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杜恩·德·库尔特内语言思想的延展性

2019-03-14 03:08傅雅珅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傅雅珅

摘 要:俄国-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а)在俄国执教,喀山学派创始人。他在语言学界热衷研究历史比较语言学时,视角新颖地提出了许多语言思想和观点。遗憾的是,这些语言观却没有引起同代语言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直到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人们才开始留意他的学术思想,而且他的许多语言观引起学界的广泛兴趣,在其思想基础上也衍生出一些主要的语言流派。

关键词: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喀山学派;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在德国莱比锡为中心的青年语法学派兴起的推动下,欧洲语言学界历史比较语言学大行其道。但是当时的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利用敏锐的学术嗅觉,在十九世纪末他就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方法,如:静态和动态、语言和言语、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尤其还有他的音位理论和语音交替理论也开辟了语言学方向的一片新“大陆”。不过这些有创造性的见地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在语言学界引起注意。

二、博杜恩·德·库尔特内生平简介

1845年3月,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出生于华沙的拉杰明镇。当时他的出生地华沙则属于沙皇俄国的管辖。1862-1866年他在华沙大学历史语文系学習,同期他还学习现代立陶宛语、梵语和生理语音学。毕业后在俄教育部的资助下他前往布拉格、柏林等地游学两年。1868-1870年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斯列兹涅夫斯基(И. И. Сревневский)的指导下,他以《论14世纪前的古波兰语》为题完成毕业论文,该文在莱比锡发表且获得硕士学位。1870年他凭借论文《波兰语变格中类推作用的几种情况》 获得博士学位,该论文中他首次强调语音变化的影响,有类推这一心理作用,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老师施莱赫尔的新理念。1872年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前往奥地利的西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研究斯洛文尼亚方言,之后成文 《列齐亚方言语音初探》(Опыт фонетики резьянских говоров)。由于对列齐亚方言音位的研究有一定的科学性,由此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从研究古代语言学慢慢对日常方言和土语产生兴趣,并于同年获得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1875年他被聘为喀山大学比较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一年后成为喀山大学教授,自此无论是从其本人来说,还是俄罗斯语言学史上,都进入了喀山时期。在此期间其学术思想活跃,他身边形成了一个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研究小组,开始研究语音学和音位学。该时期形成了其对语言系统性的理解。之后他多次辗转在各个大学任教,其中有多尔普特大学(1883-1893)、克拉科夫大学(1893-1899)、彼得堡大学(1900-1918)、华沙大学(1918-1929)。博杜恩·德·库尔特内的家乡在波兰,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在波兰独立后回到祖国,在华沙大学任荣誉教授。1929年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在华沙去世,享年84岁。

三、博杜恩·德·库尔特内语言思想的“解冻”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的语言思想是超出时代的产物,但是在盛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背景下,不仅没有研究者重视他的思想,而且其外籍身份也不受重视。他的一生是孤独的,虽然听过很多著名语言学家的课,如施莱赫尔、雷斯琴、阿斯科等,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自学成才者,他的学生谢尔巴(Л.В.Щерба)强调自己老师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自称为自修者。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专注自我,努力探索,发现并批判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他的许多语言思想具有先进性但也缺乏系统性,如语言和言语、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共时和历时及音位学理论等。1963年,前苏联科学院开始选编并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文选》(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анию.),该文选选择了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大部分著作。让大众对他的学术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及不可忽视的充实语言学术语的贡献。比如:音位、因素、语义化等术语都是他最先运用在自己的著作中。通过对他主要学术思想的的简述以及传承其思想发展的几个学派,对其语言思想进行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主要的学术思想:语言的本质是属于心理方面的,他认为语音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的存在变化以及发展都是受人类心理规律支配的,他从个人心理学说的角度认为语言是个人现象,但从民族心理学说角度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博杜恩试图从心理角度解释言语活动的内在因素,注意人在发音变化时随之变化的心理状态;他也确立了语言本质的社会性;博杜恩也是较早认识到语言符号特征的学者,与此同时也传达了词用法的偶然性,比如,传达同样意义的词汇在不同语种的表现形式确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这种偶然性正是语言的典型特征,之后他在《语言学概要》(1904年)一书中再次强调:“语言是由大量以各种不同方式联系着的偶然符号组成的。”;以及让后起语言学学者们竞相投身研究的音位理论。他的音位学促使很多学者在以他的思想为基础竞相探讨音位的规律性、音位在形态层次上的功能以及语言系统中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四、《普通语言学教程》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理论基础上形成的。1923年《普通语言学教程》在俄罗斯出版,该书在博杜恩·德·库尔特内的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但他们发现索绪尔和博杜恩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很相似,他们在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中并没有发现新内容。 如,语言和言语,他曾在《有关语言学和语言的若干一般性见解》一文中涉及了以语言-言语-人类话语的语言划分三种类别,即人类本身具有的语言能力、具有社会属性的语言及个体语言,同时也解释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概括了其自身的独特性;由此也很容易联想到索绪尔在《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被译为整体语言、个体语言及群体语言。还有静态和动态(历时和共时),符号性,系统性,外部历史和内部历史的相似观点。由于书信的密切往来,博杜恩会对索绪尔的思想有一定影响现在学术界就二人学术理论的先后也有一定的争议,不过十九世纪末是语言学家诞生的伟大时代。

(一)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音位学说)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认为音位是区别词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他的这一观点也为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柯依和雅可布逊所继承和发展,音位的辩义功能成了布拉格音位学派的基本概念之一。在1928年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1915年在莫斯科大学讲授历史比较语言学,1929年之后,学术活动主要转到音位学方面,参加了布拉格学派并成为其重要领导人之一。1939年其著作《音位学原理》出版,被称为是布拉格学派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沿用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理论,提出语音学属于"言语",而音位学则属于"语言"。在此基础上,他又逐渐形成了"音位"的观念,以之作为语音系统的抽象单位来与实际发出的声音相区别,音位可以被定义为若干不同功能的总和,而声音当其能够用来区别意义时也可以归为音位。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及其学生们还合理区分了语言思维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区分了诗歌言语和实用言语,区分了历史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由此发展而来的一系列针对语言的研究方法也成为布拉格学派进行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彼得堡学派

这一学派的形成得益于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在圣彼得堡大学教授课程的时候,那是他们以博杜恩为首,学生为成员,形成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彼得堡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1916-1941年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1943年起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他们发展了博杜恩·德·库尔特内音位学理论,让该理论脱离心理系统的束缚,他创造了音段理论,他认为,“音段是语音的统一体,把个别语音思想连成一体,把詞连成词组。”由此可见他把语言看成音段,并在实验语音学领域做了大量统计和研究,创立了音位理论。谢尔巴的学生马图谢维奇(М.И.Матусевич)是苏联普通语音学、俄语语音学和法语语音学专家,接替老师担任彼得堡大学语音教研室主任,使语音教室及其所属语音学实验室发展成较好的语音研究中心,对俄语发音标准进行校正。

(三)莫斯科音位学派

该学派关于音位学的观点是博杜恩在基于音位是词素语音结构可变成分的观点以及他最初提出音位的概念时, 提出它同意义的联系的概念而形成的。他的这一观点成了莫斯科音位学派的基础。 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瓦涅索夫(Р.И.Аванесов)、列福尔马茨基(Реформацкий)、库兹涅佐夫(П.С.Кузнецов)等。阿瓦涅索夫1937-1982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历史语音学和拼写法等,他的音位理论形成于20世纪 20-30年代,早期观点反映在《俄罗斯标准语语法概要》中,认为音位变体的归属问题决定于词素的同一性。列福尔马茨基莫斯科音位学派创始人,他研究音位学、词素音位学等。在音位学方面,他区分语调和语音,提出语调是一种超切分的音位现象等学术观点。

五、总结

十九世纪久居俄国的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思想在很多方面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极其相似,尤其博杜恩的研究成果比索绪尔的著作早了五十多年,尽管其早就提出超前的学术观点,但他整个思想缺乏系统性,而且他用多语发表文章,他的学术思想难以汇成体系。甚至两者相似性根源至今还有人在进行多方研究。他之所以能超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框架,提出超前的学术观点,因为他不盲从权威,其音位学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后世在其基础上把音位学的部分观点发展成新学派的观点,为语言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信德麟.《博杜恩·德·库尔特内的生平与学说》,《黑龙江大学学报》[J] 1990年第1期.

[2]王福祥.《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中国俄语教学》[J] 2013年第5月第2期.

[3]周长雨.《读俄国语言史——看博杜恩的语言观》《边疆经济与文化》[J] 2011年第1期

[4]杨衍春.《试论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索绪尔思想的一致性》,《黑龙江大学学报》[J] 1990年第1期.

[5]郭谷兮.《钻研·创新·贡献——博杜恩·德·库尔特内诞生140周年》,《外国语文教学》[J] №1-2.

[6]郅友昌.《俄罗斯语言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0

[7]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а И.А. 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наеию [M] . 1 т. М. Изд-во АН ССС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