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二十二》引发的口述档案建设思考

2019-03-14 03:08杨珂邢思博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真实性

杨珂 邢思博

摘 要:本文以郭柯导演的纪录片《二十二》为线索,通过对影片中受采访的老人所受的遭遇引发了作者对于口述档案建设的思考,针对目前口述档案所存在的争议进行分析和改善建议,通过加强口述档案的建设与宣传,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

关键词:口述档案;真实性;历史还原

于2017年8月由郭柯导演的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受害者妇女的长篇纪录片《二十二》正式内地上映。片尾处,采访记者说道:「可是到头来,一分钱赔偿、一句道歉也没有。反而通过这种方式,让全村甚至全国的人都知道了她们的身份。」

电影结尾处这段让我们陷入思考的独白,起因是由于曾经犯下过滔天罪行的日方政府对于曾经伤害我国的无辜妇女这一事实拒不承认,不但拒绝赔偿,更不肯向受害者道歉。种种行为无不令人愤慨。而能够让日本政府拒绝道歉的理由是目前没有任何存留下来的证据可以支撑受害者口中所述的经历为事实。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若有能够记录下受害者经历的工具和手段,那么就能为当时所遭受的经历提供有力的证据,所遇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口述档案这一工具能够较好的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一、口述档案的起源

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第一次提出了“口述档案”,该书为“口述档案”所下的定义为“为了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者录音逐字记录的形式”。 这一概念的出现引发了各学界的关注。从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历史学界、档案学界也逐渐开展了对口述档案的研究工作。但对该话题真正开始进行深入探讨则要追溯到近几年。2006年及以前,口述档案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期,此时对于口述档案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因关于对口述档案是否具有传统档案所具备的效力一直争执不下。直到2004年国际档案大会以档案与记忆为主题召开,使得口述档案这一概念正式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2006年及以后有关口述档案的相关文献数量开始逐年上升,在对口述档案认可度上升的同时,对其的质疑声也在不断增加。

口述档案的存在虽然存在不小的争议,但不能否认,口述档案的存在为人民的生活及档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二、利用口述档案的优势

(一)方便性

口述档案与传统档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传统档案多以文字形式出现,需要对于事件进行书面的记录。而口述档案只需要被采访者进行声音的采集就能达到记录的效果。相对于书面记录而言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被采访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的问题。《二十二》中多数的受害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并不能完整的书写出事件经历,而口述档案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完整性

口述档案是历史档案的重要形式之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知情者被誉为“活的历史档案”。在进行文字记录的过程中,需要记录人对于事件有较为详细、清晰的了解。而利用文字进行记录会有记录不全面这一问题的存在。记录者很难保证自己可以较完整的记录事件的全部,对于事件的遗漏可能会造成事件的偏差,与原事件产生分歧,从而不能充分地发挥档案的作用。而口述档案不但可以采用当事人亲口叙述,也能加入受害者家属,当时的知情人等相关经历者,通过全面的多方位信息采集,事件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

(三)生动性

口述档案采用声音为记录工具,比起传统档案更具情感色彩,能够在还原事件的同时让受众感受到口述者对于事件发生时的情感变化,能够真实的再现事件过程及人物轨迹。相对于传统档案口述档案有了多种元素,包括口述者的方言,哭泣,笑声,沉默等,通过这些情绪上的起伏能够更加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历史还原历史。

三、建设口述档案面临的困境

由于建设的相对不完整性以及,口述档案依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笔者经过对于各专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总结出以下几条出现频率较高的目前口述档案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收藏分散,利用率低

不同的馆藏地点源分布及源建设方针也各不相同。大家所熟知似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类公开馆藏中心,但除此之外,一些私人收藏例如收藏者、研究学者等不同身份的个人手中同样可能也保存有相关资源。这种分散性可能导致在对口述档案进行信息组织和采集利用时,只能基于以馆藏为单位,而非基于研究专题的系统性组织,因此可能产生利用者信息数据搜集不全面,无法获得相关材料等问题。

(二)媒介多样,利用不便

用于保存声音的载体多样,早期存在的可留声媒介包括磁带、唱片、光盘、录音笔等,由于时间年代不同,用来保存录音的媒介各不相同。不同媒介的制式也各有不同。。如若利用者需要使用多个口述档案而这些口述档案的制式各不相同,则需将所有文件制式进行严格统一,各式各样的文件在制式规范上或会存在困难,给使用人造成不便。

(三)考察复杂,真伪难辨

档案是一种记录历史事实的工具,因而保持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一直是档案工作者所遵循的第一原则;而口述档案所依靠的主要依据来源是当事人的回忆。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逐渐模糊,以及由于情感因素而导致当事人在讲述事实时有意无意地将事件放大化,使其所述与客观事实产生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所述已经极难考证,若此时有相关参与者指出当事人所述并非事实,双方各执一词,亦未有证据为其中任意一方进行有力的佐证,此时对档案工作者而言无论是为哪一方进行辩白都有失档案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想要寻求事情真相变得十分棘手。

(四)依赖性强,保存困难

口述档案在选择存储环境时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对于存储工具的损耗,如果存储不当,可能会导致存在存储工具受潮、消磁、启动失败甚至感染病毒。严重的可能引发机器报废导致数据丢失。所以对于收藏空间的环境条件拥有极为苛刻的要求,此外,这些载体具有对设备的依赖性。由于科技在不断发展,录音产品快速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其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如果不及时作出调整,可能会导致存储工具的不可逆损坏,导致口述档案的丢失。

四、加强口述档案建设的措施

(一)收藏集中化

由于收藏缺乏合理性而导致利用者在进行查阅利用时产生诸多不便,比如所需档案的丢失以及搜集相关档案资料的不完整性。所以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于口述档案资料收藏的合理化,基于多种分类将口述档案按照科学的分类方法详细地划分在各个档案馆并清晰标注馆藏位置。对于存储于私立馆藏机构或私人收藏处要标明清楚,防止由于种类划分不当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保存规范化

由于存贮口头档案的媒介与传统的纸质版档案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保存的环境具有很高的要求,若产生温度湿度等环境问题可能使口头档案收藏媒介发生损坏而导致档案内容的丢失,尤其是对于重要的档案而言其危害是无法弥补的。因此要极度重视口头档案的保存问题,选择干燥及温度适宜的地点进行存储,定期进行环境清理,防止由于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损坏。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存储内容是否完整可用。并且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有选择性的更替进行档案存储的工具,防止信息丢失。

(三)使用合理化

区别于传统档案,口述档案的使用现在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但这并不影响它拥有诸多传统档案所不具有的优势。为了能让口述档案在最大程度上合理地被使用,利用者应将口述档案与传统档案结合利用,传统档案具有更强的权威性而口述档案则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在具有其本身优势的条件下又能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对方的不足,二者的相辅相成促进了档案利用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四)宣传大众化

由于口头档案的普及率并不高导致口头档案的使用率和公众认知度处于较低水平,为了能够让口头档案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使口头档案惠及大众,档案部门应加强对于口头档案的宣传,向群众传播口头档案文化思想,鼓励群众认识、了解并将口头档案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使口头档案更好地在人民群众的的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结语

开展“口述档案”工作,不仅仅对保存社会记忆、还原和补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因此,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技术对口述档案进行深度利用开发,保护各种濒于危机的口述档案并促其利用,是我们目前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档案工作者应对“口述档案”的开展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针对目前的现状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加强对开展口述档案相关工作的宣传,推动口述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合作利用,争取实现“口述档案”工作开展的合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罗莹.口述档案的收集与整理[J].办公室业务,2018(18):129-130.

[2]运飞宇.浅谈口述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8(04):85.

[3]梁淑情.口述档案概念的合理性辨析[J].档案,2018(06):13-16.

[4]廖可佳,王辉.口述档案研究现状述评(1984—2016)[J].兰台世界,2018(05):26-29.

[5]张美芳,刘江霞.模拟声像档案抢救与保护主要障碍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7(03):67-71.

[6]杨艳,朱文婉,李平,施曉妍.“高校记忆”中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思考[J].北京档案,2014(06):22-25.

[7]朱天梅.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口述档案研究[J].湖北档案,2014(06):26-28.

[8]胡立耘.欧美声音档案的数字化项目及其启示[J].四川档案,2005(06):52-53.

猜你喜欢
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试析新闻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以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研究
新闻报道如何在保证真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