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不断提升社会能力

2019-03-12 02:20许正中
人民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

许正中

【摘要】株洲市依托产业扶贫促进脱贫增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以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竞争力、完善扶贫投入机制、鼓励产业网联式移民搬迁、创新体制机制等扶贫方式,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株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效手段。

【关键词】产业扶贫 扶贫技能培训 扶贫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炎陵县、茶陵县属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板块,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如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近几年株洲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该市进行顶层设计、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以产业为抓手、以提升社会能力为目标的率先脱贫的脱贫致富新道路,不仅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难题,也为不断摆脱相对贫困提供了新路径。

激发潜能,提升伦理结构竞争力

株洲市破除“等靠要”思想,积极开展扶贫技能培训,着力提升脱贫能力,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农户,按照2000元/人的标准下发财政扶贫资金,代替以往帮扶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简单地发钱给物扶贫方式。激发贫困农户牢固树立“扶产业才能挖穷根”“只有努力干,才能真脱贫”的思想,积极参与到产业扶贫的大潮中来。同时,利用株洲市教育培训优势资源,组织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株洲市职工大学、湖南商业技师学院等16家职业培训学校,为有意愿的贫困农户劳动力提供服装厂工、机器人焊接等热门专业中短期强化培训。据统计,2017年共计开展培训7期21班次,培训贫困劳动力763人。结合“主题月”活动,每两月组织召开一次现场会,为五县市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总结推广县市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如在茶陵县召开“基础管理”和“帮扶工作”主题月现场会,全面推广茶陵基础管理和帮扶工作的经验。在炎陵县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重点推介炎陵县发展黄桃、白鹅等特色农业产业的经验。在醴陵市召开“社会扶贫”主题月现场会,推广醴陵社会扶贫的典型经验,在株洲县召开健康扶贫现场会等。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

按照“特、大、强、熟、小”五个原则科学选择扶贫特色产业。“特”是指产品有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大”是指规模大,已形成规模优势;“熟”是指技术、管理、销售、配套政策比较成熟;“强”是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效应较强;“小”是指有销售渠道和订单,市场风险相对较小。炎陵县将种植高山水果、茶叶、油茶,饲养白鹅,观光旅游业等确定为扶贫产业;茶陵县将种植烟叶、油茶、食用菌、花卉苗木,饲养黄牛、生猪等确定为扶贫产业;各级各部门围绕扶贫产业出台并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使扶贫特色产业得到不断壮大。

针对贫困户多在山区,各村分散建设光伏电站存在成本高、后续管理难、征地矛盾多、光照时间不足等问题,株洲市采取利用工业园区厂房房顶建设光伏扶贫产业园的办法,按照“统建分售、资产收益”方式,按贫困村、贫困户购买股份分配收益。目前,全市已有47个贫困村在白关光伏扶贫产业园购买光伏电站,总数达3120千瓦。開创了县有特色产业、乡有产业园区、村有企业带动、户有增收项目的“四有”产业扶贫新局面。按照株洲市确定的产业扶贫统计口径,全市产业扶贫和就近就业惠及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部贫困人口的65.1%。贫困县退出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组对株洲市的产业扶贫给予了高度评价。

完善扶贫投入机制,提升利益结构竞争力

充分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形成资本催化产业新机制。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整合行业扶贫资金投入、帮扶单位筹集资金投入、金融扶贫信贷投入、社会公开募捐等多途径的扶贫投入机制。全市共投入资金23.7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可以发展生产、就近就业,没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可以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方式参加产业扶贫。

株洲市全市共有8675户贫困农户贷款3.13亿元发展产业,小额信贷的覆盖面之广、户均贷款额之高、风险率之低等各项考核指标显示优良。在投资管理上,由专业的基金公司进行管理;在基金投向上,以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在投资方式上,采取“股权”“债权”两种形式,由企业自主选择;在投资决策上,成立投资决策专家委员会,由专家根据基金公司尽职调查结果进行票决,确保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安全、高效。

株洲市把贫困户收益作为贫困户优先受益的第一要求,规定基金所投项目必须具备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的能力。通过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投放使用,新增土地流转4万多亩,新增贫困劳动力就业2600多名,新增贫困户特色产业发展基地2.3万亩。全市有2.35万户、8.17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帮扶实现稳定脱贫,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双赢的局面。龙头企业每带动1户贫困户可获得10万元的投资额度。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有效解决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期限短”的难题。

鼓励产业网联式的移民搬迁,提升区域结构竞争力

株洲市通过产业、人口、土地的三元互动,来提升区域结构竞争力。以土地流转、人口教育、产业构建为抓手,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土地流转要从荒山、宅基地、承包地流转入手;人才教育要通过在城市建设教育培训基地,提升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技能水平;产业构建则依托转移就业基地,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株洲市通过建立培训园、创业园、安居园,逐步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株洲市鼓励企业招聘优先选用贫困劳动力,对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且实际在岗12个月以上的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补贴。株洲市还与中国中车、联诚集团、北汽控股、白关服饰产业园等22家服饰、机械加工企业合作,为贫困农户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岗位。在住房保障方面,以炎陵县为重点,在充分利用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危旧土坯房多的问题,探索开展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全市改造农村土坯房22824户,其中贫困户6030户;以茶陵县为重点,针对农村特困贫困户无能力建房户多的问题,探索实施“幸福安居”工程,新建“幸福安居”房1922套,让3534名无房户、无能力建房户免费住上安居房。全市通过土坯房改造工程、幸福安居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让64734名贫困人口圆了安居梦。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制度结构竞争力

株洲市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政府重在兜底、企业重在创新、社会重在活跃资源”的激活社会能力的新制度。株洲通过注册成立株洲社会扶贫联盟,发挥联盟会员单位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带动全社会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共同投身社会扶贫工作中,形成了联盟先动与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探索“一张网、一个联盟、一支基金”的“三个一”社会扶贫株洲模式。“一张网”即中国社会扶贫网;“一个联盟”即株洲社会扶贫联盟;“一支基金”即株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通过做实“一张网”这个载体,用活“一个联盟”这个抓手,强化“一支基金”这个支撑,实现中国社会扶贫网全覆盖、爱心力量全动员、产业扶贫全带动“三大目标”,开创了株洲扶贫的生动实践。株洲“三个一”社会扶贫的模式获得了全国“2017精准扶贫10佳典型经验”和“‘互联网+社会扶贫卓越贡献奖”。

同时,株洲市积极构建反馈整改机制。暗访组将发现的问题一天一登记,一周一汇总,层层向上报送;实行问题及时交办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能现场交办整改的,及时下发“问题整改交办单”,合理限定整改时间,具体明确整改责任;明确回访问责制度,由暗访组定期回访核查整改落实情况。对在规定时间整改不到位的,按照《株洲市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试行)》进行严格问责。通过脱贫攻坚暗访督查,全市各级各部门干部共被约谈94人、诫勉谈话72人、党内警告65人、党内严重警告38人、开除党籍14人,这在全市脱贫攻坚战线产生了极大的震慑力,有力促进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