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怎样的文化建设

2019-03-12 02:20呼和
人民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中华精神

呼和

【摘要】高质量的文化建设能够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精神动力,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时代,我们应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进人民的充实感、自豪感、幸福感。

【关键词】新时代 美好生活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加强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必然选择

美好生活是一个复合概念,有“真、善、美”“令人愉快幸福”的内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说,美好生活概念具有相对抽象的特点,受制于人的认知等主观因素,取决于现实条件及参照标准等客观因素。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求”更多地转向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精神文化追求成了民生幸福的应有之义,成为美好生活的保障。“国民之魂,文化予之;国民之魄,文化铸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必然选择。

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只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们的生活好不好、日子美不美,文化发展构成了重要的“话语权”。因此,高质量的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改善“文化民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需求侧”升级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原来的“刚性需求”不仅在“物”的层面有了更高的起点,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具有了更高的追求,并由此衍生出来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例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等。这进一步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并升华为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更高期待。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等新的特点。由此可见,高质量的文化建设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意义重大,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在文化建设中阔步向前、大胆创新、奋发有为,才能让“美好生活”成为行动、成为现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要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智慧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促成中华文化新的繁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至今闪耀着思想光芒,历久而弥新,深藏着民族最丰富的道德智慧,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社会理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等。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地熔铸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血脉和价值观念当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尊崇。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祛除现代生活中的浮躁气,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我们应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强大的生命力回应时代的挑战,按照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补充、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契合,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在享受现代文明带给我们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疏解人们的焦虑心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人民的充实感、自豪感、幸福感。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的公民为根本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首先,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使其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其次,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作品为载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如通过体察民心民意,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调动全社会成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另外,我们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如:通过解决知识分子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多出精品力作,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文艺作品。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消费需求还未得到充分释放,创造文化消费需求成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侧重培育和发展文化软实力。首先,我们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文化创作者队伍,建立文化创新机制,激发民众的创新精神。其次,我们要创新文化体制,积极转变政府文化治理的方式,增强文化管理能力。如我们应创新文化贸易体制,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借鉴西方文化中优秀作品的同时,彰显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鼓励更多文艺工作者、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新领域,为文艺工作者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发文艺工作者投入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热情。

为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我们应深入了解人民对文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能够反映人民生活、引领时代风气、代表时代风貌的优质文艺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中华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粮食损失发生在哪里
欧盟
拿出精神
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建国后历次转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