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胸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预防措施

2019-03-15 09:19胡锦秀叶冬梅
安徽医专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药物性平均年龄胸外科

张 卉 胡锦秀 叶冬梅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血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常发生于下肢。DVT是普胸外科患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以引起严重的肺动脉栓塞(PE)以及血栓后综合征(PTS),DVT与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手术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普胸外科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原因,术后需长时间卧床及制动,是发生VTE的高危人群。而VTE起病隐匿,早期DVT患者往往无典型临床表现或仅表现为下肢肿胀,易被忽视而出现漏诊、误诊。但静脉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运行堵塞肺动脉主干,则会引起严重的PE。而PE一旦发生,则成为引起VT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若有症状的DVT未能得到及时治疗,40%~50%的患者将在3 个月内发展为PE,而此种类型的PE患者约有10%会在1 h内发病死亡[1]。DVT发生率高、起病隐匿,一旦发生病程进展快,往往在短期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2]。因此,本研究总结本院预防普胸外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的护理干预措施,为进一步减少普胸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及其所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医院2017 年11 月1 日-2018 年4 月30 日期间收治的221 例普胸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食管癌患者共119 例,男性食管癌患者平均年龄(64.8±7.6)岁,平均住院时间(20.5±7.5)天,91.1%来自农村;女性食管癌患者平均年龄(65.6±9.8)岁,平均住院时间(19.0±6.5)天,89.7%来自农村。肺癌患者共81例,男性肺癌患者平均年龄(59.7±11.9)岁,平均住院时间(14.9±6.5)天,87.5%来自农村;女性肺癌患者平均年龄(54.0±9.9)岁,平均住院时间(14.1±6.7)天,96.0%来自农村。纵隔肿物患者共21 例,男性纵隔肿物患者平均年龄(49.4±16.9)岁,平均住院时间(10.8±4.4)天,75.0%来自农村;女性纵隔肿物患者平均年龄(53.4±12.0)岁,平均住院时间(11.9±4.8)天,92.3%来自农村。

1.2 预防和护理措施 入院患者围手术期使用的预防护理措施主要分为基础护理措施和药物性预防措施两类。

1.2.1 基础护理措施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基础护理措施可大致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部分。

1.2.1.1 术前指导 手术前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情况,普及DVT和PE的相关知识十分必要,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及治疗依从性。同时告知患者应该及时戒烟。

1.2.1.2 术中护理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止血钳,避免手术过程中对静脉血管壁的损伤。

1.2.1.3 术后护理 ①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应尽量抬高下肢20°~30°,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流不畅。②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1 天开始做肩、臂的主动运动。③注意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患者的主诉,若患者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④避免下肢静脉穿刺。⑤患者在手术后需采取低热量、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食物。

1.2.2 药物性预防措施 抗凝药物是临床上用于预防DVT发生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等[3]。一般来说普胸外科患者并无药物性预防措施的禁忌证,除某些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外。本院对于预防普胸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使用的是低分子肝素钙或低分子肝素钠。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引流液颜色及性状,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水肿、出血及皮肤青紫瘀斑和注射部位出血。

2 结 果

221 例普胸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均常规给予了基础性预防干预措施,部分患者给予了药物性预防措施。有2 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1 例为69 岁女性肺癌患者术后,其有脑梗塞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后第2 天发生了一侧肢体偏瘫,彩超检查诊断为肌间静脉血栓。1 例为63 岁男性食管癌患者术后第7 天发生的双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21 例患者接受护理干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率为99.1%。

3 讨 论

导致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原发性因素即指与遗传有关的会导致血液异常凝固的因素,继发性因素是指除遗传因素外的后天可导致VTE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化疗、以往浅静脉血栓病史、VTE家族史等。White RH等[4]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的VTE发生的风险显著提高。有研究指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流,从而降低DVT的发生率,减少因PE带来的患者死亡[5]。

本研究对所有普胸外科患者进行术前普及DVT防止知识,提高患者警惕性及依从性,结果显示护理干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率为99.1%。而国内其他研究的普胸外科DVT的发生率则高于本研究[6]。对预防普胸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过程中,还需加强护理。如强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增加对患者肢体的功能锻炼;应用物理预防工具辅助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如压力梯度长袜、间歇式加压充气泵。相比于药物性预防措施,物理性预防工具更适用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DVT的预防。因此在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中成为预防VTE 的首选方法;对所有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均应用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综上所述,DVT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发病后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手术是导致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做好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预防护理干预,是减少DVT发生率以及PE导致的病死率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预防DVT的发生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猜你喜欢
药物性平均年龄胸外科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苏智军: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傅青春: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韩国人平均年龄41岁
网友真实状况鉴别手册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