

对更换饲养高产母猪饲养局限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猪舍环境硬件不足、产仔的多及产房管理能力有限、产床配套设备成为最主要的3个因素,分别占57.8%、55.6%、55.1%。根据上文对养殖户的饲养规模进行调查发现:养殖规模为 种母猪100头以内 的猪场所占比例为47.1%;其次是 种母猪100~500头 养殖规模的猪场占比24.6%。因此,对于这种小规模的养殖户,猪舍的环境、配套的基础设施和饲养管理水平远没有大规模养猪企业那样健全和规范,无法达到饲养高产母猪的条件。

6 后备母猪引种阶段调查分析

图6 后备母猪引种阶段及后备母猪挑选指标

如图6(A)所示,调查结果表明:有48.7%的养殖户选择后备母猪体重在50 kg时进行引种,27.3%的养殖户选择后备母猪体重在70 kg时进行引种,10.7%的养殖户选择后备母猪体重在90 kg时进行引种,11.8%的养殖户选择后备母猪体重在30 kg时进行引种,1.6%的养殖户选择后备母猪体重在7 kg时进行引种。如图6(B)所示,养殖户在挑选后备时首先考虑后备母猪的乳头、外阴、肢蹄3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92.5%、64.7%、58.8%。

很多养殖户都知道引进良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前提,但对于引进什么阶段的种猪,就不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一些小规模养猪的农户,特别是刚步入养猪行业的养殖户都青睐于引进体重大的猪,觉得引进种猪的体重越大,其生产性能就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引进种猪时除了要关注其生长和繁殖性能外,也要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1)种猪免疫程序和驱虫完成情况要真实可靠;2)体重适当,不宜过肥,否则影响其发情;3)种猪生长发育阶段日增重不宜过快,否者生殖器官的发育不健全,影响其终身的繁殖性能。

7 讨论

7.1 养殖模式和养殖规模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模式和规模也在不断变化着。畜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传统养殖场的效益由于受到规模化养殖的压制,而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养殖模式。将养猪模式从生产经营者角度来分类,主要有独立自养模式和公司+农户模式[13];从生猪养殖阶段角度来分类,主要有母猪养殖模式、育肥养猪模式和自繁自养模式[6]。就目前国内养猪社会环境而言,这几种养殖模式各有优缺点,选择何种养殖模式要视其养殖规模、资金、地理环境而定。以中粮、双汇、雨润和宝迪为代表的独立自养模式,其管理和防疫风险低,也能取得不错的效益,但其环保压力过大。以温氏为代表的 公司+农户 的养殖模式,将部分利润分与农户,不断能够降低环保压力,同时能够加快企业扩张速度;目前这种养殖模式在生猪行业中占据了20%的比例[14],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生猪养殖业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尽管规模化养殖是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方向,但建设大型养殖企业投资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高,在人口密集的中国,防疫难度加大,难以全面推广。而中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场,在土地、污染治理、防疫、生产成本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其饲料、设备、防疫和种猪更新均可交由专业种猪企业,因此,一定时期内这种养殖规模的养殖场仍然会是中国养猪业的主力军。

7.2 种猪的引进及母猪的管理

种猪的引进是规模化生猪养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对以后生猪的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养猪效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规模较大的养猪企业或种猪场,自然会选择引进品种优良的纯种猪或配套系原种猪作为祖代进行纯种选育,来扩大优良的基因,生产二元母猪进行销售。而对于小规模的母猪养殖模式的猪场,引进纯种猪自己留种,这种看似节约成本的做法,其实得不偿失,因为小规模的养殖场不可能引进太多的纯种猪,所以每年能留种用的母猪并不能满足生产母猪的需要。对于小规模的养殖户可以定期在正规育种公司引进后备种猪,保持年更新率在25%~30%即可[15]。

猪场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其中母猪的饲养管理又是猪场管理的核心。后备母猪的发情、母猪的使用年限、母猪终生的繁殖性能、1~2胎母猪繁殖障碍等都与后备母猪管理的饲养管理质量息息相关[16]。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是母猪饲养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母猪健康和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减少损失、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因此,需要根据胎儿在母猪体内正常发育的规律和维持母猪自身体况对营养的需求,适时地调节妊娠母猪的饲料配方,保证胎儿在母猪体内的正常发育的同时,使母猪的体况保持在适当的水平[17]。

8 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1)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多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在选择种猪时关注的重点在于母猪的产仔数、泌乳力和发情率;大多数养殖户选择引进50~70 kg体重的种猪;

2)猪精选择方面更加注重猪精的品质、知名度和配套服务,价格不再是首先考虑因素;

3)大部分养殖户所期望的产仔数在12~14头,产房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是饲养高产母猪最大的障碍;

4)在母猪管理方面,多数养殖户会根据母猪的背膘情况调整饲喂程序,妊娠后期的母猪以定位栏饲养为主。

猜你喜欢
种猪后备养猪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