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学历速成背后的“权学同谋”利益链

2019-03-12 02:20马振清
人民论坛 2019年4期

马振清

【摘要】一些学历速成的落马官员,用学历给自己“镀金”,把学历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学历腐败、权学交易不仅损伤权力威严,恶化官员品行,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影响教育和学术公平,其社会危害极大。权力和学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当然可以同时拥有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然而,权力和学术。的重心显然不同,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就有可能两败俱伤。

【关键词】学历腐败 “权学同谋” 利益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被处理的贪官的履历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奋斗、升迁和腐败的发展过程,他们不仅贪恋官位、金钱、美色,还贪恋学历。这些人的高学历基本都是在官位达到一定级别后获得的,而高学历又为他们的升迁起到了推动作用。落马官员的学历腐败背后隐匿着官员和高校、科研机构、权力和学历的复杂利益链条,这一利益链条是驱动学历腐败的重要因素。学历腐败是权力腐败、经济腐败、道德腐败的诱因。对落马官员,不仅要追究他们的“政治账”“经济账”,还要追究他们的“文凭账”,针对学历腐败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治理。

贪官学历“速成”乱象的背后

权力、金钱、学历相互勾结。通过落马官员的简历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人一边身居高位,一边拿着高学历,几乎可以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进行,他们是如何做到“分身有术”“一心二用”,值得我们深思。不同于全日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职学历本身就是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日理万机”的贪图高学历的官员是否参加过考试,是否走进过课堂,是否静下心来写过学位论文都值得怀疑。

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省部级高官履历可以发现,部分官员工作学习“两不误”,有些官员甚至连基础学历都没有,最后却成了博士、教授、研究员。有的官员学历专业跨度很大,从理科到文科,从文科到理科,还有的从文科跨到工科,有些跨专业尚在可理解范围内,有些则令人匪夷所思。相较按照正常学制学习的学生而言,这些官员获得学历要容易得多,有些官员的博士帽甚至是高校主动送上的,之所以出现如上这些怪现象,恐怕多数是权学交易的结果。

贪官学历“速成”背后的“权学同谋”乱象折射出:一旦腐败浸透到学术领域,就会造成权力和学历的严重扭曲。如果学历腐败和权力腐败、经济腐败、道德腐败相互交织,就会恶化学术氛围,让真正想搞学术研究的人被挡在学术大门之外。一般来讲,权力层级越高,学历腐败问题越难以监管,大多数情况下,官员“落马”后,他们的学历污点才能曝光在公众面前。

此外,作为“权学同谋”关系中的另一方——高校,却很少进入人们的视线,很少受到谴责。个别高校失去操守,沦为不法官员的“奴仆”甚至“帮凶”,或者为了利益不惜损坏声誉,兜售文凭。一旦败露又自称“弱势一方”,将自身的问题推得一千二净。从“落马”官员基本情况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学历腐败隐匿在经济腐败、权力腐败中,不那么明显而极易被忽视。

“权学同谋”利益关系产生的现实原因

随着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目标的提出,干部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一度出现过备受推崇的“官员型学者”或是“学者型官员”。不排除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型官员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也确有一些官员学历速成,学历名不副实,官员和高校之间形成“权学同谋”利益链的问题也确实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还比较突出。剖析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官员学历腐败问题与一些地方的干部管理和任职导向不无关系。在重学历的导向下,高学历成为更高权力的“敲门砖”,一些官员为了升迁而拼命“捞学历”。高学历的获得需要时间和精力,一些急于向上升迁的官员另辟蹊径,低劣点的伪造假文凭,省事点的花钱在职攻读,或者全程找人代劳,“高端”一些的则通过利益交换,让高校主动将教授职衔、博士帽送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然需要干部队伍现代化、专业化,对干部队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也是势在必行。换句话说,官员高学历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简单化的处理则会带来不少问题。干部选拔和任用过程中片面强调高学历,忽略实际能力,会伤害真正有能力的干部,同时也是官员学历速成和“权学同谋”现象的推手。

另一方面,“权学同谋”利益链的形成也和一些高校缺乏學术自律有很大关系。由于官员手中的权力有的事关高校切身利益,有的甚至手握高校领导升迁“命运”,这就使得高校在官员权力面前毫无抵抗力。再加上有些高校把文凭当作创收捷径,而这些“权学同谋”的乱象又大多在合法合规的幌子下进行,很少受到责罚,导致一些高校无视自身作为学术机构应有的学术和社会责任,让学历获得机制成为走形式、走过场的摆设。

分析“权学同谋”利益关系要从指导教师身上找原因。一些导师违心为官员不当谋取高学历“开绿灯”,丧失了师道尊严;一些指导教师和贪腐官员披上学者的外衣,迷惑人民群众,把学历当作挡箭牌、护身符,败坏学术氛围,玷污学术殿堂。不可置否,学术中的“潜规则”是存在的,由暗箱操作滋生出来的学术腐败现象,不是没人知道,而是因为了解内情的人往往是利益既得者。

“权学同谋”危害极大

那些学历“速成”的落马官员,用学历给自己“镀金”,把学历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把组织建设和政治生态搞得乌烟瘴气。他们既是学位批量大生产的产物,也是受害者,所拿学历名不副实,占着学位不千与学位相关的事。学历腐败、权学交易不仅损伤权力威严,恶化官员品行,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影响教育和学术公平,其社会危害极大。

消解官员权力的合法性,影响社会互信。领导干部作为权力的行使者,本来应该在个人品行方面为民众之表率,然而某些官员以权谋私,学历注水,不讲诚信,难以服众。官员品行的污点必然会消蚀其权力获得的合法性基础,也会导致民众对权力的不信任。一些官员利用权力之便获得本不应属于他们的高学历,也消解了民众对他们的信任。“民保于信”“失信不立”,官员尚且不讲诚信,何以要求民众诚信,这样一来,社会互信必受影响。

损害高校教育公正形象。高校一直被视作象牙塔,是一方净土,然而不断曝光的教育腐败问题,尤其是“权学同谋”乱象破坏了高校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一些高校对官员低眉折腰,为他们取得高学历大开方便之门,甚至主动“投怀送抱”,玷污了高校清誉。高校本应是育人的主要阵地,一些高校却因为压力所迫或利益驱使成為一些失信官员的“帮凶”,这是令人唏嘘和痛心的。“权学同谋”还伤害了大多数普通学子,影响着青年学子对高校的评价和信心,不利于普通学子道德品质的养成。

腐蚀了教师职业道德。毫无疑问,这些手握权力的“特殊学生”能够给导师带来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利益,个别指导教师在利益驱使下,在观念导向与利益导向中选错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教师是人们尊重的职业,不是个人捞取好处的工具。如果一个国家的教师都被拖到腐败的泥潭之中,那么,我们的学术生态和教育环境就会严重扭曲。

科学严谨的学术生态变了味,使勤于学术研究的人失去机会。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官员凭借权力侵占教育资源,对普通学子是不公平的。那些“落马”官员追求高学历并不是为了学术,他们不过是将学历作为自己进一步升迁的工具,而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却可能因此而失去机会。

学历腐败催生学术不端行为。多数情况下,由于谋取高学历的官员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代考、代写论文、花钱发表学术论文等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恶化了学术风气。花钱买学历会造成学位泛滥,高校培养质量下降,看似高学历占比提高,实则不然,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

治理贪官学历腐败的有效措施

官员学历问题看起来小,但对社会危害大,它对政府的公信力、高校的声誉、教师的形象、教育公平、学术风气都有很大的影响。能否有效打击和遏制官员学历腐败,事关党和政府威信、官员和高校的形象。净化学历生态需要多措并举。

用制度和党纪国法斩断“权学同谋”的利益链。“马靠笼头拴,人靠制度管”,要将制度落到实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果,让党纪国法这个金矩铁律成为制约、震慑一切违法乱纪的利剑,时刻警醒那些心怀不轨的人。针对“权学同谋”乱象做好制度修补完善工作,完善人事制度,强化官员学历审查,杜绝伪造文凭和学历注水现象,防止官员为升迁突击取得学历;完善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相关制度,规范官员在职获得学历行为,为官员学习提供更多渠道,避免占用过多教育资源,加强对官员在职学习的管理;严格规范高校学历学位授予制度,避免高校过度市场化。

完善选人用人体制。选人用人要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原则,重视对干部的综合素质考察。多渠道考察升迁官员综合素质,避免选人用人上的失误。学历可以作为选人用人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切忌为图方便简单地以学历划界选人,这不符合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要求,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能力突出但学历欠佳官员的上升通道受阻。不同的领导岗位对官员素质的要求必然不同,对官员学历要求也要从实际出发,防止出现人才浪费和人才岗位不匹配的现象。

加强高校学术自律,自觉接受民众监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惩戒机制。高校作为学术重地,必,员肩负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不能放弃原则、损害教育公平、败坏学术风气。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之外,高校自身也应加强学术自律,为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条件。拓宽民众监督高校的渠道,让高校重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杜绝权学交易。高校内部必须权责明确,事关学历授予的事务要明确直接责任人,对违反学术自律、参与学术腐败的高校和个人由教育主管部门追究其责任,并及时惩戒。高校内部自律、民众监督、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多管齐下,方能有效遏制“权学同谋”乱象。

理顺权力与学术之间的关系。权力和学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当然可以同时拥有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然而,权力和学术的重心显然不同,权力的重心在于行政管理,学术的重心在于知识发展和创新。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就有可能两败俱伤。读书为了升官发财是封建消极思想的表现,想当官就别想着发财,想搞学术就别把官位看得那么重。要理顺二者的关系,要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要么安心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令人欣喜的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身建设的全面推进,选人用人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唯学历选人用人的现象有所改变,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已经形成,有效遏制了官员学历速成现象的出现。在新时代,高校的校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出现新的发展,学术风气趋向好转,学术不端行为大大收敛。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