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速公路局地团雾气象特征分析

2019-03-17 01:55郜婧婧李蔼恂朱承瑛赵鲁强张慧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6期
关键词:气象站局地能见度

田 华,郜婧婧,李蔼恂,吴 英,朱承瑛,赵鲁强,张慧辰

(1.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100081;2.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08;3.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江苏 无锡214000)

近年来在高速公路上出现的重大伤亡交通事故中,三分之一左右与大雾,尤其是团雾有关联。2013年6 月4 日京港澳高速驻马店段受团雾影响发生多起连环相撞事故,涉及车辆50 余辆,造成95 名人员被困,近千辆车拥堵。2016 年12 月16 日宁洛高速因团雾引发11 起交通事故,涉及车辆20 余辆,造成1 人死亡6 人受伤。2017 年11 月15 日滁新高速因团雾引发多点多车交通事故,涉及车辆70 余辆,造成18 人死亡。团雾对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在团雾的发生规律、预测方法、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如丁秋冀等[1]考虑团雾局地性特征,将单站出现的雾定义为团雾,基于沪宁高速沿线交通气象站资料,探讨了团雾发生的气象和地形地貌条件,并比较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路段的团雾特征差异。万小雁等[2]利用不同陆面方案对沪宁高速公路团雾过程进行了模拟。王月琴等[3]采集高速公路部分站点的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能见度作为团雾产生的6 个要素指标,基于BP 神经网络建立团雾预测模型,但是由于样本较少,模型的实用性还要进一步检验。钱伟等[4]分析了宁镇常局地性浓雾和团雾的特征,建立了概念预报模型。杨成里[5]提出以团雾发生概率为基础的易发路段等级划分和预警机制。胡思涛等[6-7]分析了团雾天气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从驾驶员的角度开展团雾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由于团雾发生与局地微气候环境相关,常规气象观测很难监测,目前,气象部门对雾(浓雾)的成因和特征研究较多[8-13],此外,利用卫星、微波辐射等资料的大雾监测、预报工作也正在开展[14-19],但对团雾的研究工作还很有限,团雾的预报预警方法也很薄弱。

江苏省高速公路路网密集,团雾事故多发。本文针对江苏高速公路发生的5 次团雾事故,运用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监测站和全省气象站资料,分析团雾发生的地理环境和天气背景,团雾发生时能见度、相对湿度、风等气象条件特征,探讨团雾发生规律和预报着眼点,拟为后续开展团雾预报预警工作,预防和减少高速公路团雾事故发生提供帮助。

1 资料

江苏省2013 年和2015 年5 次团雾事故资料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搜集,并经相关交警部门核实,内容包括事故时间、发生路段位置等(表1)。江苏省2013 — 2017 年雾事故资料来源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包括事故时间、发生路段位置等。江苏省交通气象站逐10 min 资料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江苏省气象站逐3 h 资料包括天气现象、能见度、风向、风速、云量等。气象资料来源于江苏省气象信息中心,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表1 团雾事故信息

2 团雾事故发生时间特征

从5 次团雾事故发生月份和时间来看,5 次团雾事故主要发生在5—6 月和11—12 月。另外,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北京时间00:00—07:00 和20:00—24:00 左右(图1)。

3 团雾发生背景分析

3.1 地理环境

5 次事故有3 次发生在沈海高速公路上,2 次发生在沪蓉高速公路上。沈海高速为江苏沿海高速,途经连云港、盐城、南通。沪蓉高速西起南京东至上海,横穿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沈海高速雾事故发生次数很高且主要发生在连云港段和盐城段,两路段近5 a 累计均发生10 次。沪蓉高速雾事故发生次数相对较少,主要在南京段、镇江段、常州段和苏州段,各段近5 a 累计次数均不高于2 次(图2)。

从高速公路地貌来看,沈海高速连云港段处于沿海平原区,平均海拔3~5 m。盐城段属于滨海平原地貌,东台境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4~5 m,向北逐渐低落,到射阳河处为1~1.5 m 左右。沈海高速连云港和盐城段地势低洼,沿途河网水系密集,加之东临黄海,水汽来源充沛,具备很好的成雾条件。沪蓉高速镇江丹阳段属于太湖平原湖西部分,海拔7 m 左右。苏州段平均海拔3~4 m,阳澄湖一带2 m 左右。沪蓉高速丹阳和苏州段,地势低平,临近太湖,水汽来源充沛,也具备较好的成雾地理条件。

图1 江苏省2013 年和2015 年5 次团雾事故发生时间

图2 2013—2017 年江苏高速公路雾事故累年发生次数统计

3.2 天气背景

从5 次团雾过程发生当日周边地区天气实况来看,2013 年6 月13 日、2013 年11 月15 日、2015 年5 月23 日以及2015 年12 月7 日江苏全省在02:00—08:00 天空以晴或少云为主,风力小于2级,全省大部或东部沿海地区有轻雾或雾出现,表明4 次团雾发生在雾背景条件下。而2013 年11 月23日20:00—23:00 江苏全省天空以阴天为主,风向以偏东风或偏南风为主,风速2 m/s 左右,江苏北部和西部有弱降水,太湖附近霾转轻雾或雨。当日苏州市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表明此次团雾主要是在弱降水背景条件下,与霾(局地污染)共同形成的。总的来看,5 次团雾过程有4 次(2013 年6 月13 日、2013 年11 月15 日、2015 年5 月23 日以及2015 年12 月7 日)发生在雾背景条件下,1 次发生(2013 年11 月23 日)在弱降水和霾(局地污染)背景条件下。

3.3 能见度特征

从团雾发生当日全省公路沿线逐10 min 最低能见度实况分布(图3)上看,2013 年6 月13 日江苏中部多条高速能见度均<200 m,沈海高速盐城东台到射阳局地路段能见度低于100 m。2013 年11 月15 日,江苏中西部和中南部多条高速能见度低于500 m,沪蓉高速镇江丹阳段局地能见度在100 m以下。2015 年5 月23 日江苏北部多条高速能见度低于200 m,沈海高速连云港段能见度低于100 m。2015 年12 月7 日江苏东北部和南部多条高速能见度低于200 m,沈海高速盐城射阳到响水局地路段能见度低于100 m。而2013 年11 月23 日江苏大部高速公路能见度都在1000 m 以上,仅沪蓉高速局地路段能见度低于1000 m,苏州段局地能见度低于500 m。由此可见,雾背景条件下,团雾事故点周边高速公路都有较大范围的低能见度出现,并且最低能见度低于100 m。而弱降水和霾(局地污染)条件下,仅有事故点附近出现了较低能见度,且强度偏弱,范围偏小。

对比分析事故点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站能见度变化(图4)。可知,雾背景条件下,4 次团雾事故点相邻交通气象站都有低能见度(浓雾或强浓雾)出现,都呈现能见度急剧下降和快速回升的特征。但同一公路上不同站点间低能见度(强浓雾或浓雾)出现的时间不同,导致公路沿线能见度强度分布不均匀。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使穿过雾区时,驾驶人员会感觉雾一会儿浓一会儿淡。另外,2013 年11 月23日沪宁高速苏州梅林段除事故点临近交通气象站(苏州东站)在夜间出现低于500 m 的低能见度外,其他相邻站点能见度都在1000 m 以上,这也表明弱降水和霾(局地污染)条件引发的团雾虽然能见度强度不强,但局地性特征更明显。

图3 团雾发生当日江苏省公路沿线最低能见度分布

图4 团雾事故点公路沿线能见度变化特征

4 团雾事故发生时的气象特征

4.1 能见度变化特征

5 个事故点临近交通气象站能见度强度和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差异(图5)。雾背景条件下,有3 次团雾事故(2013 年6 月13 日、2013 年11 月15 日、2015 年5 月23 日)发生时最低能见度在100 m 左右,能见度低于1000 m 的持续时间为4~7 h;1 次团雾事故(2015 年12 月7 日)发生时最低能见度则在400 m 左右,能见度低于1000 m 的持续时间为2 h左右。另外,能见度变化也有差异。2013 年6 月13日、2013 年11 月15 日的共同特征是能见度在1 h左右的时间内从1000 m 左右快速下降到100 m 左右,然后波动式的缓慢下降并维持一定时间,最后又在1 h 左右时间内快速回升到1000 m 以上。2015年5 月23 日能见度在20 min 内从2000 m 左右迅速下降到300 m 左右,然后在3 h 左右的时间内波动式下降至100 m 左右,短暂维持后,在1 h 内快速回升1000 m 以上。2015 年12 月7 日虽然最低能见度强度不是很强,但是能见度变化更为复杂,出现4次能见度好转差转好的变化,且能见度均在30 min内由差转好快速回升到1000 m 以上。而弱降水和霾(局地污染)背景条件下,团雾(2013 年11 月23日)能见度在1 h 左右的时间内从10 000 m 左右快速下降到500 m 左右,并维持一定时间,最后又在20 min 内快速回升到10 000 m 以上。可见,5 次团雾过程向低能见度发展时具有较明显的爆发性增强的特征[9-10],另外,能见度由差转好快速回升到1000 m 以上时,强度较弱的2 次团雾(2015 年12月7 日,2013 年11 月23 日)回升速度更快。

此外,团雾事故发生时间都处于能见度急剧变化期,其中有3 次处于能见度急剧下降期间,2 次处于能见度急剧上升期间。虽然,2013 年11 月23 日事故发生时最低能见度仅在400 m 左右,但由于是夜间能见度突降,造成驾驶人员视程障碍,从而诱发交通事故。

4.2 相对湿度变化特征

相对湿度是反映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气象要素,是成雾的最重要影响因子之一。5 次团雾过程除弱降水和霾(局地污染)背景条件下的团雾(2013 年11 月23 日)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外,雾背景条件下的4 次团雾的相对湿度均在92%以上(图6)。相关研究[1]指出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低、湿度小的低能见度过程大多是由于秸秆焚烧、工业粉尘污染、汽车废气排放等因素诱发的雾霾混合现象。另外,田小毅等[18]曾对沪宁37 个站次雾形成时的相对湿度做过统计,发现单纯的霾不会使能见度很低(<200 m),当相对湿度介于80%~90%就要关注雾霾并存以及低能见度出现的可能性,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就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 m 的低能见度现象。综合2013 年11 月23 日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变化情况,也表明当日的团雾是由霾(局地污染)造成的。

图5 团雾事故点临近交通气象站能见度变化

图6 团雾事故点临近交通气象站相对湿度变化

4.3 气温和路面温度变化特征

雾背景条件下的4 次团雾过程气温日变化明显(图7a、7b、7c、7d),前一日最高气温与团雾事故发生前后气温温差较大,气温降幅大约在7~10 ℃。另外,2013 年6 月13 日、2013 年11 月15 日、2015 年5 月23 日团雾事故发生时刻路面温度和气温差约为2 ℃以上。而2015 年12 月7 日温差略偏小,约为1 ℃。弱降水和霾(局地污染)背景条件下的团雾过程(图7e)气温日变化不大,日降幅偏小,约在5 ℃,17:00 以后气温高于路面温度,团雾事故发生时刻路面温度和气温差约为-1 ℃,较雾背景条件下的路气温差明显偏小。这是由于当日以阴天为主,天空覆盖云系在阻挡地面有效辐射散失的同时,又可发射向下的长波辐射,对地面损失的热量进行补偿,因而导致地面辐射降温不如雾背景条件下的显著,使得气温日变化不大,路气温差偏小。综合来看,路气温差大小对团雾强度的判别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路面温度大于气温,且温差在2 ℃以上时有利于能见度更低的团雾发生。这是因为路面温度高于气温,且温差较大,一方面会产生辐射降温,有利于近地层空气冷却和水汽的凝结,另一方面会增强近地层空气湍流作用,有利于低层凝结水汽向高层交换,增强雾的浓度。

4.4 风速和风向变化特征

风速与雾的形成关系密切。一般认为晴朗微风有利于辐射冷却,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雾。研究表明[19]完全静风条件又可导致近地面湍流运动较弱,使水汽无法向上扩散,不利于雾层的形成。所以,小于一定强度的风速是雾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从图8 中可见,几次团雾从形成前至消散期间风速均维持在0.5~2 m/s 左右且变化幅度不大。

图7 团雾发生过程中事故点临近交通气象站气温和路面温度变化

风向与雾的发展和消散关系也很密切。适合的风向会将暖湿空气向冷的地表输送,使暖湿空气冷却凝结而形成雾并逐渐发展加强。分析4 次雾背景条件下的团雾发展和消散时风向变化很明显。2013年6 月13 日团雾生成前和维持期间都以偏北风为主,6:00 以后团雾消散期风向转为偏东风。2013 年11 月14 日夜间到15 日凌晨团雾形成前期风向变化较大,1:00—2:00 团雾能见度爆发增长期以偏南风为主,低能见度维持期风向变化不大,以偏西风为主,7:00 以后消散期则转为南风或西南风。2015 年5 月23 日1:00—2:00 团雾爆发增长期和2:00—6:00 团雾维持期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6:00 以后的团雾消散期则转为偏东风。2015 年12 月6 日22:00—7 日凌晨团雾爆发增长期风向为偏西风,凌晨至1:00 消散期则转为偏南风,1:00—2:00 爆发增长期风向又转为偏北风,2:00—4:00 团雾维持期风向转为西风,4:00—5:00 左右消散期风向转为偏北风,5:00—6:00 爆发增长期转为西风,7:00 以后消散期转为偏北风。总的来看,雾背景条件的团雾能见度生消变化与风向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团雾爆发增长期和维持期风向多为偏北或偏西风,消散期风向则多为偏东或偏南风。而弱降水和霾(局地污染)背景条件下的团雾(2013 年11 月23 日)在形成前期至消散期风向变化不大,主要以偏南或偏东风为主。

图8 团雾事故点临近交通气象站风向风速变化

5 结论

(1)团雾可在雾或弱降水和污染的背景条件下发生,其中,雾背景条件下更易多发,造成的低能见度强度更强。降水前充足的水汽条件,加之局地污染和地势低平,水网密集的地理环境,也为团雾发生提供有利条件。团雾形成是公路沿线能见度强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2)雾背景条件下,团雾发生的主要特征是相对湿度>92%,日气温降幅>7 ℃,风力<2 m/s。另外,地面温度和气温温差大小对于判别团雾强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地面温度大于气温,且温差在2 ℃以上时有利于强度更强的团雾发生。雾背景条件的团雾能见度生消变化与风向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团雾爆发增长期和维持期风向多为偏北或偏西风,消散期风向则多为偏东或偏南风。

(3)团雾事故多发生在能见度急剧变化期,能见度急剧下降和上升期间都可能诱发交通事故。

(4)基于江苏5 次团雾事故分析了团雾气象特征,得出一些对团雾预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论。由于样本数据有限,后续还应积累大量的团雾事故资料进一步分析验证。

猜你喜欢
气象站局地能见度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大兴机场低能见度变化特征分析
能见度仪在海陀山的应用
哈尔滨2020年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
心灵气象站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局地与非局地混合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中的作用和影响
低能见度下高速公路主动诱导技术的应用
自动气象站异常记录分析及处理方法
低能见度下高速公路主动发光诱导设施设置
滇西一次局地典型秋季暴雨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