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坝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9-03-11 09:28陈德江任文辉顾锡江袁家松陶燕霞彭仕平王凤德李文英
猪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楚雄州养殖发展

陈德江,任文辉,顾锡江,袁家松,陶燕霞,李 星,彭仕平,王凤德,李文英,陈 斌

(楚雄彝族自治州种猪种鸡场,云南 楚雄 675012)

撒坝猪是云南省 六大名猪之一,在云南省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具备良好的品质。撒坝猪在楚雄州有全国唯一的原农业部国家级撒坝猪保种场、物种资源得天独厚,2017年楚雄撒坝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证书,现从事撒坝猪养殖、销售、加工的企业不断涌现,在多部门的重视及支持下成立了楚雄州撒坝猪产业协会,对更好地服务于撒坝猪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研究撒坝猪产业发展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 撒坝猪介绍

撒坝猪在楚雄州10县市均有养殖的悠久历史,是楚雄人民在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饲养条件和饲养习惯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楚雄彝族自治州九县一市的103个乡镇,海拔为650~3 000 m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整个养殖过程属于圈养与放牧相结合。

1.1 品种名称由来

撒坝猪属于乌金猪系,主产于楚雄州禄劝、武定、楚雄、南华、禄丰、姚安、大姚、双柏、牟定、永仁、元谋县,昆明市富民县、安宁县和东川地区也有分布。以禄劝县(1983年划归昆明市)撒营盘镇(以前称撒坝)为集散地而得名。

1.2 品种外部特征

撒坝猪全身黑毛,极少数为火毛。体型中等,体躯狭长,腹部下垂,臀部稍尖斜,头中等大;额窄有八卦皱褶,耳中等大,耳根软而下垂;嘴筒长,少数中等。四肢坚实有力,尾粗长、尾根低,有效乳头在5对以上,对称且排列整齐。撒坝猪性成熟早,公猪初情期3~4月龄,母猪5月龄开始发情;公猪配种年龄约6月龄,母猪约7月龄。

1.3 内在品质及指标

撒坝猪屠宰率≥70%,胴体瘦肉率≥42%,解冻失水率≤9.8%,肌肉脂肪≥6.0%,猪肉质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生猪屠宰后,胴体肌肉呈鲜红色,脂肪清亮,肌肉和脂肪指压具有弹性,反映风味独特指标的谷氨酸≥2.50%、精氨酸≥0.70%,水分含量≤70.0%,pH在5.3~6.0,蛋白质≥18.0%,氨基酸总量≥15.0%。

2 楚雄州撒坝猪养殖历史及现状

解放后,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撒坝猪的养殖数量不断上升,《楚雄州畜牧志》记载:1952年,撒坝猪存栏量为36.5万头,1957年为60.6万头。1979年末生猪存栏117.72万头,出栏54万头,能繁母猪10.7万头。1979年,集体养猪场开始转型。1980年起,全州开始推广配合饲料饲喂生猪、推广生猪多品种杂交改良。随着饲料工业的起步和起步后的迅猛发展、外来种猪的大量推广,养殖生猪由传统型养殖快步进入了现代高速发展阶段,养猪追求快速生长型、瘦肉型模式,而撒坝猪具有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瘦肉率低的缺点,并且市场上撒坝猪不好卖、生猪和猪肉价格均低于洋猪价格,导致撒坝猪的养殖数量逐年下降,截止2005年,全州撒坝猪养殖数量不到3万头,以此速度和趋势发展下去,撒坝猪具有濒危灭绝的危险,2008年,原农业部第1058号公告:楚雄州种猪种鸡场为农业部国家级撒坝猪保种场(全国唯一、全国52家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着全国36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对撒坝猪遗传资源纳入法制化加以保护、防范撒坝猪品种资源灭绝。

改革开放40年间,楚雄州农村养猪品种由撒坝猪地方猪种逐步变成了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国外品种。然而,农村养猪也暴露出了新问题:一是外来猪种繁殖难,母猪养殖要求水平高,养殖过肥或过瘦都直接影响发情配种,导致母猪发情不明显或不发情;二是外来猪种消化道结构与地方猪消化道结构有差异,外来猪种对饲料要求标准高,对米糠、麦麸等农副产物消化吸收能力差,因而饲料成本高;三是外来猪种抗病力弱,易发病,楚雄州境内多山,山高谷深,日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加之物流程度整体提高后疫病传播增加,农村养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四是外来猪种养殖屠宰后猪肉味淡、口感差;五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劳务,养猪从业人员减少,农村养猪农户锐减到1/3。

2010年全州撒坝猪的养殖数量仅为9 611头,为历史养殖数量最低谷时期,之后,撒坝猪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1 撒坝猪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向安全、健康、生态、优质的方向转变,撒坝猪具有肉质优良、肉嫩味鲜香,是烧烤蒸煮烹饪的首选原料,也是腌制和深加工系列产品的上乘原料,撒坝猪肉价格的不断攀升,是撒坝猪养殖量增长的首要因素,撒坝猪肉有了新的市场空间。撒坝猪肉在楚雄、昆明市场的价格在30~128元/kg,是普通猪肉价格的1.5~5.5倍,从事撒坝猪特色养殖和销售每头猪利润在500元以上,养殖和销售撒坝猪积极性高涨,撒坝猪种猪连续3年十分走俏、以致于出现了种猪供不应求的景象。

2.2 撒坝猪规模养殖和农户养殖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人们对外来猪种的引入和饲养的实践加深,人们对外来猪种养殖积极性一度下降,对撒坝猪重新认识,逐步理性回归养殖撒坝猪;同时,撒坝猪具有繁殖性能高、母猪发情明显、易配种,且撒坝猪抗病力强、耐粗饲、适应性广、肉质好和遗传性能稳定等优点,比较适合当地养殖,特别是在贫困山区、高寒山区和边远山区。

2.3 品牌意识增强

全州从事撒坝猪养殖并开设猪肉专卖的企业有11家,在养殖好撒坝猪的同时,均延伸了产业链,分别在昆明、楚雄城区、县级市场开设了猪肉专卖店。多家企业发展后劲十足,撒坝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获得农业部认证通过(农业部第2486号公告),其公告保护范围是全州九县一市103个乡镇,为全州撒坝猪产业发展奠定了公共区域品牌,助推楚雄州撒坝猪产业发展。

2.4 楚雄州委、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撒坝猪产业发展

楚雄州委下发了《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楚发[2018]4号),培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楚雄州由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转变。楚雄州农业局把撒坝猪养殖列为楚雄州特色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打造项目,已制定未来全州发展养殖实现年出栏100万头撒坝商品猪、全州实现20亿元产值的发展目标。楚雄州科协务实创新发展、强化农技协改革,开创并指导成立了楚雄州撒坝猪产业协会,协会紧紧围绕撒坝猪产业协会的服务宗旨,务实高效地搭建学习交流服务平台,为广大的撒坝猪养殖企业、农户以及从事加工销售的单位和个人办实事、谋发展、依托科技助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

3 撒坝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楚雄州撒坝猪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与行业内做得早、做得更好的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3.1 养殖撒坝猪的观念更新不够

受养殖外来品种猪经验束缚,习惯用配合饲料养殖撒坝猪,致使养殖成本高,农副产品不能合理化利用,撒坝猪耐粗饲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饲喂配合饲料表观上缩短了饲养周期,但撒坝猪肉品质达不到最佳状态,商品猪销售价格不理想,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多数农户对种草养殖撒坝猪、生态养殖撒坝猪未全面接受。多年来,通过科技部门的大量实践证明,种植牧草、适时刈割饲喂撒坝猪,猪粪用于牧草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十分可行,但全面推广还需努力。

3.2 对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不够,其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产业发展总体小、散、弱

州内从事撒坝猪养殖及加工销售的企业,总体财力有限,结构单一,都以养殖撒坝猪和对猪肉以鲜肉销售,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未能与广大农户利益结合在一块,缺乏养殖、产品研发加工、市场开发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全州撒坝猪产业的发展,未能有效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因而发展缓慢和整利润率不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进程。

3.3 品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撒坝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品种杂交选育工作力度不够。目前,大多数企业和农户仍然饲养未经选育的撒坝猪,其同通过选育后的撒坝猪相比,生产性能低,而且饲养周期长,周转慢,成本高,饲养效益低。现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杂交改良的进展缓慢,科研经费投入少,对杂交优良品种选育能力不足。

3.4 标准化程度低和品牌战略发展后劲不足

从事撒坝猪产业发展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也没有相应的参照标准执行,因而撒坝猪的饲养管理、各阶段的营养标准、饲养周期、屠宰体重、肉质检测和评定等尚无统一标准,销售价格也参差不齐。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不足,消费人群认知度、认可度不足。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府引导产业发展

编制楚雄州撒坝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州委政府引导的基础上,聚焦撒坝猪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引导、坚持绿色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基本原则,通过专家评审认证,编制出推动楚雄州撒坝猪产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高质量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将楚雄州撒坝猪产业发展规划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统一。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把种植牧草养殖撒坝猪和林下放养撒坝猪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加以宣传、引导和推广,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在用地、用水、用电、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时机成熟可融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楚雄州撒坝猪产业发展文化节等活动形式加以宣传,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4.2 注重楚雄州撒坝猪产业生态发展

结合楚雄州的河流、旅游开发、草原生态保护等要素,与编制出台的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区域相结合;建立撒坝猪养殖业与种植业良好结合,使猪粪便 变废为宝”,种植的牧草用于养殖撒坝猪的生态可循环发展模式。结合农村具有的碎米、玉米、麦麸、米糠等农副产品饲喂撒坝猪,将农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将撒坝猪的优势资源发挥到极致。

4.3 从撒坝猪品种源头上加大品种选育和科研经费投入

撒坝猪产业的发展,必须注重种质资源、从发展源头管控是整个产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云南地方猪的性能比较研究,经选育后的撒坝猪在云南地方猪品种中优势较为明显(见表1)。

楚雄州种猪种鸡场隶属于楚雄州农业局,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同时也是国内唯一的农业部国家级撒坝猪保种场,长期从事撒坝猪选育和科学研究,因机制体制不顺、经费有限,发展受制约影响因素较多,更多的是为单纯完成保种,没能发挥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撒坝猪基本上对外只销售杂交二元母猪,每头30 kg体重价格1 800元;纯种母猪很少卖,且每头30 kg体重价格4 000元,企业或农户难以承受高昂价格;纯种撒坝公猪保种场内共有8个家系,但因保种需要从来不对外销售。多元杂交科研工作现阶段与云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正在联合攻关之中,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还需进一步投入科研经费。

表1 云南地方猪生产性能

4.4 倡导和推行标准化养殖

制定切实可行的撒坝猪养殖标准,并按标准要求养殖,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品质的法宝。把育种和供种方案、杂交组合最佳方案、各阶段最佳营养要求、最佳降本增效饲养方式、最佳膘情和屠宰体重以及最佳饲养周期、饲养条件编制成具有可操作性标准——《楚雄州撒坝猪养殖及产业化发展标准》,对全州从事撒坝猪产业从事人员全面培训和宣贯。在此基础上,以《楚雄州撒坝猪养殖及产业化发展标准》使用成熟为基础,适时开展撒坝猪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宣贯活动,严格按照撒坝猪的地标农产品养殖规程执行,使 撒坝猪 这一公共区域品牌发挥更大的价值。

4.5 扩大招商、促进撒坝猪精深加工和销售

增强融合发展的协同优势,加快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总结推广融合发展新经验新模式,增强融合发展的辐射带动效果是实现撒坝猪产业富民强州的重要途径。通过撒坝猪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以延伸撒坝猪产业的价值链,加大撒坝猪龙头企业培植力度。通过外引内培,切实加强与国内大的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和引进外来资本,培强做大撒坝猪养殖和加工销售企业,生产出撒坝猪传统腌制产品和创新特色旅游食品,创建强势品牌。

随着撒坝猪养殖数量的增多和楚雄州撒坝猪产业化的良好发展,也将有力推进高原特色和山地牧业的发展,对彝族农耕文化及饮食文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撒坝猪独特的品种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优势。

猜你喜欢
楚雄州养殖发展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20年楚雄州青年作家创作会暨培训班”掠影
楚雄州文联积极开展春节写春联活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楚雄州迎十九大书法作品展作品欣赏
楚雄州迎十九大美术作品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