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视觉下的道德冷漠

2019-03-14 03:08黄嘉丽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冷漠道德教育

黄嘉丽

摘 要: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生活中,道德冷漠的事件在传媒的披露下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道德冷漠进行的分析和讨论,对人的自由进行解读,期望得出其深层的根源,最后提出相应的修正方法。

关键词:自由;道德冷漠

道德,自古以来就是为人类所推崇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每每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首要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不断前进,道德一词渐渐被金钱、社会地位、利益等远抛在后面。社会上众多的道德冷漠事件——见死不救、忘恩负义、“钓鱼事件”等等层出不穷,这不禁令人产生疑问,个人的自由是道德冷漠的原因与借口吗?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道德是否就丧失了对个人行为的限制与教育?本文将从上述两个角度来阐述。

一、基本理念解释

(一)自由

自由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的历史。霍布斯认为自由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边沁认为自由就是追求个人的“乐”和“幸福”,就是功利。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指人类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人类最终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最终摆脱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各种束缚而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二)道德冷漠

道德冷漠指人们的道德感、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或道德实践勇气的缺乏或丧失。[1]道德冷漠可以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可是个人的心理状况的反应。这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或缺乏利益驱动下的不作为,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即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没有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

二、个人自由与道德行为的实施有必然联系

(一)自由权利的获得是道德的前提

霍布斯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力去追求自己所欲望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权利,并拥有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任何事情的自由。[2]人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保存自己,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人必须追求一切于人有益的东西。但是,人们的利益往往容易发生冲突,个人利益的实现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侵犯,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而在自然状态下的人用天赋自由去实现自己的天赋权利,所带来的只是人对人像狼对狼一样的社会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战争状态的发生,人们就订立契约,试图摆脱战争状态,寻求和平安定。为了建立所有人都服从的共同权力,为了抵御外部侵略防止内部矛盾产生,人们把自己的权利和力量贡献给由少数人所形成的集体,这个集体通过整合全体人民的个别意志,形成一个统一的意志。这些统一的意志在公共政治生活当中形成了法律、道德、社会生活规范、民族习惯等思想体系。

因而,人必须先拥有自由的权利,才能把自己的自由权转让或贡献出去,形成公意的集合。如果人自身没有自由的权利,根本无需建立法律、道德体系来规范制约人的行为,每个人的个人行为也就无所谓道德与否,只是依靠自然规律行事,人的理性也荡然无存,人也就与动物无异。

(二)意志自由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康德认为自由就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一切无理性的东西都是被外来原因决定的,这称为自然必然性;而作为有理性的人的意志自由则 “不受外来原因的限制,而独立地起作用”。[3]实践理性要求先验的、普遍有效的道德律令,道德行为就是人内在命令的结果。道德是自律、是应当做什么,是自由的;必须做的事情是他律,被规定了的,是不自由的(如法律规范)。我们必须服从和执行我们应当服从和执行的“道德律令”(普遍立法的动机形式),使人的行为准则,抛開人的动物性,从而成为普遍立法(社会契约)对理性存在者具有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的道德原则。

三、自由视觉下对道德冷漠的分析

道德冷漠本质上是人们一种特定的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怀疑、漠视道德行为等对道德的冷漠感情,以及拒斥、推卸道德义务等消极性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4]它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正义感缺失和歪曲。一方面,对于一些道德模范事迹,道德冷漠者不但不学习、不传播、不效仿,反而冷嘲热讽,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违反道德的“失德”行为,他们却表现出特有的“宽容”,对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行为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特别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各类“键盘侠”层出不穷,为了博取点击率和曝光率,恣意诋毁伤害他人。第二,同情感丧失。处理道德关系上出现物化和形式化,对他人的悲喜欢乐毫无任何共通体验,对他人的不幸缺乏同理心和共情感。第三,道德责任感和信任感的缺失。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社会交往的道德范畴中都出现了道德责任感匮乏的社会现象。另外,由于道德功利化和社会上欺诈、污蔑、拐骗等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想履行道德责任,参与救助他人的市民望而却步,担心好心不成反被污蔑。与此同时,人们的受助期望感也逐渐丧失,道德信任感日益低下,在接受陌生人帮助的时候往往也会瞻前顾后,怀疑背后的动机。

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第一,各种价值观在社会上互相充斥,传统价值观与新生的价值观在不断碰撞,西方价值观与本土的价值观也在互相较劲,导致人在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中不断徘徊。第二,功利主义的盛行与人际交往的淡薄。尽管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容易,但人们情感交融的时空机会却越来越少。激烈的竞争、繁忙的工作使人无暇思考和交流,人们的思维随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变得机械化、自动化。人们的生活空间被越来越多地压缩到了一个无需感情投入的电脑屏幕,人际感情意识弱化,没有了情感的交流,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悄然的变动,人际之间的冷漠和麻木无法避免,互助和利他无从谈起。第三,对自由的错误理解。自由并不代表着为所欲为,个人的自我选择自由任何时候都受到客观条件所制约、受到个体的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意志、情感、利益等的制约。[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任何一种现实的自由都只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和有限的自由,从根本上讲,人的行为有自由就必然有限制,而有限制才会有自由。当客观环境提供给个人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越需要个人去选择和实现最好的可能性。在具备一定道德知识的前提下,个人并不必然主动去避免作恶或积极行善。集中表现为“不思考、不行动”的“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出于个体的道德无知。道德冷漠者并非无知者,他之所以不履行道德要求不是因为缺乏道德观念,而是内心没有意愿去主动履行。之所以不履行道德行为,不是因为缺乏一般人的心理能力,恰恰在于这是自由自主选择的结果。

四、对策思考

(一)确立正确的自由观念和道德观念

要解决道德冷漠以及自由权利滥用的问题,必须使公民确立正确的自由观念和道德观念,传授他们正确的自由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是由该社会的主体生产方式特别是其基本经济制度、利益关系所决定的。就我国当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体现的基本利益关系,应当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提高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教育

道德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个人道德行为的产生,而普及道德教育、坚持在公民各个人生阶段、生活方方面面渗透道德教育则是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现时道德教育的开展主要局限在学校,进入了社会工作的人士以及那些文化水平较低下的人士的道德教育却未被重视。道德教育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不同人的年龄、心理、生理和文化层次等不同特点,通过不同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可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学校心理咨询、网络、家庭和社会等不同渠道向市民进行道德教育。开展道德责任教育、交往方法教育、人格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公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

(三)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对我们来说,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应受奖赏;而另一方面,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该受惩罚。奖赏,是回报、是补偿、是以德报德。惩罚,也是回报、是补偿,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6]道德的行为应该而且能够为行善者带来幸福,这种幸福,不仅是精神上的,更应是物质上的。如果英雄连吃饭都成问题,如何解他人之危难?同时,英雄们的“善有善报”也有助于消除他人的后顾之忧,确保自身利益受到充分的保障,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在社会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该罚的也必须罚,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作恶者的惩罚就是对行善者最好的鼓励,对见危不救者的惩罚就是对见义勇为者最好的鼓励。加强广大群众和媒体对道德冷漠者行为的披露和谴责,以社会舆论为道德行为建构有力的围墙。

参考文献:

[1]陈伟宏,陈祥勤.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4期.

[2]邹铁军.自由的历史建构.[M].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P112.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102.

[4]肖士英.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J].陕西师范大学学報.2000年3月第1期.

[5]陈雪英.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概念的三种含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5月第16卷第2期.

[6]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冷漠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突然之间
东霞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