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600亿时代,中国电影路在何方?

2019-03-16 04:31赵卫卫
出版人 2019年2期
关键词:电影票房国产电影影视

赵卫卫

无论是娱乐消遣还是理性对话,一切诉求都指向了更好的观影用户体验。

跌跌撞撞冲破600亿票房,中国电影市场在2019年开年就迎来了一场震荡至今的“洗礼”——《地球最后的夜晚》花式营销没有掩盖住受众与内容的不匹配问题,被众多资本加持的明星导演毕赣也没能逃过一劫——中国电影用户们用自己的自由选择,让这部贺岁档电影从“一吻定情”直接崩塌到了“一夜梦碎”。

经历了阵痛的中国影视行业在2019年会迎来什么?随着2018年中国新增银幕数量的放缓,2018年成为电影行业的一个拐点。过去中国票房收入爆炸式增长的主要引擎逐渐降速,下游影院竞争如何洗牌?中游传统宣发渠道逐渐失灵,由互联网统领的宣发渠道还会如何创新?上游的好莱坞电影配额开放是否会影响国产电影的格局?

可以确定的是,高增长的电影市场已经放缓了,未来电影票房的驱动更多依赖的是优质的影视内容,所以影视产业的上游内容之战将会是2019年中国电影行业的焦点。“回归理性、内容为王”口号之下,是更看重口碑和电影品质的影视用户们的逐渐理性和成熟。在资本寒冬引发的产业收缩调整期里,具有高辨识度的优质内容,不光是线上内容平台争夺用户选择权的利器,也将成为影视行业从上升期进入成熟期的显著标识之一。

增速放缓

自从2012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票房第二大国后,中美电影市场之间的差距便急速缩小,并在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了突破。该季度,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首次超过北美,跃居世界第一。面对随之而来的“中国电影票房2018年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声音,人们很快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票房收入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鹿死谁手尤未可知。

事实上,相比于美国四万块电影银幕,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在2018年已经远超美国,全国银幕总数达到六万块,但这个驱动中国电影行业在过去10年爆炸性增长的引擎虽然仍轰鸣作响,但已然降速。

从单银幕产出来看,中国电影市场中仅有四线城市略有0.39%增长,而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中,分别同比去年下降12.50%、7.38%和6.05%,而2018年总体单银幕生产同比减少6.90%,回到了92.58万元/块。如果去除服务费,这个数字会进一步降低。

在单银幕产出下降的同时,人均观影次数和总观影人次也趋向平稳。当2017年全国人均观影次数首次破1达到1.17次时,行业对未来的预计是仍有三倍多的空间,毕竟同期韩国人均观影3.5次、美国人均3.8次,而2018年全年,人均观影次数仅略微上涨至1.2次。

而在观影人次方面,相较于2017年16.2亿人次,2018全年中国内地观影人次为17.17亿,这5.9%的增长率远低于2017年18.1%的增幅。

总得来看,201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显然放缓了增长脚步。加速洗牌的院线市场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构观影需求和排片逻辑,以及影院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国产电影扛起大旗

回顾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收获了378.97亿元,占票房总额的62.15%,同比增长45%。从世界范围内看,很多地方的票房冠军都是好莱坞电影,唯独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国产电影守住了自家的防线。其中2018年春节档上映的《红海行动》斩获去年票房冠军,而日、韩两国的冠军分别是《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和《与神同行2:终极审判》。

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前五名中,《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三部国产电影票房超30亿元,且猫眼评分都超过九分。也就是说,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表现,国产电影都逐渐走向成熟,在国内市场与好莱坞大片同场竞争中,头部电影内容口碑不断提升,国产片和进口片的差距正在缩小。

如果说国产高票房影片崛起,是2018年中国电影行业最明显的趋势,那么,2019年中国市场会诞生一部超过30亿票房的好莱坞电影吗?

这一悬念或许有待《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时才能揭晓。但更重要的是,一贯秉持视觉为王的好莱坞进口大片,在给中国市场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会。2018年,中美电影工业实现了全新的融合,华人文化参与的《巨齿鲨》号称是迄今为止中国和好莱坞合拍体量最大、最为深入的项目,在内地取得了10.5亿元的票房成绩,而斩获18.5亿内地票房的《毒液》,背后也有腾讯影业参与出品,并助力线上营销和落地推广,并帮助后者获得超过一亿美金(约合6.79亿元人民币)的全球分账。

观众选择成最大加持

2018年,在《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记2》等优质国产电影内容驱动下,2月、3月份成为了全年票房增速最高的月份,整个春节档共收割了57亿票房。而进入2019年,头部内容将继续向关键档期集中,头部影视内容也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格局。而中国观众的选择自由将是优质内容最大的加持:赢者坚挺通吃,输家则见光死。

随着电影产业的日趋成熟,中国影视用户的选择自由也比以往更加宽泛,对电影口碑的反应速度空前提高,热门档期也无法为投机取巧的电影提供更多市场加持,大特效与大IP都無法打动越来越成熟的中国电影观众,观众们愿意给贴近生活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买单。

纵观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高票房作品的类型题材,从主旋律的战争大片,到刻画现实中的平民英雄,无论是温暖人心的小人物,还是让人解忧的欢乐喜剧,种类丰富的产品构成了多元化的爆款趋势,构成了中国影视用户选择自由的基础。其中,互联网影视企业的深入参与为在一定程度上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以张艺谋的《影》为例,这部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全球表达的回归之作由乐创文娱、腾讯影业、完美威秀联合出品,不仅在第55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长片等12项大奖提名,还最终取得了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该片发布之初,其全片的黑白水墨画风格曾一度让人担心市场的接受程度,但最后事实证明,在东方美学表达上,《影》成功了,也许正是张艺谋这样的成熟导演与敢于冒险的互联网影视公司结合,才为中国影视行业和观众奉上了这份惊喜。2019年,传统影视公司与新兴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擦出多少火花,仍旧值得期待。

经历了2018年的洗礼,中国影视行业迎来了后600亿时代,用户的选择自由被放大。被选择的优质影视内容更迅速站稳市场,而质量不过关的作品则加速了离场进程。无论是娱乐消遣还是理性对话,一切诉求都指向了更好的观影用户体验。

猜你喜欢
电影票房国产电影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新年新气象,元旦来带头 2021年1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打铁还需自身硬 2020年10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意料之中,整体表现平淡 2020年9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暑期档继续“遇冷”2019年7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烈日灼心——又一部替观众担心过度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