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多元化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2019-03-14 03:08王婷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对策影响

王婷

摘 要:中国的多元化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冲击更为巨大。因此,积极探究在中国多元化价值观的背景下,探讨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思考中国的多元化价值观影响下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多元化价值观;影响;对策

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需要相应的精神条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价值观不是从天而降,每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都不是一蹴而就。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面对着中国的多元化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发挥多元化价值观的优点,同时看到多元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辩证的分析中国的多元化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重新审视高校教育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这是本文所指。

一、当代中国多元化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价值观是观念形态的存在,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表现在人们的信念、信仰和理想追求等方面。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前进地同时,价值观多元化也随之出现,它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下面将对目前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文化多元化势必影响价值观的多元化。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价值观通过文化这一载体,在意识形态上不断影响着人们。可以说,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而价值观的传承,又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文化的发展。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地进行与深化,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改革开放前,一切以政治为纲的文化环境,转变为多样性的文化环境。国内文化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价值表现上呈现多样性,各种文化都蕴含着其推崇的价值思想,体现着价值观的多样性。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这些西方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传入中国,以文字为主的图书、以影音为主的电影、以虚拟空间为主的網络,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大量的西方价值思想,西方价值观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高校大学生,使得高校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极大地冲击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可以看到,文化作为价值观的载体,成为影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接受文化洗礼的同时,在精神领域内,无法避免蕴藏于文化之中的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冲击之下,价值观一元化也会受到冲击,产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利益主体多元化影响价值观多元化。改革开放改变了单一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相应的分配制度也随之产生,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为人们遵循的准则。这样,社会中利益主体发生了变化,每一利益主体会根据自身所占有的资源、地位、权利等条件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进行活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近年来,媒体大众所关注的“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这些名词,是一种阶层分化的集中表现。面对“官二代”从政易,“富二代”经商易,“农二代”则继续为了生存而努力的现实,每一阶层的利益实现方式都无一不展示了各自的生存状态,在运用自身阶层所占有的资源实现利益的获得,而这些利益地获得必然因占有的资源、权利、信息等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一些人相互攀比,盲目消费的心理,以至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违法乱纪,一些人甚至为此走上了犯罪道路,不得不向自己的青春岁月告别。”[2]社会不公现象频频出现的情形之下,这样的现实状况势必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不同。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观多元化。

再次,现代技术加快了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网络技术的普及,媒体作用的不断加强,信息流通速度不断加快,这些为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有效地途径保障。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快、广,影响巨大,博客、视频、微信等现代网络传播途径,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则消息传遍全国,造成全国性影响。现代社会,各种思想传播于网络之中,网络文化同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大餐,各种信息、思想、价值观等在网络中传播,社会成员在繁多的信息、思想、文化中势必要受到影响。以“彭宇”案为例,作为一个普通的案例,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掀动了全国的价值观大讨论,而其影响则是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本应是最值得社会提倡的“帮助他人”变成了一场对现代人诚信、善的追求、爱心的大讽刺。最终的案件判决,其价值导向、道德导向极大地冲击着人们对善的追求,使得人们趋向冷漠,变得更加自利,以后出现的几个类似的案例,其负面影响更加凸显。人们的价值观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经受着冲击与考验,面对着纷繁的信息、文化的多样、文化形式以及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等,势必会出现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开放多元的信息世界中,价值观多元化也必然相应产生。

中国的多元化价值观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价值观在国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扩散,对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在内的很多领域的挑战不断加大,中国高等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这个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提高高等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中国多元化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的双重影响

(一)中国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有利影响

1.中国多元化价值观为高等教育营造了开放、轻松的环境

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表明整个社会的开放,表明社会政治的清明,同时也表明人们行为选择的自主自由程度和丰富性多样性。改革开放后中国快速的发展,开放、宽容的环境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宣扬“君子和而不同”,当今建立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也正能够反映这一观点。高校大学生需要这样“和而不同”的环境,在开放和宽容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大学生善于创新、勇于开拓、相互协作、团结共进等特点。一个开放、宽容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积极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愿、自主的的去接受高校所教育的价值观;只有以一种宽容、开放的自信状态来宣扬共同体的价值观,才能使广大学生信服,从而通过自身的验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接近高校宣扬的主导价值观,由接近到自身验证,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这种开放、宽容的价值环境是真正推进中国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环境保障,是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更是中国主导价值观真正内化深入到每一位高校学生价值体系中的内在要求。

2.中国多元化价值观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价值是人的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表明“是由主体的活动使‘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使客体的自然属性变为价值属性,客体由此满足主体需要,统一与主体。”[3]因此,价值观则是主体意识作用于客体,主体意识在价值观的形成中具有主导作用,它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同时是主体自主性的表达。众所周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我国传统的价值三纲五常、程朱理学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抹杀人的主体性,淡化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其依附社会、缺少创新,最终使自身的人性化因素被压制,这种文化遗魂仍然在现今社会中存在一定的影响。中国多元化价值观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首先,高校大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自身价值定位,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高自主性,积极作出选择,努力创造自身的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与品行塑造,成为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的标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建立,削弱了意识形态大一统的压力,内在的提升了主体的价值地位,同时促进了思想平等和自由精神的生长发育。也就是说,独立人格的获取,必定內在地寓生于某种文化模式为其支撑。”[4]这种文化的支撑,其实质内涵是价值观多样化的体现。在以人为本,提倡人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大学生独立人格的获取,个人的全面发展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上、法律上充分保障大学生对民主、自由的追寻。大学生真正的可以做到自主选择,实现个性的发展,根据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设计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广大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觉醒与增强下,自我个性的张扬和解放成为时代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活力的表现,同时也是以人为本,获得人全面发展的基本体现。

现今社会正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价值观的存在,更是以一种自信的形态来向社会成员展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强大,大学生在这样开放、宽容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好的发掘自身的潜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获得全面发展。

(二)中国多元化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的不利影响

1.中国多元化价值观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

当代大学生具有求新、求奇、求特等特点,当多种价值观与大学生这些特点相结合时,将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趋势。信仰是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价值观的多元影响着信仰的选择,甚至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情况下,大学生面对高校正面教育所宣扬的信仰,很可能出现对其怀疑,甚至重新确立自身的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加之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法律尚不健全、贪污腐败现象频出、社会道德滑坡,从而使大学生开始怀疑学校书本所教育的价值观,从怀疑书本到怀疑一切,加剧了“信仰危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显得比较明显的功利性,在社会交往方面,过多地看重目的性和实际利益的获取,忽略了人伦道德和人格修养等。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道德失范、集体观念不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漠等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扶与不扶”都在冲击道德底线。要认识到价值观多元化带来道德危机问题的严重性,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生力军作用,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2.中国多元化价值观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

受到利益的诱惑,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一些大学生采用非法的手段获得利益,成为物质的奴隶,抛弃理想、信念、信仰,只注重得失。要看到消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侵蚀,加强高校主导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灌输式价值观教育很难解决价值观内化问题。内化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将外界传达的信息、观念、思想等转化为自身的主体意识。价值观的内化是在外界的影响下,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等转化为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指导自身的行为,形成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灌输式的教育从上至下,采用单向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将价值观、道德准则用具体的文字或符号传给大学生,大学生往往只是做到简单的文字理解,很难实现价值观内化。这种单向的教育意味着学生被动的接受,价值选择受到束缚。在只能被动接受价值观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发挥主体意识,将接收地信息内化,形成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即使在灌输情况下,大学生将这些灌输的价值观记忆在头脑中,这只是简单的记忆文字罢了,并没有将所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很难有坚定的信念与意志。大学生在接受灌输式教育时,辩证批判思维相对弱化,对学校教育的价值观理解只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而面对现实生活问题,往往会出现文字、语言上的推崇,而实际行为上的落后,甚至做出与社会价值观相悖的事情,出现行为与语言相悖离的现象。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是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够解决价值观内化,从而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

3.中国多元化价值观直接加强了教师的职责

首先,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学生个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增强,价值选择增多等,这都要求教师重新定义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含义。以往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教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性,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容器,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教育,教师与学生应当是一种平等关系,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失衡,不仅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甚至会出现学生反感老师的教育内容,从而出现教师与学生对立的现象。其次,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教师“解惑”的职责必须加强,而现今教育模式使广大教育者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学生价值观上的疑惑、迷茫则不予重视,只履行“传道和授业”的职责,忽略“解惑”的重要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文化的多元影响着整个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多样,相应的人们的行为、道德规范也因各自的价值追求不同而各不相同。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影响下,必然会反思高校中所接受的价值观,教师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与引导,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或完全否定非主导价值观,那么大学生很可能陷入价值困惑之中。

三、中国的多元化价值观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对策

综上所述,在中国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高校要想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现在面临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主导价值观的教育

当今高校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主导价值观在社会中的统领作用,高校学生只有在主导价值观的导向和引导作用之下,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迷失方向。正确把握主导价值观教育,同时兼顾合理的非主导价值观的存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以课堂教学为传播平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法制、道德规范等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大学生,从而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明确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提高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质量就需要高校摆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位置,从学校到各学院都要高度重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规定课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经费投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正确引领作用。

(二)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以及当今大学本身也出现了新特点、新问题、新变化的背景下,价值观教育应当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采用更加柔和的方式进行教育,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达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持久性,就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教育者围绕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采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观念,以期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引导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加速大学生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实效性就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日益复杂的思想实际,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综合应用多种教育方法,并根据大学生阶段性的思想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各种方法的组合顺序和实施策略,把层次性和统一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伴以榜样示范的方法,用同学们身边的或者熟知的诚信代表为例证,帮助大学生认识“人无信不立”的道理,还可使用比较鉴别法让他们了解讲求诚信的积极作用和失去信用的消极危害,多管齐下,加大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品质。

(三)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教育者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高校中每一位老师,都是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者,无论哪一学科,教师的价值观教育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在高校中进行。对于教育者,我们要看到教育者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教育环境中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平等的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教育活动,权威性角色退出教育舞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在相互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形成一种开放式教育氛围。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之中,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更易被接受,平等的教學意味着教育方式的引导性,引导式教育较之灌输式教育更加适应人的发展需求。在现代价值观教育中,教师在确定教学中的角色时,平等角色的定位更显重要。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首先要扩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合理比例,缓解教师的不足与学生数量庞大之间的矛盾。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给予重视,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从物质上给予保障。只有给予重视,教育者才能够全心的开展工作,大胆进行研究,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再次,注重高校辅导员的价值观教育作用,高校辅导员,其工作是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辅导员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中与学生直接接触,掌握学生更多的实际情况,因此开展价值观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更是社会主义价值观阵地免受侵蚀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8)2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2]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第50页.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70页.

[4]刘小新等.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9页.

猜你喜欢
对策影响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