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实验室 产在基地 创在市场

2019-03-14 03:08马凯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马凯

摘 要:在本校园林专业选修课体系建设背景下,本文尝试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可能的问题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三维教学体系。以《铁皮石斛组织培养》项目为例,依托“组培实验室-义桥基地-市场”,整合课程资源,引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基地务生产,走进市场试销售,尝试三维教学体系下的递进式教学实践,旨在不断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铁皮石斛组培项目;三维教学体系;递进式拓展实践

一、引言

基于我校园林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依托“组培实验室-义桥基地-市场”,引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基地务生产,走进市场试销售,搭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三维教学体系,并提供综合评价机制,合理评估教学效果,力争实现课程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创新型选修课程。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的发展现状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作为新课改后我校园林专业开设的六个选修课之一,课程为高二一年两个学期,每学期3课时,通过每年选课的报名率发现,学生对这门课抱有很大的兴趣,每年报名异常火爆,甚至出现过一个年级近一半人报名此课的情况。通过问卷星对学生选课原因的调研发现,学生一方面对于高大上的组培实验室和全副武装的无菌操作充满好奇,另一方面源于学生感知到社会对于园林组培技能型人才的大力需求。

(二)原因分析

学生报名时高涨的热情往往后期乏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跨课程整合,理论教学不融通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老师讲授组培理论、示范操作,学生重复试验。单一的组培理论知识难度较大、抽象枯燥,组培实验需要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很多都是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而不是技术性实验。复杂的理论和繁复的实验往往磨灭了很多同学的热情。园林的其他基础课程在组培室也没有太多用武之地,所以每次遇到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很多好学生会放弃组培而去复习其他园林课程,课程不融合,教学不融通。

2.缺乏教学载体,实践教学出不去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可称之为“躲在实验室里的组织培养”,反复的“组培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实践难以走出去,教学实践停留在组培实验室,选修课程的实训、实习课程难以开展。以铁皮石斛的组培为例,学生在组培室成功培育出铁皮石斛苗后课程就基本宣告结束,成活的组培苗最后都被当做实验垃圾处理掉,组培缺乏可持续性发展,资源浪费严重。我们不仅要问:成活的组培苗可以干什么?应该去哪里?组培课程如何实训又如何实习?

3.缺乏社会联系,职业能力难提升

目前,学校采用的课堂常规教学模式注重单一的理论加实践的“点”的教育,对于现实企业中实际项目操作的具体环节、流程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等知之甚少,而企业更需要对“面”把控的综合性人才。“躲在实验室的组培”如同井底之蛙,学生出校门后很难做到与企业所需岗位的“无缝衔接”。以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传统的铁皮石斛组培为例,学生使用的组配方法是陈旧的老式的,与当前企业生产严重脱节,当下很多热点植物的组培方法,课本都未曾提及,学生学石斛组培就只知石斛组培,职业能力中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严重受阻,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满足就业市场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三、“作品·产品·商品”三维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基准,以就业为导向,要坚持培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理论扎实、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躲在实验室里的组织培养”单纯强调“理论+实验”的教学体系是不完善的,不能满足园林专业组培方向专业技能岗位的社会需求。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创新,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三维教学体系,其中,职业能力是三维教学体系的核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园林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必须提升心智技能,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教学过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引入三维课程评价体系,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厚、专业技术深、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园林人才。

四、基于三维教学体系下的中职《铁皮石斛组培项目》递进式拓展实践

本课程根据教学实际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以行业规范、企业要求推进技能考核与行业标准相接轨,邀请企业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制定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标准。紧扣“作品-产品-商品”三品体系,从组培育苗、驯化炼苗、市场拓展、综合评价等方面实施教学,使学生在组培室掌握铁皮石斛组培的技术流程和操作要领,在基地掌握铁皮石斛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并最终尝试将铁皮石斛的初级产品推向市场。在教学实践中力争做到理实一体、做学合一,培养“懂理论”“会操作”“能运筹”的全方位组培技能人才

(一)整合课程资源,校企定标,内容重组

笔者通过几年的探索,将园林专业中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课程进行了重组整合,以合作企业的企业标准设立标杆,重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组培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生产与环境》带领学生感知组培、精准育苗。在基地,《植物生产与环境》、《苗木繁育与销售》、《绿地养护》中关于土、肥、水、病虫害等管理养护知识把脉石斛种植技术,让学生既学会了“种”,又懂得了“养”,掌握了铁皮石斛一体化生产流程。在市场,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苗木繁育与销售》、《市场营销》等营销知识将协助学生把铁皮石斛的初级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

7课业总结 课业团队汇报 2 组培实验室

与此同时,我们自主编制了校本教材《成蹊铁皮石斛组培技术》,建立了阳光组培室微信公众号。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校本教材主要内容,进入公众号自学微课等网络课程资源,为上课做准备;课中,学生拍摄图片、视频,记录上课过程的点滴;课后将上课内容以学习报告的形式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连接,建立起组培知识一体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学生可随时在线查阅资料,对于当前及以后的学习都大有帮助。

(二)夯实技能基础,实践导向,教学递进

1.作品:以实验室为载体,理实一体相结合

学生在实验室里根据老师指导先熟练掌握组培的基础理论与操作,分组合作进行组培的验证性实验,做到“有活苗”;杭州成蹊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专家徐步青定期走进实验室,引入最新的组培理念与操作,教师与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不同的组培方案,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创新的研究性实验过渡,力争做到“多活苗、多壮苗”,课堂更多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铁皮石斛组培苗成活率显著提高。正如微信公众号里记录的专家指导后的同学感受:

刚开始时很容易失误,也有把仪器弄坏过,配置的石斛也易污染,但我很高兴我们都坚持下来了,感谢企业徐老师能够助我一臂之力,让我们掌握了更多更新的组培操作要领,看到实验室里越来越多的成活的组培苗,心里既兴奋又激动!组培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园林,更相信自己,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期许。”

2.产品:引入义桥基地,做学合一,技能提升

实验室出来的组培苗应该去哪里?只培不养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符合园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验室培育出来的组培苗进行驯化炼苗后移栽到基地进行后期的养护管理,将植物的上盆、换盆,土肥水及病虫害管理运用其中,真正实现园林课程的有机融合。在基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分片合作,各组在所属片区进行铁皮石斛的养护管理和仿野生栽培,石斛“长得活”。企业专家定期走进基地答疑解惑、传授技艺,引入企业最新的铁皮石斛水肥及病虫害管理技术,指导学生做到石斛“长得壮、长得旺”。同时学校还配备毕业实习生驻点基地,实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教师、企业专家、毕业实习生三者合力,共同助力教学,学生做学合一,综合技能大力提升,基地的可观赏性石斛盆栽、铁皮石斛鲜条等初级产品也已经有所产出。

3.商品:以创新创业为载体,多元合作,提升学生心智技能

基地长好的石斛盆栽、鲜条又该去哪里?产品只有经由市场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价值,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市场,尝试“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进一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自豪感、荣誉感,为以后的工作、创业夯实基础。

(1)以赛促学

笔者带领学生将培育出的铁皮石斛产品带到了杭州市科技节、浙江省中职学校学生小发明成果暨传统特色专业教育成果展,同时参加了浙江省科技青少年创新比赛、中职创新创业比赛等众多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种展出以及比赛将我们的产品进一步推向市场,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综合职业能力大幅提升。

(2)校校合作

与杭州某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以选修课为桥梁开展校校合作,课上,该校“创意营销”选修课的专业市场营销教师进入我校课堂为学生讲述商品品牌、包装、定价、分销及促销等基础营销知识,指导学生制定铁皮石斛营销策划方案,协助学生尝试铁皮石斛的线上与线下同步销售。线上,两校师生在线交流互通有无,以“组对组”的方式参与合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协助石斛电商平台上架及销售,我校学生负责石斛的打包及售后。线下,学生尝试将石斛盆栽及鲜条等产品带入社区、花鸟市场等销售。校校合作让学生跨专业合作,不再让学习停留在单个生产领域,而是实现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再到消费领域的大融合,与现实接轨,更有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校企合作

笔者所在团队利用现有条件,与杭州成蹊农业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优秀学生可选拔进入企业实习,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援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组培技术,也可以接触企业先进的的管理与销售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做好铺垫。

(三)多重评价,综合评定

依据课程设计特点,引入“成活量”、“產出量”、“销售量”三维评价体系,既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又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具体评价细则如下:

五、取得的成效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师技能,促进专业建设,“作品-产品-商品”递进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机制,让组培石斛从实验室走进基地并最后进入寻常百姓家,教学环境耳目一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对园林知识融会贯通,全员参与到项目的开发、设计与实施当中,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近三年学生在组培方面的成绩也明显进步。

企业专家的引入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技能,对于推动园林专业整体建设也大有助力,阳光组培室将不断开拓创新,致力于打造成为园林专业的金字招牌。

(二)省市比赛,成绩斐然

我们的作品《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及种植技术》、《基于瓶内开花和液体悬浮培养的铁皮石斛栽培新技术》在杭州市科技节、杭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

六、未来展望

(一)组培项目需拓展,校企合作待深入

目前我校铁皮石斛组培项目日趋成熟,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打造铁皮石斛组培的品牌,另一方面我们也已经开始尝试向月季、兰花等其他项目拓展,但由于每种植物的组培技术不可照搬复制,单就培养基而言,元素配比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每种植物的组培都需要大量的实验反复验证,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中职学校鉴于时间、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组培项目的拓展困难重重,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二)校内专业、跨专业融合,提升整体实力

目前我校园林专业正在实行“一课一室、一室一证、一证一师”,学校除组织培养实验室外还有插花实训室、制图工作室等,对应的有《中国传统插花》、《园林制图》、《创新创业》、《手绘园林》、《盆景制作》等课程。课程之间可以尝试相互融合,挖掘组培植物在园林各个课程中的用武之地,比如,“铁皮石斛养生插花”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同时我校有旅游类、酒店类专业,如何将组培石斛的相关产品与其他专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也是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沸,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 ]._ E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5—226.

[2]徐玉珍 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4—28.

[3]张国平.地方课程开发的新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9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