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海洋政策探析

2019-03-12 04:52刘叶美殷昭鲁
理论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刘叶美 殷昭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海洋政策;海洋强国;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15 — 05

随着国际海洋法的日益发展,特别是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愈来愈多的国家认识到海洋的价值,并竞相修正或颁布新的海洋法规,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和政策以获取更多的海洋权益,可以称之为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因此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我国的海洋事业也逐渐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对海洋各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片方兴未艾的局面,目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海洋政策的主要内容、历史演变、本质规律和特点还有待从整体性、系统化、专业化方面深入研究。如今,我国东海、黄海、南海的海洋纠纷依然存在,这是新时代我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海洋强国征程中必然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新形势下更应该重新梳理和归纳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政策和所做的实践努力,以期为现在的海洋问题提供经验和创造性的思路,并积极抓住当下世界海洋战略资源再平衡的机遇,“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

一、中国共产党海洋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华民族的海洋建设在激烈的海洋争夺和竞争中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积极参与海洋实践,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认识和经略海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阶段性、时代性、民族性并与时俱进的海洋思想。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政策——争海御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近代中国重陆防、轻海防而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并丧失国家主权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强烈认识到要巩固和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就必须创建起一支强大的海军来防守我国延长的海岸线,这也是保障我国领土完整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对海洋关注的重点集中体现在为了争取近海尤其是沿岸和近岸的主动权以抵御侵略、确保大陆安全。

1.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而海防是我国主要的国防前线。”〔2〕要想真正結束旧中国有海无防、有海军也无防的历史,就必须建设一支“使敌人怕”〔3〕的足够强大的海军,才能拥有强大的海防。对此,毛泽东强调了海军的性质、明确了海军的战略任务,朱德也在海军现代化技术、海军政治工作、海军的群众工作、海军的战略战术以及海军专门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提出了加强海军建设、海防建设的理论与政策。这些正确的思想对我国尽快建设起一支能“保卫国防的最前线,把敌人消灭在海上”〔4〕的英勇善战的海军部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成立了海军学校、组建海军部队、开设各种兵工厂,不断加强海防建设。此后人民海军在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抵御了国际敌对势力的入侵;收复沿海诸多岛屿,捍卫我国领土、领空和领海完整。这一时期的海军思想有力地保障了当时国家的安全稳定。

2.初步建立新中国的领海制度

领海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但由于旧中国重陆轻海,海洋观念极为薄弱,并未认识到“海洋国门”——领海的重要性,使得外国军舰和渔船在中国海域肆意横行,我国没有任何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可言。1958年第一次联合国海洋会议各国并未对领海宽度达成一致,而毛泽东从我国的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以及火炮射程等因素出发,确定我国用12海里的领海宽度,并及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包括中国的各岛屿。一切外国军舰和飞机,未经我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5〕这表明了我国政府基本的海洋主张和立场,也“标志着我国领海制度的建立,中国领海制度的正常化。”〔6〕领海制度的初步建立,有效阻止了其他国家恣意侵占我国领海海域、抢掠我国海洋资源,也为我国维护自己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和国土安全不受侵犯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政策——依海富国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防的重点逐渐转向了海洋,但是由于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封锁,中国并未真正走出国门、走向海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准确预判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7〕,而且国内也迫切需要加紧经济建设。据此,邓小平调整我国的海洋战略,敞开国门,对外开放,利用海洋走向世界、富国兴邦。

1.对外开放、走向海洋

从1979年开始,中国先后开放了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的开放极大推进了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进程。同时,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军深海和两极地区,拓宽海洋事业发展的领域。显然,邓小平主张的是以海洋来联系世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反过来,在经济和科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强大的基础上来支撑海洋建设。

2.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随着第三次联合国海洋会议的进行以及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此前并无争议的中国南海诸岛,遭到了周边五个国家的侵占,不仅无理提出主权要求,还疯狂开采我国海域的石油。同时东海还存在中日的钓鱼岛问题。“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8〕邓小平“从国家的根本利益、争取和平稳定的海洋战略环境的大局出发”〔9〕,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首先是主权毫不退让。这些岛屿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搁置争议”的前提条件。其次才是共同开发岛屿附近的海底石油等资源、共同得利。目的是稳定国家关系的大局,为中国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彼此了解,为以后有效化解主权归属的矛盾奠定良好基础。

(三)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政策——以海强国

进入21世纪,海洋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舞台,各国将海洋“私有化”的热潮也愈猛烈。与此同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这也验证了改革开放是中国最正确的抉择。但我国依然没有实现从海洋大国真正转型成为海洋强国,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政策主要是围绕实现海洋强国、实现国家富强的主线。

1.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战略目标

我国直到2012年才正式提出从战略高度来重视海洋、发展海洋的主张。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1〕 2013年习近平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12〕显然,中国共产党对海洋的理解又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并逐渐完善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也为实现海洋强国指引了方向。海洋强国战略突破了以往海洋与军事、经济两方面的发展限度,还增加了海洋文化、海洋外交、海洋法律制度三方面维度,逐渐从平面化发展上升到立体化建设,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海洋多元性的价值,并通过多种渠道来搭建新时代中国的海权建设,以海洋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在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多国海军活动时正式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习近平为应对各类海上共同挑战、重塑世界海洋秩序提出的中国愿景和中国方案。这一理念包涵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生态五方面的内容,当然中国也一直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政治和安全上谋求和平安全: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到推动建设“和谐海洋”,中国提倡通过友好谈判与协商来化解海洋纠纷,并一再强调中国永远不搞海洋霸权。经济上谋求互利共赢:“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3〕文化上谋求多元互鉴:交流借鉴不同国家形成的不同的海洋思想,并积极弘扬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与理念。生态上谋求清洁美丽:“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14〕总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对世界海洋和平与发展给予的重要承诺和行动倡议,这也将助力中国实现海洋强国、实现中国梦。

二、中国共产党海洋政策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海洋与中华民族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关系,并且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的变动不断调整和充实我国的海洋政策,从而逐渐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海洋战略思想。主要表现为下述三方面特征。

(一)海洋视野的全球性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以全球性的视野来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其一这是由海洋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的。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71%,海洋将世界联系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海洋天然具有的连通性和开放性使我们必须以全局性、整体性的眼光来经略海洋。其二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海洋经过了几次分割,公海范围不断缩小,沿海国家海洋权益范围不断扩大,我国1996年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15〕,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来践行海洋实践。中国海军的战略目标从沿岸、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再到今天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这一演进正是我国为更好地维护海洋权益所做的相应调整,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海洋思维上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其三这是中国谋求自身发展强大的必然要求。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提高全球意识、高瞻远瞩。中国共产党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发展强大,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认识海洋的过程是以中国为中心,逐渐发散,最后扩展到全世界。”〔16〕

(二)海洋地位的战略性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取决于这个国家对海洋的态度和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将海洋视为海防前线、国防之基,到通过海洋搞活经济,再到以战略高度重视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对海洋的态度经历了从面对海洋、接触海洋到拥抱海洋,再到依赖海洋,即从被动了解到主动认识和经略这一过程。这也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海洋的地位、价值和重要性,即國家富强、民族振兴离不开海洋的振兴发展,从而也及时地从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高度考虑国家海洋战略,并逐步明确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方向、道路和模式。总之,在把海洋本身作为争夺对象即“争海制海”的时代,我国只有把建设海洋强国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高度,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潮流,这也必将助力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三)海洋政策的时代性

回顾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经略海洋的历史能够发现,中国共产党对海洋问题的关注重点是在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两方面的作用之下随之变动的,所以每个时期的海洋政策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争取海洋来抵御外敌入侵,注重军事海权,即以“生存”为主线的防御政策。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工作重心转移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通过海洋走向世界使中国“富起来”,注重经济海权,即以“发展”为主线的开放性政策。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开始注重发展多元海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多方面都有兼顾,即实行“以‘强国为核心的外向型海洋战略”〔17〕。同时习近平也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中国梦”、“世界梦”、“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一再强调我国将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崛起,是与西方海洋霸权国家不同的崛起道路,也让世界看到独具中国特色的全新的海洋思想。总之在时代和国情的相互作用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做出最正确、最有进步性的选择,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实践,从而不断为自身的发展强大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时代的贡献。

三、未来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举措和展望

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在21世纪初的前几年就相继制定了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或规划,而我国在2012年才确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但并未以立法的形式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建设体系。所以同老牌的海上强国相比,我国要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前方的路还有很长,新征程还需做出新努力。

(一)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中国历代领导人在对待海权问题上都做到了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立场坚定且明确。

法律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我国海洋领域的立法,为我国依法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合理根据。从1958年颁布的《关于领海的声明》到2012年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海洋的基本法和其他各方面法律不断完善,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和意志,也对那些侵犯我们领土主权的行经予以有力的反制和震慑。”〔18〕实际行动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对南海诸岛和钓鱼列岛及相关海域进行主权宣示”〔19〕,并积极采取必要的自卫行动来处理海洋纠纷。我们将来依然会面临这些问题,有可能会更复杂,所以在海洋主权上的主张不能过于依靠历史证据,要重视对现实存在采取有效措施。

在今天,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海洋纠纷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不仅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更要在外交、海洋执法、法律、军事等多方面“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20〕维护好我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

(二)全方位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海洋意识

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使历代统治者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遭到了严重的禁锢,而建国后也没有系统地补上“海洋”这一课,正因为海洋意识的淡薄,我国在很多海洋问题上丧失了主动权,造成我国海洋环境越来越复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个海洋时代,我们必须全方位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海洋意识。

首先,国家领导集体必须增强海洋战略意识。与其他老牌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战略、政策和法规的制定都较为滞后。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但这一规划还缺乏完整性、立体性,也没有以法律条文或政策报告的形式形成建设蓝图,因此这也将是国家领导决策层今后要努力完善之处。增强国家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意识,进一步明确我国在国际海洋竞争中的定位,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战略,才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其次,全体国民必须强化海洋意识。更新海洋国土观念:我国国民应清楚地知道中国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更新海洋法律观念:全民族应对国际海洋法和国内海洋法规有深入了解,以专业化眼光看待我国各类海洋争端;更新海洋生态观念,促进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新海洋世界观念:从国家战略高度、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高度认识海洋本身。显然我国对这方面的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力度还远远不够,因而国民就不能对我国的海洋国土、海洋国防、海洋权益有更深的认知。因此我国接下来必须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强大合力”〔21〕,从而切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三)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文化自信

海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国家海洋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及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是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2〕。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树立海洋文化自信的根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的世界胸怀与担当以及“包容互惠”的和文化等,都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海洋文化指导我们“以和平方式、合作共赢方式实现发展与崛起”〔23〕,建设“和谐海洋”,这与以往西方国家海洋霸权道路都不同。其次,“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增强海洋文化自信的坚强领导主体”〔24〕。中国共产党以全球眼光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加快规划海洋强国战略及其具体实现路径,不断在海洋科技、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等各方面奋起直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激励全体人民同心同德、不断奋进,才能凝聚起实现海洋文化自信到自强的磅礴力量。”〔25〕总之,我们独具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将给中华民族以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最終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大业。

回顾并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海洋实践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海洋政策的主线经历了从“生存”到“发展”再到“强国”的转变,与此相对应海洋策略上经历了从军事海权到经济海权再到多元化海权的转变,当然其演进和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进步的。今天,深化中国共产党海洋政策及实践的研究、总结其发展路径和特点以期为以后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新视野、新思路、新观念,这既是我国实现中国梦使然,更是时代现实的召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2013-08-01.

〔2〕温勇.毛泽东海防战略思想及其时代价值〔N〕.党的文献,2014,(06).

〔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8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412.

〔5〕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规选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1.

〔6〕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7.

〔9〕林新华,秦仪.论中国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政策〔J〕.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3):70-75.

〔10〕冯雷,李慧.世界第二,看起来很美〔N〕.光明日报,2010-08-20.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12〕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2013-08-01.

〔13〕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4.

〔14〕习近平.习近平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人民网.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046195,2019-04-23.

〔15〕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规选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3.

〔16〕刘新华.中国共产党海洋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0):41-50.

〔17〕贾宇,张小奕.毛泽东、邓小平与习近平的海洋战略思想初探〔J〕.边界与海洋研究2018,(03):5-17.

〔18〕中國政府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12-09-14.

〔19〕刘新华.中国共产党海洋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0):41-50.

〔20〕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6.

〔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50.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23〕李丹.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互形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04).

〔24〕孙健,张红霞.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视野下海洋文化自信的生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93-98.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