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敢于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

2019-03-12 02:20赵晓达
人民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责任教育教育环境

赵晓达

【摘要】青年群体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培养敢于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加强青年的责任教育,深化青年群体的责任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对此,我们要优化道德教育环境,为青年责任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青年群体 责任教育 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青年群体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加强青年群体的责任教育,引导青年群体正确看待自身发展、积极承担责任,已成为当前青年工作的重点。而责任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优化青年责任教育环境,是加强青年责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加强青年责任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加强青年责任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中国梦是需要数代人不懈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的梦,这其中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与奋斗。青年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青年群体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加强青年群体的责任教育,引导青年群体明确自身责任,教育青年群体自觉履行自身责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加强青年责任教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行动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回应时代关切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青年群体作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接班人,需要履行时代赋予的责任。青年群体应当自觉地将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为己任,充分理解“四个全面”的具体内涵与历史意义,主动投身到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过程中,将推进“四个全面”逐步内化为责任意志,并最终外化为具体实践。因此,加强青年群体的责任教育,引导青年认知、认同、履行自身的责任担当,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加强青年责任教育是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大大拓展,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和大型活动中,青年群体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觉履行青年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在奥运会、世界博览会、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我国青年群体展现了优秀的个人能力、深厚的爱国情感,践行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然而,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负面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青年群体带来了不良影响,导致一些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加强青年群体的责任教育,要引导其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优化青年责任教育的道德环境

优化青年责任教育环境,是加强青年责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青年责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加强青年责任教育,还需从优化青年责任教育环境入手。

优化家庭道德环境。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在青年群体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使善良、勤奋、勇敢等优良品质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得到传递;同时,要善于吸纳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包括自主、平等、民主等,从而改善家庭道德环境。其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舆论机制,充分借助报刊、电视、微博、微信等载体,营造重视家庭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树立正面现象,抨击负面典型,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观念。

优化职业道德环境。青年群体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各行各业甚至全社会的道德状况。首先,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模范宣传工作,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开展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警察等职业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其次,需要加强专项教育与治理工作,为青年群体职业道德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优化社会公德环境可以为青年群体责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应当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工作,使青年群体意识到遵守社会公德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自身修养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引导青年群体自觉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其次,应当广泛开展“希望工程”“温暖工程”“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使青年群体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践行责任意识,释放更多正能量。

优化青年责任教育的监督环境

优化政策法治环境。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不仅需要借助道德教化力量,也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其一,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政策的引导作用在于既要使青年群体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要使青年群体知道为何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政策引导不仅是行为层面的引导,同时还是观念层面的引导。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年群体正确看待利与义、权与责之间的关系,鼓励青年群体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其二,发挥法律规范作用。一方面,应当加强社会责任立法工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实质上是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责任转变为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还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青年群体的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构筑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有助于遏制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也能够对怠于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督促人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唯有确保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才能促进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其一,应当重视对先进典型的舆论宣传。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先进事迹,都值得青年群体学习,是青年群体责任教育的重要资源。各地应当重视评选和推广先进模范、先进事迹,并借助舆论宣传引导青年群体了解先进模范、先进事迹,提升青年群体对先进模范、先进事迹的崇敬之感。我们还应当重视挖掘先进模范、先进事迹的时代价值,并借助文学、电影、电视剧等平台进行呈现,从而鼓舞、激励青年群体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二,應当重视发挥媒体优势,引领舆论潮流。党政机关应当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传播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声音,澄清网络谣言,引导青年群体参与交流互动。此外,政府应当加强网络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过滤不良信息,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并对不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应当加强青年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年群体成为守德守法的网络使用者,在网络环境中履行自身责任。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责任教育教育环境
高职学生责任教育中传媒应用实践和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中专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则
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浅谈
小学班主任如何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