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才:为中国高铁插上双翼

2019-03-12 09:03薛今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3期
关键词:电力机车大功率复兴号

文/薛今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国中车集团公司总经理孙永才获得了“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大会介绍他是“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制的主持者。实际上,他不仅在中国中车主持了“复兴号”的研制,更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铁路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提速历程。

许多年以后,当孙永才看到高铁风驰电掣般行驶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时,总会想起1987年盛夏他搭乘绿皮火车的缓慢、闷热和自己心情的焦躁。

孙永才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1978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日本考察新干线时深有感慨:“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当时,中国铁路客运平均时速为43公里)从那时起,拥有自己的高铁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87年7月,23岁的孙永才大学毕业到大连机车车辆厂工作。时值我国内燃机车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一入厂,他就全身心“泡”到柴油机技术研究中,与工友一起研究工具工装、破解生产瓶颈、提升产品质量。在不长时间内,孙永才掌握了机体加工工艺,从众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并快速成长为年轻有为的管理者。

改革的大潮拉动中国跨入一个激荡奔腾的新时代。1997年,中国铁路跨世纪大提速的序幕正式拉开,此后十年间,连续六次大提速不断刷新世界对中国铁路的认识。在原铁道部的主持与组织下,一大批铁路干线、铁路复线及干线电气化改造项目快速启动。时任大连机车车辆厂副厂长的孙永才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企业发展的崭新机遇,要从传统直流技术向交流传动技术“交直并重”转变,从单一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内电并举”跨越。在他的带领下,工厂引入国际先进的高新技术和数字化加工设备,向着内燃机车技术改造和电力机车转型升级阔步迈进。不到3年的时间,首台韶山7E型交直流机车、首台时速120公里货运交流电力机车及“金轮号”“普天号”内燃动车组在这里诞生。

2004年初,国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一场波澜壮阔的铁路建设热潮快速启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迎来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历史契机。由于技术储备丰富,大连机车车辆厂成为重点扶持单位。此时的大连机车车辆厂转制为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孙永才任主管副总经理。他意识到,一个大有可为的春天到来了。

按照“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思路,首先要完完整整地理解消化引入的技术,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要求,其后要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实现再创新,最后在此基础上把再创新成果转化为完全适应国内车辆指导研发制造的标准要求,实现先进技术从“为我所用”到“唯我适用”。

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这条道路是多么饱含艰辛。

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寸土必争”、啃“硬骨头”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孙永才深深知道,企业要实现长期发展,引进技术与外方实现合作共赢只是第一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关键。5年时间里,他带领技术研发团队,联合铁路局和科研院校,投入“大功率机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究”项目,在大功率柴油机、牵引变流装置等关键技术领域联合攻关。从单轴功率1600kW的六轴大功率电力机车到带直供电客货通用六轴大功率交流谱系机车,具有完全“中国基因”的机车产品相继问世。至2008年,大功率交流内燃机车、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两大技术平台先后落成,我国机车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孙永才的带领下,大连机车车辆公司也迅速跻身我国大功率电力机车主要生产单位。

为了避免陷入“市场换技术”导致“引进再引进”的怪圈,2008年,原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中国高铁进入全面自主创新的黄金时代。同年,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并计划在3年后开通运营;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速度等级的高寒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也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CRH380将作为两条线路运营的主力车型。时任北车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孙永才,投入到新一代CRH380高速动车组的研制工作中。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国内外经验可借鉴的庞大工程,时间的紧迫和任务的重大可见一斑。

为推进CRH380动车组的研制,孙永才提出“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理念,搭建起“两厂三地”协同创新模式,25所重点高校,11所一流科研院所,51家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及上万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国家级研发团队,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难关。两年多的时间里,孙永才穿梭于紧张的研发设计现场、繁忙的生产线、大山腹地的试验线,找问题、听汇报、提思路、作部署……在他的统筹策划下,异地协同设计平台充分发挥了资源联结作用,动车组研发周期一举缩短40%。

2010年5月,CRH380高速动车组惊艳问世,并在运营速度、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等指标上满足设定的顶层技术指标要求,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其中CRH380BG型动车组攻克六大关键抗高寒技术,成为世界首列在零下40℃环境中以时速300公里等级运营的动车组。“协同创新”成为经典的集成创新模式,在国内甚至中俄高铁等海外项目的研发中屡建新功。

踏平坎坷成大道。孙永才深有感触:“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要不来的,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路在脚下,目标在远方。2014年,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牵头组织下,首次以中国标准为主导,按照正向设计思路,以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技术先进为目标,开启了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发工作。孙永才再次参与到“复兴号”研发“联合战舰”的组建和统筹工作中。

“复兴号”的研发联合了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国内企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放、协同、一体化、全球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其间,孙永才深入各研发单位,密切关注和跟进研发节点和试验进程,组织研发团队在掌握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配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和世界性难题。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复兴号”问世。经专利审查,中国标准动车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在2018年5月于北京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远见卓识者不仅立足国内,更要放眼世界。目前,全球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超过140万公里,铁路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2015年6月,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成立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中车完整的产品谱系已经服务至全球六大洲10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3家境外子公司和15家境外研发中心,83%拥有铁路的国家都运行着中车的产品。

回望40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从5.17万公里增长至12.7万公里,高速铁路从0跃升至2.5万公里,从普速列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轮轨延伸之处,时空距离尽数缩短,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经济版图不断被重塑……

1987年7月,大学毕业的孙永才从长春乘火车去大连机车车辆厂报到。600多公里的车程,绿皮车“晃”了足足14个小时;现在,同样的路程,最快的高铁只需要2小时40分!

“复兴号”正在奔驰!中国速度仍在刷新。

猜你喜欢
电力机车大功率复兴号
大功率并网风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综述
“复兴号”美食“新段位”
和谐型电力机车检修体制的分析
复兴号
“复兴号”提速
浅谈电力机车的维护要点
高功率密度大功率电源关键技术研究
矿用深孔气动钻机的工艺研究与应用
“耐热型”电力机车在亚吉铁路奔驰
“浩洋”点燃伍佰摇滚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