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科技思想与新时代科技创新

2019-03-12 00:51李思雅王儒雅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

李思雅 王儒雅

【摘 要】 文章梳理了邓小平科技思想产生的历史源流,分析了邓小平科技思想内蕴的战略布局,确定战略核心,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坚定战略动力,培养科技人才,夯实战略保障,满怀一颗赤子之心。阐述了邓小平科技思想对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启示,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关键词】 “南方谈话”;科技思想;科技创新

“南方谈话”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命运走向何方?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又将何去何从?这篇重要的讲话标志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南方谈话关于邓小平的讨论在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21世中国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时隔近26年的时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着眼于科学技术对加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以及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加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尽早推动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产生的历史源流

1、承继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的理论

马克思的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重要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大步发展的时代,其最重要的时代任务是解决工人异化的现实问题。马克思说过,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一旦渗入科学技术并发生作用,便成为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解放无产阶级等层面论及了科技的巨大作用,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便强调了新中国要摆脱落后的局面,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我国一个时期内的重中之重,并打破以往的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绝大部分的脑力劳动者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的中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此基础上,1988年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2年视察南方时,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这是他从现代化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战略高度,论述抓紧抓好科技和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2、建基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经验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曾说,中国继改革开放后的一二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可以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要想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感谢那些不畏科技工作条件的艰难困苦,把我国很多高科技搞起来,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和争得荣誉的科技工作者。使资本主义阵营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中国的幻想破灭,使中国真正地站起来。这就是人才的魅力,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魅力。

3、放眼于中国科学技术所面临的现实

(1)国内状况。20世纪80年代末,文革刚刚结束,学潮的风波还未消散,改革开放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全国人民没有一致的认识,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低气压的状态,人们不仅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更是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怀疑。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又重申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的中国想发展壮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国际环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张反映了国际竞争的本质。当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科技的较量,新的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力的结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高科技对生产力、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助推力。因此,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内蕴的战略布局

1、确定战略核心: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邓小平一再强调国家要发展首先要发展教育和科技,这是重中之重。他认为教育是发展最根本的保障。1977年,邓小平自愿负责科学、技术和教育事务,这充分体现了伟大革命的战略构想。他指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要有能力推进科学技术,我们的国家想在哪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认为我们应该从科学和教育开始。”

2、坚定战略动力:培养科技人才

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发展道路上的首要资源。它在促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邓小平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家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所有出国留学的人都能回来。他们回来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做好的安排。此策略不能更改,我希望你我将共同努力,加快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夯实战略保障:满怀一颗赤子之心

爱国主义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祖国、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没有国哪有家,这看似平凡的一句话,却是最深沉的爱国缘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归宿。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用行动践行了他的誓言。所以更要求科技工作者要爱我们的国家,用自己的智慧和个人的赤子之心让我们的国家快速发展壮大起来。

三、邓小平科技思想对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是在继承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科技人才团队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确定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时,务必要切合中国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着眼于世界顶尖科技,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将目标放长远。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从而提出了科技创新这一重要论断,开辟了中国科技创新思想的新境界,成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具有引领性的行动指南。这一新的战略思想不仅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中华民族更有底气、更有能力、更有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的同时,也重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并深刻领会和贯彻党中央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方针、新政策、新决策,切实做到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所提到的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发展理念最好的纪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N].人民日报,2014-06-10(02).

[2] 習近平.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31(2).

[3] 房弘毅.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05-01.

[4] 陶永祥.邓小平南方谈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01.

【作者简介】

李思雅(1993—),河南信阳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王儒雅(1993—),湖北武汉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史专业.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
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研究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轻松发明在社区和学校的普及应用
轻松发明在社区和学校的普及应用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科技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