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9-03-14 09:28蒋高立陆爱珍时艳艳张聪聪王立波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吸入性病原学唾液

刘 芸 蒋高立 陆爱珍 时艳艳 刘 靖 张聪聪 王立波

婴儿吸入性肺炎是指由于吞咽机制紊乱导致肺吸入口咽分泌物或食物而引起的肺部炎症[1, 2]。肺吸入至今尚无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查手段[3]。目前的检查方法包括:①吞咽造影检查(VFSS):是吞咽障碍检查的金标准,可以观察到吞咽的整个过程以及吸入的发生,但鉴于肺吸入的间歇性,假阴性率较高,检查具有放射性,要求配合度较高,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标准化方法来定量描述用VFSS评估婴儿吞咽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在儿科应用受到了限制[4-6]。②内窥镜:喉支气管硬镜是评价肺吸入解剖原因的首选诊断方法,较电子纤维喉镜阳性率更高[7],纤维内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是在内窥镜的直视下观察气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并动态观察肺吸入的发生过程,但不能显示吞咽的整个过程,同样假阴性率较高,且为侵入性操作[8]。③同位素唾液吸入显像:将99mTc-DTPA滴入患者舌根,自然吞咽,使用超高分辨率低能准直仪的伽马相机连续动态记录60 min获得图像,为无创性检查,要求配合度低,放射性远远低于VFSS,Drubach等[9]研究显示其阳性率为25%。本文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行唾液吸入显像检查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婴儿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吸入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吸入性肺炎的诊断标准[5]。本文参考《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 年修订版) 》标准[10]且唾液吸入显像检查证实存在肺吸入。

1.2 纳入标准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期间临床医生怀疑吸入性肺炎而行唾液吸入显像检查的连续病例;②年龄>28 d至<1岁;③因肺炎住院治疗。

1.3 分组 根据唾液吸入显像检查结果分为病例组(吸入性肺炎)和对照组(非吸入性肺炎)。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K-S检验,文中计量资料经检验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484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病例组151例(31.2%),男性109例(72.1%),早产或低出生体重41例(25.9%),起病年龄2.3(0.7,4.3)月龄,有既往肺炎病史49例(32.4%),出院后再入院27例(17.9%);对照组333例,男性212例(63.7%),早产或低出生体重94例(27.1%),起病年龄2(1,4)月龄,有既往肺炎病史76例(22.8%),出院后再入院11例(3.3%)。

2.2 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的分析 表1显示,两组年龄、性别、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热、咳嗽、喘息、喉鸣、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疾病病程、影像学表现、伴消化道结构或功能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既往肺炎病史、呛奶、病原学检测阳性、伴神经系统疾病、上气道疾病、下气道结构异常、遗传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M(P25,P75),n(%)]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2),病原学检测阳性、伴有神经系统疾病、上气道疾病、遗传综合征是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 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协调的吞咽机制,吞咽包括口腔、咽部、食管三个阶段,涉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肌肉功能之间的复杂协调[12, 13]。目前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尚未全部明确,任何能引起吞咽功能异常的疾病都可能引起肺吸入,发育性进食和吞咽障碍在婴儿中最常见[14],本文中伴有上气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遗传综合征及病原学检测阳性是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吸入性肺炎是婴儿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需早期识别,对于病原学检测阳性、伴有上气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遗传综合征的患儿,如反复发生肺炎,需及早完善唾液吸入显像明确有无肺吸入,并明确病因以便于及时治疗。

猜你喜欢
吸入性病原学唾液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老年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别让吸入性肺炎伤害到您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我们一辈子能产生多少口水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好一个“口水”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