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和牛拜年风俗

2019-03-13 05:33赵奎夫
甘肃农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春牛坦途主人家

赵奎夫

陇南、陇东的“说春”风俗

陇南的西和县坦途关,礼县雷坝、王坝,成县鸡山下,是历史上出春官的地方。尤其是西和县石峡乡坦途关(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作“潭毒阙”,当时为吴玠抗金守蜀控扼之地)和礼县龙林乡龙林桥村,全村男子没有不会“说春”的。这两个地方的人每年冬至前后外出,到全县及邻县的城乡各处“说春”,送“春官贴”,到立春先后回乡。这“春官贴”是自己刻印的图文并茂的“二十四节气表”,上部绘着一个人,骑着一头牛,此即田祖。陇南、天水、陇东一带把漫游各地的“说春”者称之为“春官”。

坦途关的春官有严格的规程。村内有春官头,当地人叫“官相”,推举村内唱得好、走得广、见识多的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春官头的责任是:

负责推算当年每月头一天的甲子和当年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日,编制成表,并雕刻印制“春官贴”(木雕版印,一页)。他们有一套推算当年哪一月、哪一月小,每月初一的干支和二十四节气在哪一天的办法,各有口诀,世代相传。因为春官贴要在朝廷的新历书出来以前提前印,又不能有一点差错。

过去每年“说春”前,春官头都要去拜地方官以取得颁发当年节气表的资格,而且还要参加“打春”仪式。

冬至以前召集村内各家掌事的,摆设香案,贡上春牛。有的春牛上骑一人,即田祖。行过祭礼后,春官头分配路线,并选定各路的领头春官(又叫“代相”),以具体协调各路人员要走的“说春”路线的地盘,做到不重复、也不留空白地。

“说春”结束后处理违反约定的人和事。

坦途关人唱的《春官歌》中说:

造起皇历十三本,传于天下十三省。

州传府,府传县,县官传于春官人。

春官上前领牒文,领上牒文往前行。

上山不问山头路,过河不问摆渡人。

春官外出“说春”时,一般是独行或者两人同行,手持一根三尺多长的打狗棒,胸前挂着“春牛”(大多用桑柘木雕成),肩上搭一个褡裢(两头封口、中间开叉的口袋,用来装“春官贴”、外出日用之物及主人的谢礼、食物等)。春官每到一家,先把胸前挂的“春牛”放在主人家桌上或拿在手中,一般先唱一段《开财门》《新春喜》《送新春》《官宦春》《二十四节气》之类,祝贺庄稼丰收、六畜兴旺、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及老少平安。接着就按照主人家的职业情况演唱各种春歌,如《铺子春》《生意春》《店子春》《裁缝春》《药王春》《木匠春》《瓦匠春》《铁匠春》《染坊春》《磨坊春》《油坊春》《漆工春》等反映各行各业的春官歌。其次,唱一些劝世及教育的春歌,如《二十四孝》《劝世春》《女儿春》《劝善歌》《懒人歌》等。此外,还有些故事性的歌,如《八洞神仙》《王祥卧冰》《赛黄金》《道九文》等。这些都是根据主人家的兴趣选唱。唱完临走时,主人家便给春官些赏钱或面粉、馍馍之类,春官则给主人家放一张“春官贴”,以便主人按季节安排农活。其他春官来看见主人家墙上贴的“春官贴”,就不再进入说唱。

春官所唱的春官歌除了传统歌词外,有时也取材于历史故事,大部分为第一部分起兴,以下为叙事或评说,语言朴素。开头常由眼前某一事、一物引起,然后根据主家家庭情况唱下去。春官歌以陇南山歌曲调、说唱调、“哎”曲自由调演唱。如果是同行的两人,一个唱完后另一个人接上唱,在接唱的时候有一个长长的拖音,两人配合起来唱的效果非常好。春官每到一村,村中的儿童便成群结队地跟随其后,站在门外听其演。春官平时就要有相当的积累和锻炼,表演时才能随机应变,出口成章,既合辙押韵,又切合场景。春官歌多为七言,至少四句。其语言特色是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

陇东的庆阳、平凉地区也有春官风俗。平凉地区的春官风俗与陇南不同的是,“说春”也往往和社火表演活动结合起来,成为社火的门面。春官要在社火表演时说唱春官诗。平凉的春官说诗风俗已于2011年被列入了《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代,春官持两个春牛。西和县文化馆原馆长蒲立同志曾收集到一对春官祭拜的木雕神像:两头牛,一个上面骑一男,另一个上面骑一女。男者应为牵牛星君,或曰田祖,女应为织女星君。近代,春官只持一春牛,上骑当为牵牛星君。春牛多用黄杨木雕刻,上面缠着五彩丝线。

春官“说春”的风俗是陇南、陇东一带农耕文化的遗存,与祭祀田祖活动和牵牛传说有密切的联系,反映着周秦文化中重农、劝农的传统。春官“说春”融合本地方言土语、歌谣音乐及乡风民俗,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说唱形式和行当,成为民间文艺的活化石。

西和县、礼县一带正月间的“船娘娘”和“牛拜年”风俗

陇南、天水一带的社火中有“船娘娘”,20世纪40年代以前多由男娃娃装扮,50年代以来都由村中最漂亮的姑娘装扮。表演者两手提着船内的两根木杆,行走时两面都有扮演成船夫的人在船外侧提着。表演时有老船夫与船姑娘问话表演情节,有时也说到牵牛织女渡河相会的故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每年春节期间,各村镇十几岁的男孩子就开始了他们的“牛拜年”活动。在过年之前,年龄相近的四五个、七八个小孩,就会开始商量,准备“牛拜年”的装置。他们用篾条编好一个简易的牛头,用红纸、绿纸等其他颜色的包装纸把牛头打扮一新,里面装一个插蜡的装置。晚上点起蜡烛之后,整个牛头明亮清晰。年龄小些的孩子图简便,找一个装过的表纸(也叫黄表,敬神祭鬼时烧的)的竹篾框(长方形),用黄纸或褐色纸糊在上面,画上牛眼睛、鼻子、嘴,再安上牛角和耳朵,底部绑一个洋芋,用以插蜡,这样便算做成。然后他们开始在小伙伴中选一个能说会道的,负责“牛拜年”的一些事宜:包括到主人家怎么说喜话,如何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等。

农历正月初五开始,天刚黑下来,这些男孩子们就开始行动了。他们中的一个拿着牛头走在前面,其余的跟在后面,走家串户。若是有集市的地方,他们就到集市中的店铺挨个拜年。每到一家,先由领头的男孩子说:“阿姨,牛拜年来了!祝你家四方有喜,八方有财!牛娃拜年,没蜡了给钱!”如到商铺家,则称“主人家”,说些恭喜发财的喜话:“掌柜子穿的登云鞋,金银财宝滚进来。掌柜子穿的裌裌子,银元票子压压子。”当然,他们最多的是到本村或邻村比较富裕的农户家进行“牛拜年”活动。每到主人家,孩子们就在桌前跪下说“阿姨,牛拜年来了”,然后磕头。主人知道是附近的孩子,又为了图吉利,便给了钱。孩子中专门有一人收钱,收好之后他们就嬉笑而去,再到另一家。有时主人家也会说:“那好啊!把你的牛娃到我们家好好耍一下。”说完,主人家会找来香、蜡、纸,祭拜牛。拜完牛后,他们就开始耍牛。在主人家的院子里,他们把练习的动作演习一遍。临走时,主人家会多给他们钱物。在陇南一带,女婿称丈母娘为“阿姨”,正月里女婿也都要给丈人、丈母娘拜年。“牛拜年”的风俗应也同牵牛织女的传说有关。

正月十五之前,他们每天晚上都到农户家进行“牛拜年”活动。随着农村社火的举行而开始,也随着社火的结束而结束。

春官风俗和牛拜年的风俗表现了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耕文化对这一带的影响,似乎也多少留有周秦文化的痕迹。

猜你喜欢
春牛坦途主人家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溯源追根蕴基础因题施法人坦途
勤快狗和懒惰猫
常忆故乡打春牛
好桶与破桶
春牛图(年画)
溯源追根蕴基础 因题施法入坦途
藝路無坦途
SCARED STRALGHT
春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