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时代课题转换视域下新中国的道路创新 *

2019-03-15 14:45胡安全张燕华
关键词:课题中国共产党道路

胡安全, 张燕华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是一部道路创新的历史。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拓展,呈现出道路创新的清晰脉络。这一道路创新的历程与时代课题的演变密切相关。本文以重大时代课题的转换为视域,考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道路问题上的探索历程及创新的逻辑。

一、“要不要社会主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新纪元。在建设新中国、特别是选择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提了出来:要不要社会主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新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什么,要不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类似的提法没有明确地见之于历史文献,但确实是客观地存在于那一时代的历史演进中。胡乔木曾在美国作题为《中国在五十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演讲,他认为:“中国经济在五十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1]252这说明了上述重大时代课题的客观存在。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政治纲领中一直是明确的,不存在什么“要不要”的选择问题。不过,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是一个难题。虽然毛泽东早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2]157阐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刚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仍然是需要予以思考和在实践中正确解答的重大课题。对包括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人民大众来说,这也需要有一个逐步接受和选择的过程。有鉴于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没有“写社会主义前途”,原因是“当时写上去还不成熟”,“还要经过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3]348,否则“有点强加于他们”[4]237。虽然如此,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闭幕会上,还是明确地提出了将来过“社会主义关”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那一关”[5]416的问题,将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正式地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

新中国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奋力拼搏和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了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民主革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中国也不是一般的民主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既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国家,那么它的前途必然是、也只能是一个,就是社会主义。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国营经济的发展、抗美援朝战争有利局势的形成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等,条件逐步地成熟了,于是,要不要社会主义、如何建立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及历史任务就提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四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两个月以后,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宣部制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是一个道路探索和道路创新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将着力点放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路径上,“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6]800当时,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苏联的经验。他们主要是用暴力手段剥夺、没收私营企业和私有资产,镇压资本家的反抗。这些做法和经验能否适用于中国?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统一战线的重要对象,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重要同盟者和主力军。他们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新民主主义,也完全有可能支持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国式的经验:以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地和平赎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团结、教育和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以从初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合作社逐步地教育和引导亿万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使他们成为合作社的集体经济的劳动者,从而在中国建立了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验的“中国特点”,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和平转变而不是暴力革命、平稳有序而不是动荡混乱、既改造个体私营经济实体也教育改造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民族资本家的方式,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一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复杂、最艰巨的社会变革,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得益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体察人民心声,透析基本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凯歌行进、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正确地解答了“要不要社会主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这一新中国重大时代课题,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的成就;同时,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一段时间里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也犯了较长时间的“左”的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邓小平在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关系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到底要往何处去、如何去的重大道路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建设规律的重大问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的时代课题。

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地深入思考的过程。1980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什么叫社会主义”[7]312的问题。5月,他又提出“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7]312。1985年4月,他在会见外宾时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8]116这就完整地提出了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苏联“八一九”事变第二天,他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谆谆嘱咐道:“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8]369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反复提出和不断思考关于社会主义的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反复提出和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问题。这一思考是一贯的、持续的和专注的。可以说,这一课题是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心目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对于处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搞不清楚这一课题,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将无路可走,因为其它的“老路”“邪路”等都是死路一条。

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是中国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总结中外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必然产物。正如邓小平1985年8月在会见外宾时所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8]137改革开放前,我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基本国情,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忽视甚至否定市场调节的性质和作用,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慢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因为没有经验和一段时间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一样,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严重的偏差。邓小平在中苏两党两国开始恢复正常关系之际,在北京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8]291推进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道路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确实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

如何解答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实践证明,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1985年4月,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8]117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8]1171988年6月,他指出: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8]266改革主要是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排斥市场调节,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邓小平说的很清楚:原有社会主义体制同资本主义比较,“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8]16-17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市场化。围绕计划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国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上逐步加大市场调节的比重和范围,由党的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三大的“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再到十四大以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逐步地解答了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1980年5月,他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8]313概念。1986年9月,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8]1721990年12月,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8]364邓小平非常重视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以固化和拓展道路创新的成果。他称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8]83。1987年2月,他要求中央负责同志写好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8]203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全面地回答了新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他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373强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道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8]370-371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破解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的唯一正确路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重大创新。

改革开放在解答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关课题需要解决。这些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执政党如何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也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二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正确途径是什么,也就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时代课题的社会主义主题、执政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视域来说,这两个课题实际上是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这两个课题的集中思考和正确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和不断发展,正确回应和科学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正确回应和科学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两个重要课题,摆脱了“文革”之后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曾经面临的道路困惑,并大踏步地赶上了迅速发展的时代,使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18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揭示,既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也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亟需全面拓展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与前两大时代课题,从认识视域和实践要求来说,呈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进程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与新中国、新时期的两个重大时代课题,无论是“要不要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围绕着“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问题的全面的、整体的回应和思考,而不是仅仅对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具体领域的回应和思考。这体现了三大时代课题在理论逻辑上的一致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与新中国、新时期的两个重大时代课题,在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要求和着力点上,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再到“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问题的差异性,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已经从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的体制机制,发展到形成和完善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相适应的一整套结构完整、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现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反映出三大时代课题在实践逻辑上的递进性、差异性和发展性。

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成果,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也走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这个新的历史节点。这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推动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进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又是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行百里半九十的关键时期。走过这一关键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就必须正确回应和科学解答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

一方面,从内涵来说,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特别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的再拷问、再思考和再确认,防止可能发生的当代中国发展的方向性、颠覆性的重大错误或重大偏差。在习近平看来,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所在。从他十八届一中全会担任总书记以后会见中外记者时郑重宣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和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基本方略,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的再确认、再定义。

另一方面,从新的时代要求来说,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是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坚决贯彻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基本方略,坚决贯彻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美好生活需要;关键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理论阐述和实践突破,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拓展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由党的八大以后的艰辛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开创和发展,进入了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拓展阶段,实现了新中国发展道路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道路创新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实际相结合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问卷、中共答卷、人民阅卷三者之间在当代中国道路创新进程中内在的逻辑关系,阐明了重大时代课题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道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从重大时代课题转换的视域考察,新中国发展道路的创新,体现了时代问卷、中共答卷和人民阅卷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新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实现道路创新,不断地开创新局面、打开新天地,就是因为它成功地实现了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时代问卷是时代课题的形成和提出。时代课题是客观实在与主观认识的统一,是规律性要求与价值性追求的统一。历史经验表明,重大时代课题一般都是重大的发展道路问题,都是事关全球或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的重大问题,都是涉及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重大时代课题的形成和提出是道路创新的前提,蕴含着道路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重大时代课题经历了三次转换。从新中国的“要不要社会主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到新时期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认识和改造当代中国社会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勇敢推进道路创新的伟大历程。

中共答卷是中国共产党解答时代课题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初心决定了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变史表明,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时代课题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揭示和破解。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先后正确揭示和科学解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推进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重大的道路创新,即: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体制;全面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正确地解答重大时代课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创新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推进中国社会持续进步的。

人民阅卷是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解答时代课题的结果予以鉴定。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决定性因素。一方面,人民作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人民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大多数,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在现当代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根本目标;人民对社会演变结果的是否答应、是否接受、是否满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衡量全部政策和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是鉴定解答时代课题结果的权威答案。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从党的八大关于“人民对先进工业国的要求”论断,到党的十三大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论断,再到十九大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论断,反映了已经当家作主了的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着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而努力奋斗的道路创新的伟大历程,呈现了全国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的发展史。

总之,时代问卷、中共答卷和人民阅卷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是新中国发展道路创新逻辑的真谛和真义,也是新中国发展道路能够不断创新的密钥和法宝。

猜你喜欢
课题中国共产党道路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