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出发到“像’”由心生

2019-03-12 13:22李丽婴
艺术当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丙烯版画艺术创作

李丽婴

双重奏:谭平回顾展

2019.6.15—2019.9.22

余德耀美术馆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家谭平出生于1960年,其艺术生涯至今已长达四十年,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20世纪70年代,日益开放的80年代、蓬勃发展的90年代,时至今日,他的艺术实践更加深层次,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大型个展“双重奏”基于当下,是对谭平创作生涯的一次回溯和梳理。

谭平于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早在进入专业院校学习之前,十多岁时候的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版画方面的实践,《我们都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是套色木刻版画,创作于1974年,作品积极响应着当时的号召,反映了时代的特色,也体现出谭平的扎实的基本功,为其日后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奠定了基础。创作于1972年的水彩系列作品《无题》,描绘的是河畔树林的景色,显然当年的谭平已经对于构图法则、水彩技法、色彩光影的虚实关系等有了相当的掌握。《无题》描绘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表现了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以及敌人的不堪一击。

谭平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的那几年正好是中国当代艺术萌发的年代,“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之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到1984年的“后文革美术时期”,主张艺术家重新审视人所处的世界,以人本主义和人性作为艺术追求的核心内容,把视觉美感需求作为艺术形式的指南,此时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到艺术本体的审美艺术功能。创作于1984年的木板丙烯画《窗前的石膏像》,有着明显的学习借鉴西方现代画派的影子,画中主要对象石膏头像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热度与感染力,石膏像的画风受到了形而上学画派艺术家基里科的影响。谭平曾说过,他喜欢基里科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气息,在画面中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谭平抛开了形准、光影、明暗等基本绘画准则,开始追求自我的写意趣味。

谭平1984年创作的铜版画《矿工系列》,画面表现了三位矿工远去的背影。铜版画本身特质所营造的氛围呈现出主角人物的宿命感,有着珂勒惠支作品的力量感,悲戚性。1985年的木板丙烯画《背影》如出一辙地表现了人物的背影,这一回是一对青年男女的背影,黄衣男子的右手搭在蓝衣女子的肩上,显得很亲密,疑似情侣关系,涂抹的颜料较为厚重,左右两边是新建的楼房,他们面前的道路是暖色的,显然比之前的《矿工系列》多了温情,多了希望。同时期谭平也创作了一系列风景画,《晨》是纸上丙烯画,有着一定的表现主义笔触与色调,绿色山脉下坐落着黑顶白墙的农舍,既有写实的一面,又体现了谭平自我抒情的一面。德国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画派吸引着谭平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探索的天地,同时也迎来了崭新的机遇。

20世纪80年代末,谭平获得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这便是谭平整个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国内求学期间以及毕业后,他的很多作品体现出了对于西方现代绘画的临摹与借鉴,但是没能直接去往国外,直面国外当代艺术。国内的艺术科班教育着重于学习技法,打好基础,培养严谨的学院派画家,一条又一条的准则、戒律约束着艺术家。而“自由绘画”从名字上就显现出抛开一般法则,释放天性地画画。早年长期地遵守着写实绘画的条款,后来逐渐地释放自己,一旦到了国外接受“自由绘画”的教学后,谭平的视野大大地开拓,内心的呼声得到了共鸣,并且开始积极地实践。1990年的纸上丙烯《自画像》,谭平直面自己,毫不修饰地开始涂抹,呈现出有着表现主义大胆笔触的画像,不过依然在一定的写实范畴内。深色背景下,艺术家一半的脸部呈现灰白色,另一边的脸则是暖色,五官的鼻子嘴巴形状完全糅合在一起,更加强调了艺术家的内心情感,面对全新艺术的冲击而敢想敢画。布面丙烯《灵魂》《无题》犹如一对双联画,隐约地能够看出形体,彼此交织、彼此纠缠,强烈的情感凝固在画面上,显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

谭平一方面进行着油画、丙烯等架上绘画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继续探索老本行——版画,1992年、1996年创作了《无题》《永恒》等系列铜版画,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直延续到2000年,画面上具体的形象已经消失,留下的是抽象化的印记,强有力、令人印象深刻,像是一种深刻的烙印,这正是谭平的一种过渡性艺术实践,也是谭平彻底脱胎的一种宣言,他从具象化的艺术语言转向了观念化的艺术。他开始执迷于绘画的过程,而不是其结果。

2008年的布面丙烯《美丽》《孕育》《诞生》有着类似的构图,大的彩色背景下,散落着类似有机细胞的图形,清晰的叙事性被抽离,留下的是凝固着情感的画面。谭平曾说过,一张画,对于观者是瞬间、静态的,之于他则是动态、变化的。他质疑瞬间的真实性,更信赖对时间片段的持续叠加,才有可能呈现贴合真实的状态。正如谭平的艺术理念一样,他没有将自己局限于特定的题材与类型中,而是不断地演变着。2008年之后,他进一步强调色域、时间、身体意识,逐渐汇聚成《覆盖》系列,这一系列持续了十年。2013年创作的布面丙烯《覆盖——黄色》便是这一时期的一件代表作。谭平从不设想完成后的视觉效果,而是在不断地做加法,即覆盖这一行为。原始的画面被涂抹上一层颜料,接着再上一层,大刷子刷出了横向多重的大笔触,用色比较薄,底部的黑色隐约浮现,稀薄的颜料流淌下来,形成竖向的滴漏效果,纵横交错、层层叠叠,使人联想起波洛克的行动画派画作。然而画面的效果、作画方式与意图完全不同,最终呈现的也是未完成的一种结果,毕竟覆盖这一行为可以持续下去,无止境。

“双重奏”是谭平从事艺术创作的主线——油画丙烯画和版画,不过在他长期的艺术实践以来,秉承观念艺术,并不抵触材料,而是乐于尝试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抒发自我的情感。谭平对于行为导致的最终结果很感兴趣,如2011年的纸上丙烯《一杯》,他拿着一杯墨汁,将它均匀地倒在纸上,希望能够形成一个规整的圆形,他试了好几次,诞生了三件作品。但是无论怎样尝试总是无法倒出一个规整的圆,看似无意义的尝试,实则透露出艺术创作的偶然性与纯粹性。它是不可能如同機器一样被制造,人性化的力量赋予了一个简单事物独特的个性。谭平也将这一倒墨汁的过程记录下来,制作成一部影像作品。

作为学版画出身的当代艺术家,对于木刻刀有着深厚的情感,它也不必受到本身功能的限制,有着无限的可能。2012年谭平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创作了《+40m》,他利用一把圆口木刻刀,历时六个小时全神贯注,刻下一条连续不断的粗线,他借助工具材料将凝聚的艺术力量倾注进这件作品中,凸显着艺术的行动性,低调静默的艺术能量,最终得以释放。而此次展览现场再度呈现了这件作品,观者需要步行一段路,从头至尾地进行观赏,感受看似无意义,其实耗费体力,倾注了艺术家观念与动能的作品。

艺术创作是做加法,不过也可以做成减法,谭平创作的核心命题之一便是边缘的消解。他曾在上海实施过“白墙计划”,一切创作始于白墙,做加法,之后再刷上白色进行覆盖,一切回归白墙。它是空间的艺术,绘画的过程,也是行为和舞蹈,但所有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观念。此次展览中,有较大面积的场域绘画呈现,画面上的色彩线条延展开来,蔓延至白墙上,关乎于时间、空间、行动和在场。艺术创作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与周边发生关系。

谭平的作品呈现的结果往往是平面性的,但是创作的过程格外富有行动性,也有记录过程的录像,《彳亍》是素描炭笔作品,将“行”拆分开来,谭平任意地画着线条,之后将它们抹掉,形成灰蒙蒙的背景色,再进行涂抹,反反复复地叠加。观者欣赏到的是最终的结果,但是看过创作过程,了解到具体的方法之后,感受到谭平的艺术创作有着无意识的出发,有意识地掌控,最终得到偶然性的呈现。

纵观谭平近四十年艺术生涯的回顾,从早年的写实主义创作观,逐渐走向表现与抽象,再到观念艺术的引领,无疑谭平早已卸掉规则的束缚带,从内心的感受出发,走向艺术创作的自由境地。

猜你喜欢
丙烯版画艺术创作
版画作品选登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溴丙烯在800nm和400nm飞秒激光强场下的解离电离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王培堃丙烯组画《科学的春风吹进侗乡》(合作)
以铕—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为荧光探针测定水中痕量甲萘威
有趣的石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