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设计在真菌性皮肤病学中的应用

2019-03-16 08:19杨雅骊陈骏孙祺琳王雪刘科张振沈征宇徐慧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真菌病皮肤性病教学法

杨雅骊 陈骏 孙祺琳 王雪 刘科 张振 沈征宇 徐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上海 200072)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完整的导课环节应由“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主题”5个方面构成[1]。就皮肤性病学而言,其课堂教学的导课功能, 主要表现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前诉教学内容复习(如皮肤的结构、生理、免疫、功能;皮肤原发疹、继发疹的定义、概念;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概述和生理特性等)、教学案例呈现(CPL病例、PBL病例、情境教学法等),综合激发医学生对皮肤性病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情感, 启发和引导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随后自然过渡到后续主体教学内容中去。本教研室长期在医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入导课的教学设计,获得满意的课堂教学反馈。本文将以《甲真菌病》为主要授课内容,详细解析导课引入在皮肤性病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1 导课在皮肤性病学中的重要性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新兴的以形态学为基础的专业学科,约有3000多种疾病[2]。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既往临床总是欠缺很多实验室检查手段,多是通过医生的经验性诊断。因此,如果照本宣科的进行日常教学,总是会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热情。而恰如其分的导课引入,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进入疾病情境,并伴随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思考疾病的走向、愈后和转归。

导课的教学设计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3],包括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新闻导入法、对比导入法、视频引入法等[4]。针对不同的皮肤性病学授课内容,采用单一或复合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呈现给广大学生。如大疱性皮肤病章节中的《天疱疮》,就在导课设计时,采用归纳总结法,将前期的皮肤性病学分论知识点,有关皮肤原发疹(水疱、大疱、血疱和脓疱)等定义,进行综合阐述;又如病毒性皮肤病章节中的《带状疱疹》,则在导课设计时,采用对比导入法,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和二次感染人体的临床表现,进行发病机制的综合描述,和临床表现的对比呈现,让学生带着很多的临床疑问,进入后续的主体授课内容,对教学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2 《甲真菌病学》的总体教学实施计划

该课程隶属真菌性皮肤病章节,是皮肤性病学分论部分的重点内容。后者主要包括手足癣、头癣、甲真菌病、念珠菌病等。授课学员为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员。截止本堂授课之前,他们刚刚结束皮科总论部分的学习,对皮肤科总体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和大致了解,但皮肤科诊疗思维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当前评价体系和考核科目的限制,学员对本课程的兴趣性和认真度并不高[5]。结合教学背景、教学人员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本教研室初步拟定的教学实施计划如下:

2.1 教学目的

①记忆:复述出甲真菌病的定义和病因;②理解:甲真菌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临床表现;鉴别以甲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其他甲病;③应用:采用皮科诊疗思维,以基本皮疹为主要诊疗线索,分析并预判疾病。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案;②难点:各型甲真菌病的侵入路径;甲真菌病的鉴别诊断。

2.3 总体教学设计

包括:①联系生活实际,引入疾病,提出临床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②根据疾病的发展主线,讲解甲真菌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用导课设计,应用多媒体图片、医疗漫画、民间俗语等方式,经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分析的学习之路;并穿插思考提问,与学员积极互动,进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并建立正确的皮科诊疗思维;③通过课堂病例形式,考察学员对皮疹的把握、疾病的认知和诊疗的思路;④中英文小结重点内容;给予课后拓展学习内容;提出皮科学习期望。

2.4 教学策略和程序

包括:①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参考本学科课程标准,研读授课教材,系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针对授课对象,合理定位授课目标;②实施有效的教与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摒弃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以贴近生活、贴近临床的事例和病案为出发点,挖掘其中蕴含的医理,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建立皮疹为导向的皮科诊疗模式;③授课程序包括备课、上课、思考题的布置、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5 教学方法与手段

包括:①利用生活与临床中的现象和误区,通过语言、表情、体态手势,辅助以多媒体向学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本堂课的核心内容;②课堂中时时复习以前内容,对皮肤科医学专业术语反复解释,对皮肤科理论反复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3 《甲真菌病学》的具体导课设计和分析

3.1 图片示教法(见图1教学幻灯)

进入主体授课内容之前,首先通过学生和大众对于甲真菌病的普遍观点,引入授课主题。教师语:说起甲真菌病,大家第一印象,就是皮科江湖上鼎鼎有名的“灰指甲”,并有著名的三难:①难看,指甲脏兮兮,见面难伸手;②难缠,病程慢悠悠,夏天最厉害;③难治,各种大牌医院、民间诊所、电视、广播、电线杆广告都试一遍,还是,一个传染两,总也好不了!

图1 教学幻灯

与此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再次强调:“值得注意的是,甲真菌病其实是由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换言之,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均称甲真菌病,也就是人们民间统称的甲癣。”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及的“甲癣”,其实是特指皮肤癣菌引起的感染。

通过图片、文字和语言的反复强调,使学员们通过前期导课设计,对疾病有了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即甲真菌病,实际是一个包含甲癣,可能涉及更大、更全致病范围的一种甲真菌感染。

3.2 病例教学法

随后,引入PBL案例教学法。综合浅部真菌的生理特性和疾病的临床特点,教研室设计病例如下:患者小王,男,25岁。主诉:双足趾甲逐渐增厚变黄8月。现病史:患者常年在温暖潮湿的厨房环境中工作,足部多汗,患脚气多年。3个月前,突然发现自己的部分趾甲出现改变。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小王未能及时就诊。专科体检:左足1趾甲、右足1、4、5趾甲甲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厚、变黄,表面凹凸不平,浑浊破损。其足部趾间和足底皮肤可见红斑、水疱、糜烂等。(见图2 临床图片)。皮屑和甲屑的真菌学图片检查:发现了大量的分隔菌丝。

图2 临床图片

3.3 启发式提问法

针对以上病例,通过分析病史、临床表现和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学生们常会经验性以为,小王得的就是“灰指甲”时,教师需再次抛砖引玉,采用启发式提问方法。通过详细全身体检发现,小王的头部和背部似乎还有一些其他的红斑鳞屑样皮疹。那么,小王究竟得的是不是灰指甲呢?他的身体和趾甲上的病变都能一体化解释吗?真菌学阳性结果又如何界定临床呢?带着这些临床疑问,教师将引领学员开启今天的寻医问药之路。

总体来说,以上的导课内容虽然只占3~5 min,但在《甲真菌病》的整个课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整个导课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一直与学生进行口头、眼神和心灵的交流,在民间俗语和情境模拟案例中,都试图营造出真实、和谐、互动的良好气氛, 引导学员个性化发挥, 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现有的医学基础和皮肤科专业知识,自主探索、思考、质疑、求异, 对疾病的后续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发表自己的意见。

猜你喜欢
真菌病皮肤性病教学法
更 正 声 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77例儿童甲真菌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微波治疗120例皮肤性病疗效分析
启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