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思路与方法

2019-03-14 04:43陈淑芬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配额排放量气候变化

陈淑芬

(安徽省造林经营总站,合肥230001)

气候变化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21 世纪面临的最重大危机之一[1]。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全球环境问题,也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更是涉及各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过程漫长而曲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尚未达成。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国碳排放量仍然较低。据统计,1870—2013 年,我国的CO2排放总量为1 610 亿t,欧盟28 个国家的排放总量为3 280 亿t,美国的排放总量达3 700 亿t。其中,中国143 年的排放总量占世界总排放量14 300 亿t 的11.25%,是美国排放量的43.51%、欧盟排放量的49.08%[2]。我国于2007 年成长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2013 年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达到100 亿t。同时,人均碳排放量也于2013 年首次超过欧盟,达到7.2 t,但仍“不敌”美国的16.4 t[3]。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强调要区分历史排放和现实排放。面对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节能减排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我们既要主动应对,更要量力而行。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中国将于2030 年左右使CO2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 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45 亿m3左右;并将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2017 年底,发电行业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方案中明确指出,将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增加交易品种。林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砝码之一,在未来逐步完善的全国碳市场中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能否在此过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功能

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过程中人为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CO2过度排放。因此,工业减排是主要应对措施,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功能。森林是最经济的吸碳器,植物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并以生物量的形式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这个过程称为“碳汇”。宜林地造林、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从而抵消工业排放的部分CO2,使大气中的CO2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因此,在保持总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林业碳汇,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为工业减排赢得时间。

1.2 林业的非碳功能不容忽视

与森林的固碳功能相比,森林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非碳功能则是一笔更加可观的生态财富。与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相比,林业碳汇项目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是优质的增汇减排项目。同时,林业碳汇项目计入期长,只要保护得当,能够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持续发挥生态效益,不但能够为控排企业赢得减排时间,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增添了绿色宝库。

2 林业参与碳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2.1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一项重要砝码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6%,森林面积达到2.08 亿hm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 933 万hm2,居世界首位[2]。2019年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数据进一步证实,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主要归功于中国和印度。其中,中国的绿色面积增长中有42%是森林。由于中国在人工林方面的巨大成就,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一项重要砝码。森林蓄积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被写入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

2.2 安徽省森林蓄积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安徽省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 年代初的13.99%,提高到28.65%以上,基本上实现了绿起来的目标,但森林质量不高,林分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由于长期以来的重造轻管,致使处于森林培育关键环节的抚育管理过程被弱化,导致大量的中、幼林得不到有效抚育,形成了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疏密度极不合理的低质量林分。这些林分经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森林蓄积量和综合生态效益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2.3 林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目前,省级以上财政对新造林的补助标准在500 元/667m2左右,远低于实际造林费用。森林抚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纳入国家森林抚育补贴的国有公益林和集体公益林每667m2能够享受100 元的补助,省级及以下下达的抚育任务补助只有几十元、甚至十几元,在工人工资逐年提升的情况下,抚育经费严重不足。加上森林抚育工作投入高、见效慢,地方重视不够,森林抚育工作亟待加强。将林业碳汇项目纳入碳市场,可以为全省营造林工作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3 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基本原理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以较低社会成本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4]。其短期目标是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长期目标是逐步减少CO2排放量总量,兑现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中的承诺,使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与行政指令性减排相比,市场交易机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减排成本是有差异的。二是市场机制有利于激发企业自主减排动力。假如我们把全社会的控排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减排成本相对较小、减排积极性高的企业,简称A 企业;另一类是减排成本高、压力大的企业,简称B 企业。

碳排放市场的建立,就是要求全社会控排企业碳排放量在现有基础上降低到一个目标值,政府会按照这一目标值给所有的控排企业发放排放配额。经过一个控排期,由于A 企业减排成本低(假定:20元/t)、减排积极性高,实际减排量远远大于应减排量,多减排的额度a 就可以拿出来参与碳市场交易,并获得收益。B 企业减排成本高(假定:30 元/t)、减排压力大,实际减排量小于应减排量,需要从市场上购买一定的配额b 来履约。假定市场排放配额定价为25 元/t,则A 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5 元/t 的净收益;B 企业通过购买配额,以低于成本5 元/t 的价格履约,社会履约总成本降低。原本由B 企业以30元/t 的成本履约,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可以由A 企业以20 元/t 的成本实现代履约。另外5 元/t 的收益,可以让A 企业进一步提高技术、提高减排能力,同时也给B 企业逐步降低减排量赢得了时间。

上述配额交换机制是建立在全社会控排企业实际碳排放量与政府发放的排放配额正好相等的前提下。如果全社会控排企业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发放的排放配额,说明政府排放配额发放太过宽松,控排企业减排的动力就会下降。反之,如果政府发放的排放配额适当低于控排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差额的部分就可以由非控排企业的碳汇项目参与抵消,比如林业碳汇项目,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碳市场活力。

4 林业参与碳市场交易的途径和方法

4.1 加大政策研究

林业碳汇项目参与市场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制减排市场。主要是帮助减排成本较高的控排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前提是在政策层面上,将林业碳汇项目的碳汇量纳入抵消机制。目前全国碳市场中,只纳入了发电行业。在下一步碳市场扩容中,林业能不能占据一席之地尤为重要。二是自愿减排市场。市场主体(公司、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等)不是基于强制减排目标,而是基于自愿的原则。为提升形象或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购买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汇量来抵消生产、生活、消费、旅行等产生的CO2排放量,从而实现“碳补偿”或者达到“碳中和”的目的。2014 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在北京市和周边地区营造84.93 hm2碳中和林,抵消会议排放的6 371 t CO2当量的温室气体,成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APEC 会议[5]。2019 年5 月底,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公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的公告》,为大范围推广林业碳汇项目参与抵消大型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了政策支撑。

4.2 从跨区域生态补偿角度发展碳汇林业

除了基于市场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外,基于生态补偿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更具有现实意义。安徽省森林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地区,这些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贡献区。从全省的角度讲,将两大山区的森林保护好、发展好、经营好,就能够对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江相对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森林的碳汇功能虽然只是森林生态功能的一小部分,但与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巨大的关联性。可以将林业碳汇功能作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中一个可计量、可监测、可核查的因子,通过建立林业碳汇功能与森林生态功能的相关性,使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服务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可能,从而拓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作用,探索省内跨区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并为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制定提供受社会广泛认可的决策依据。

4.3 创新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方法

计量和监测是林业碳汇项目参与市场交易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四个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方法和理念主要来源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计算方法主要是生物量扩展方程。目前来看,监测成本高、程序复杂,不利于基层推广使用。森林的固碳原理,主要是基于叶片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来完成。如果能够研发出一项技术,通过监测森林与大气之间气体交换中的碳通量数据,就能够准确估算森林固碳能力的强弱,则可极大简化监测程序,降低监测成本,推动业主将项目开发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森林质量上。

5 结语

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大环境下,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扩容和完善,林业碳汇项目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在部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做了一些试点工作,但从全国范围来讲仍处于摸索阶段。安徽省作为非试点省份,一要紧盯全国碳市场发展动向,加大林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政策研究;二要加强能力建设,从项目储备和专业人员培养方面加大投入。

猜你喜欢
配额排放量气候变化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