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护理科研课程中应用TBL教学模式培养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的效果评价

2019-03-14 04:35林丽娜莫益俊麦剑荣王秀岚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条目本科生护理

林丽娜,莫益俊,麦剑荣,周 玲,王秀岚

(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0)

作为我国当前护理工作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1-2]。护理科研课程研究探索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先进的护理技术,是指导临床实践、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动力[3]。因此,掌握护理科研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备初步的护理科研能力,是每位护理从业者上岗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4]。护理科研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差。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ed Learning,T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以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5],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护理教学中,但其在护理科研课程中的应用文献报道较少[6]。笔者从2014年起尝试将其应用于我院护理科研课程教学中,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群选择我院2015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81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0名,女 271 名;年龄 18~21岁,平均(21.4±0.9)岁。

1.2 方法

1.2.1 教材 护理科研课程开设在第6个学期,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33学时,上机实践课3学时。采用胡雁、王志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科研》(第5版)作为教材。学习进度安排为每周3学时,12周完成教学任务。

1.2.2 TBL教学方法的实施 按照护理科研课程的特点和护理科研的基本过程,即“构思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分析阶段—传播阶段”的步骤制订教学进度[7],采用TBL模式指导学生边学习、边按照护理科研的过程进行,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科研的思路及方法。从第1次课介绍护理科研总论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团队(3~10人),按照教学进度和TBL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制订学习目标和任务→小组自学→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小组和组内互评[8],循序渐进地完成护理科研的全过程。TBL教学模式贯穿于我院护理科研教学全过程,具体应用情况见表1。

1.2.3 资料的收集 应用文献报道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9](总体及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6~0.86)进行干预前后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评价。量表含6个维度共30个条目:科研意识(3个条目)、文献查阅能力(5个条目)、科研设计能力(5个条目)、科研实践能力(6个条目)、资料处理能力(5个条目)、论文写作能力(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无法做到”至“完全能做到”依次赋分0~4分。量表总得分为0~120分,根据量表总得分将科研能力划分为低(0~40分)、中(41~80分)、高(81~120分)3个水平[7]。根据文献报告[10-11]设计问卷,调查干预前后护理本科生科研学习的态度,科研态度得分为各条目得分总和,得分越高科研态度越好。同时收集学生对教学方式(4个条目)和教学改进的意见(1个条目,开放性题目)。

表1 TBL教学法在护理科研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双人录入核对整理后,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t检验进行假设检验;计数资料应用频数进行描述,组内使用R×C列联表进行假设检验,组间使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BL教学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96.80%的学生认可TBL教学模式,对于TBL学习小组人数,76.16%(214/281)的学生认为4~6人比较合适(见表2)。学生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和总成绩呈正态分布,80分以上者占92.17%,优秀率达6.41%。各部分TBL学习任务组内互评成绩较好,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普遍较高。具体见表3。

2.2 TBL教学模式干预前后护理本科生各项科研能力评分比较

学生各项科研能力得分和总分均较开展教学前显著提高(P<0.01),见表 4,且科研水平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教学前自评科研水平达中高水平者占59.79%(168/281),学习后达 96.44%(271/281),见表 5。

表2 TBL学习小组团队人数组成的调查情况(n=281)

表3 TBL教学效果(x±s,分)

表4 TBL教学模式干预前后护理本科生各项科研能力评分比较(x±s,分)

表5 TBL教学模式干预前后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水平的比较(人)

2.3 TBL教学模式干预前后护理本科生科研态度比较(见表6)

表6显示,TBL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胜任科研工作的自信度和科研活动的参与度(P<0.05)。3讨论

现代医疗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12-13]。护理研究是一门旨在培养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师集中授课的模式,但就本科阶段而言,理论性强且抽象难懂,尽管教师充分利用所有上课时间,结合案例进行内容的传授,但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需求是期望能围绕学位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要求结合案例进行讲解。考虑到不限制学生科研思维、切实掌握科研能力的原则以及学时有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案例进行理论教学,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相关问题,不断向学生提问,在师生积极互动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14]。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引入T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护理科研实践应用能力、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表6 TBL教学模式干预前后护理本科生科研态度比较(人)

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学习方法[6]。根据文献报道[5]及前期摸索的经验,现该模式在本课程中的实施方式为:将学生以自愿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并固定小组成员维持1个学期,有利于提高团队合作效率[15]。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制订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再完成同样的测验及个人任务。期末,针对各TBL教学环节进行组员之间互评,互评内容包括:个人表现、出勤率、对团队完成各部分任务的贡献等[16]。教师对小组的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并对最后一次各小组汇报演讲进行点评和评分。互评成绩、教师评分和期末考评按照一定比例计算,作为期末总分。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能够深刻、全面、正确地掌握和应用护理科研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护理科研能力和素养,为开展护理科研活动和科研论文撰写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课后及时收集教学反馈发现,96.80%的学生认可TBL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认为小组人数4~6人较为合适;TBL组内互评成绩结果表明,大家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积极性高,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且完成度较好。

3.1 TBL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各项护理科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开展护理科研的流程,结合案例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各环节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小组讨论、作业和个人项目。这样做,不但注重小组讨论和协作的形式,基于小组科研兴趣灵活选择护理科研主题,而且以该选题为出发点,围绕护理科研流程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系列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个体科研能力的培养,以个人作业的形式确保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TBL教学模式具有任务明确、便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等优点,显著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文献查阅能力、科研设计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资料处理能力和一定的论文写作能力。

3.2 T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TBL教学模式的评分方案综合多次TBL教学活动小组互评、个人自评、教师评分及期末成绩考评作为个人总成绩,而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参与度,有利于学生在每一环节课堂理论授课后及时应用和实践相应内容,渐进性掌握护理科研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了护生的科研兴趣、胜任科研工作的自信度、科研活动参与度,无形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逐渐成为适应医学科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17]。

4 结语

将TBL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科研的教学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渐进式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护理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态度和协作沟通能力,无形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值得在该课程中推广应用。同时笔者还认为,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及灵活运用TBL教学模式与TBL学习小组,教学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
条目本科生护理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COSMIN-RoB清单中测量工具内容效度研究的偏倚风险清单解读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