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区域创新项目建设经验探究
——基于江苏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个案调研

2019-03-17 15:49顾锡宏施苏苏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常州大学社区

顾锡宏,施苏苏

(常州开放大学终身学习指导中心,江苏常州 213001)

推进社会教育是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职责,建设“学习苑”是江苏开放大学主动发挥社会教育“龙头引领”作用的具体行动,也是满足市民的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体现[1]。为了开辟终身教育转型发展新路径,江苏开放大学拟在“十三五”期间建设80个左右的“学习苑”,以期树立社区教育区域品牌,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是2016年第一批申报成功的“学习苑”,在建设过程中,常州开放大学不断调整完善建设方案,注重特色凝练,广泛开展各类培训与活动,并结合江苏省社会教育指导中心的具体要求,努力打造社会教育终端品牌阵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教育工作提质增亮。本研究以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为调查对象,通过多种调查方式,了解其建设过程及成效,总结其建设经验,探索分析这些经验形成的主要原因,希冀为其他地区“学习苑”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调查过程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于2018年5月至9月对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开展了全面调查。本次调查以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建设过程、成效和主要经验为内容,采取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方式获取一线资料,形成调查结果。其中,文献研究是在收集、阅读各类有关“学习苑”建设的研究文献、文件通知和建设细则等材料基础上,了解“学习苑”的建设背景,掌握当前的建设概况;行动研究是借助课题组成员均为“学习苑”建设者这一优势,对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在队伍建设、特色创新、品牌创建、模式探索等方面的具体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和综合分析。

二、调查概况分析

(一)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建设周期

纵观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整个建设周期,可以基本概括为规划期、建设期、运行期三个阶段。

规划期内,常州开放大学对“学习苑”三年的建设愿景、建设宗旨和建设目标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谋划与讨论,最终确立了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是社区教育终端服务的“一个场所、一个窗口、一种品牌”的建设愿景,在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内广泛开展社区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建设宗旨,以及三年期满后树立至少2个具有常州特色品牌项目的建设目标。

建设期内,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结合相关政策要求,联合校内多个部门,共同商定“学习苑”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了以常州开放大学9号楼为主体,集中专用区域和分散共享区域,集聚会议室、展览室等活动教室和22个专用教室的园林式高品质学习环境。此外,常州开放大学建立了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共同为“学习苑”工作出谋出力。“学习苑”具体事务性工作由管理组和项目组的专人负责。其中,项目组针对老年人、青少年、企业等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主题式的培训或活动;管理组的资源小组、宣传小组和后勤小组主要承担“学习苑”的资源聚合、新闻宣传、后勤支持等工作。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还制定了11项制度或办法,包括“学习苑”宗旨和目标、培训活动管理制度、教师岗位职责等,做到按规办事。

运行期内,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以特色培育为主要建设内容,注重对各类培训、活动的特色挖掘和品牌提升,以学习者的切实需求为导向,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丰富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提升居民精神品质。

(二)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社会反响

自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建设以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多个地区前往“学习苑”调研学习。2017年6月20日至6月21日,由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召开的全省“学习苑”建设推进会在常州召开。全省首批30个“学习苑”建设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参观了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对常州开放大学在较短时间内整合校内资源,加大经费投入,高效利用“学习苑”开展丰富多元的培训活动和社区教育活动表示赞赏。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坚持以学员体验为服务标准,其充分细致的后勤保障、人性化的装饰设计、便利的学习环境获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为了全面客观了解学员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学习苑”还定期、不定期开展学员满意度调查,并根据反馈意见分析不足,加以针对性改善,从而实现学员在“学习苑”有所学、有所乐的目的。

三、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主要建设经验

(一)联动机制建设经验:四大元素——机构+联盟+基地+平台

常州开放大学转型发展中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为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工作的深入推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苑”的建立是常州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产物,顺应了学校的整体发展趋势,“学习苑”各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常州开放大学构建的“机构+联盟+基地+平台”的社区教育联动机制。

“机构”是指“常州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社区教育四级网络机构,各级网络机构成为“学习苑”各项工作开展的主体。“联盟”包含常州开放大学及其8所常州市内的社区教育分校,高校内师资力量成为“学习苑”各项培训的主要教师来源,也是骨干教师主要的选拔、培养阵地。“基地”是指常州市内若干个可以供市民体验、学习的场所,比如常州博物馆、常州图书馆、常州医学会等,这些基地的学习资源极为丰富,并且非常适合做居民的学习场所,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与之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进一步丰富了“学习苑”的建设内涵。“平台”是指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三大平台——“一站一网一号”。“一站”是“1+7+61”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站群系统;“一网”是“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一号”是““乐学龙城””微信公众号。这三大平台是“学习苑”学员进行智能化学习、自主化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队伍建设经验:四支队伍——管理干部队伍、通讯员队伍、师资队伍、志愿者队伍

人才队伍是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长足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习苑”在队伍建设方面,打造了管理干部、宣传通讯员、师资以及志愿者四支队伍,这些队伍主要通过培训、评比等方式来建设。

管理干部是“学习苑”工作建设的“排头兵”,为此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专门进行了一年一次的社区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培训。该培训聚焦时事热点,针对工作重点,围绕建设难点,拟定不同主题,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开展。

通讯员队伍是“学习苑”工作宣传的“窗口”。为了扩大“学习苑”工作的宣传面,提升通讯员的新闻写作水平,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专门开展了“以社区为眸”的主题培训,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选拔优秀通讯员。此外,还邀请常州日报记者进行专题讲座,帮助通讯员系统学习通讯稿写作,提高宣传水平。

教师是社区教育工作的主要生力军,骨干教师是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雁头”。“雁群还需雁头领”,为了提升师资水平,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专门开展了两期常州市社区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过专家引领、名师示范、教师展示等多种方式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志愿者是“学习苑”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是社区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水滴”般润物细无声。为此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组建了一支约250人、由学生和“学习苑”学员共同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同时联合校内“青年志愿者协会”力量,经过积极号召、有序组织和专业培训,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学生志愿者队伍。“学习苑”还鼓励老年学员参与志愿服务,专门提供班级管理、宣传报道、项目策划、活动组织等服务,目前已形成50多人的老年志愿者团队。

(三)特色培育经验:三大项目——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于2016年8月正式启动老年教育项目,旨在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老年培训课程,让更多老年人在“学习苑”内有所学、有其友、有所乐。目前,老年教育主要开设舞蹈健身、声乐戏曲等6大类课程,分为舞蹈、瑜伽、形体等20多个专业,开设70个班级;截至2019年9月底,2000多名老年学员在“学习苑”内享受和体悟到学习带来的充实感和获得感。

为了丰富青少年们的校外生活,“学习苑”在周末及寒暑假开设了编程、绘画、c语言等培训,受到了青少年学员及家长的一致好评,他们在“学习苑”内将“兴趣”与时间充分融合,尽情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为了更好地承担服务社会的功能,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积极与常州市多部门合作,把“学习苑”的培训服务带入企业,为管理者提供定期培训服务,进一步提升全市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学习苑”还开展了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等多种项目。

(四)品牌创建经验:两类品牌——课程类品牌+师资类品牌

1.课程类品牌:社区大讲堂、送教进社区

(1)社区大讲堂。近三年来,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围绕不同主题共开展8次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大讲堂活动,受众达数千人,主题涉及文化传播、身心调适、道德修养、辅导教育等多个方面。结合调研发现,社区大讲堂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听课对象越来越多元化,主题也越来越丰富,活动效果良好。

(2)送教进社区。为了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突破“学习苑”场所有限等问题,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除了在苑内开展“社区大讲堂”活动外,还结合自身师资优势,每年开发100门社区教育面授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同时,结合居民的学习需求,专门设置了“现代生活”“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教育辅导”“休闲娱乐”等五大类课程。课程集编印后,向全市社区发布,社区实施“点单式”选课,“学习苑”老师根据选课情况深入全市各社区、街道授课。2016至2018三年间,社区选课数分别高达966次、1010次和1345次,数万居民直接受益。

2.师资类品牌:名师工作室、特色项目工作室

(1)名师工作室。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充分发挥名人、名师在社会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促进社区教育模式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目前已经建立了12个省级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7个市级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2],每个名师工作室建设周期三年,将社区教育名师设为领衔人,以团队建设的形式开展课程建设、教学研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目前,名师工作室已成为社区教育优秀师资团队的培养皿和孵化池,源源不断地输送社区教育优秀师资力量,给予社区教育事业不竭的人才滋养。

(2)特色项目工作室。特色项目工作室是在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和社区教育高校联盟的合力,围绕特色领域,建成的多个社区教育服务共同体。为期三年的特色项目工作室有力地推动了常州市社区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塑造,为常州地区特色品牌的挖掘、凝练和打造加油助力。截至2019年10月,已经正式成立4批、共43个特色项目工作室,第一、二批工作室已于2017年底和2018年底结项,第三、四批工作室正在建设中。

(五)创新模式探索:三类模式——资源自建类+资源共建类+自主引资类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对资源建设与使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在资源自建、资源共建与自主引资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成效,基本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立体竹编编织的产品形状均为立体图形,主要有3大工序:起底、编织和锁口。首先根据产品的大小设计出相应的模具,再按照模具进行编织;起底即编织产品底部,以一定数量的粗细相近的竹篾作为骨干,相交编织成圆形,然后再编织不同的底面;编织筒身主要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此基础上穿插不同的技法,丰富编织的图案;锁口是在边缘处固定厚竹篾进行缠绕固定,对开口处进行加厚处理,锁口之前需将模具提前取出[3]。

1.资源自建类模式:基于“一网一号”的“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为了让广大市民更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资源,“学习苑”充分利用“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和““乐学龙城””微信公众号这“一网一号”两大数字化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基于这两大平台,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开展了“一月一主题、一季一活动”的主题活动。“一月一主题”是指每个月在这两大平台开展多元性、地方性和时效性的主题学习活动;“一季一主题”是指每个季度结合两大平台开展一次大型活动,线上发布与参与,线下开展活动。主题内容和活动方案由“学习苑”工作人员自主策划、编辑和发布。精彩有趣的学习内容和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常州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大提高了广大居民的学习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2.资源共建类模式:“政校企社自”五联动模式、“医养教”三结合模式

(1)“政校企社自”五联动模式。为了更大程度地聚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的各方力量,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经过两年多的积极努力,已经基本形成了政(政府)、校(学校)、企(企业)、社(社会力量)和自(自主建设)五个主体共同建设社区教育资源的构建生态。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除了积极打造社区教育课程等资源外,还与常州市妇联等政府机关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先后为其组织企业高层人员培训,建立常州市家长学校总校;与各大高校共享师资,完成社区教育各项活动;与常州晖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运营“乐学龙城”公众号,组织各类活动;与常州市益工厂公益社会组织、常州市三宝博物馆等20家单位合作建立两批共20家常州市民学习基地和7家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仍在不断开拓更多学习场所,争取为常州市民获得更多学习体验创造条件。

(2)“医养教”三结合模式。常州市医学会和常州市钟楼区幸福天年老年公寓作为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于2017年初签约的两个社区教育项目基地,成为了常州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幸福生活提供上门服务的新型载体。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通过借助常州市医学会的医学力量、特色项目工作室的师资力量以及“学习苑”内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等的学员力量,定期送医、送教进养老公寓,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医养教”三结合的新模式,开拓了“学习苑”的服务领域,丰富了社区教育服务内容,创新了社会服务方式,促进了“学习苑”的内涵建设进入新的台阶。

2017年开始,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在有序组织社区送教和讲堂学习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开拓游学这一新型学习方式。游学,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指以团队学习、体验学习为主的一种社区教育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在游玩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对于组织者来说,游学是基于区域内、利用具有游与学双重功能的资源,开展有组织的学习体验活动。也就是说,游学的发生不仅要求精心设计游玩路线,更需要注重学习者“游”的体验,“学”的引导。为了确保游学这一学习形式的长期稳定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和合理设计适当的营利性问题,比如针对学习者开设一些收费项目,增强游学基地本身的“造血”功能。目前,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已拥有8个社区教育游学实验项目。

四、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经验启示

(一)原始积累——“学习苑”稳定发展和焕发生机的坚实保障

地方社区教育的原始积累是助推“学习苑”建设的基本动力。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建设经验是常州市社区教育多年积淀下的自然产物。虽然“学习苑”是自2016年开始建设的社区教育终端实体,但其有序运行的背后离不开常州市社区教育的系统机制、管理制度、各项资源等要素长期不懈的科学运维。社区教育原始积累的存在和完善,不仅推进了“学习苑”建设的长足发展,同时也促进“学习苑”特色品牌的打造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二)动静结合——“学习苑”发展愿景和建设阶段的规划原则

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在建设初期就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首先明确江苏开放大学的相关建设要求,再结合本地情况,对“学习苑”的建设宗旨、建设目的和建设规范进行明确。其次,合理分配三年建设周期,细化每一阶段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平稳度过愿景建设期、全面建设期和投入使用期。另外,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将“特色”打造工作贯穿于“学习苑”建设的每个阶段。总体来说,既有静态规划性,又有动态发展性,动静结合,有序推进。

(三)四大条件——“学习苑”管理运维的核心要素

在生态学理论中,任何有效的系统构建,必须具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有效的运行机制及动力[3]。纵观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苑”的建设过程,研究发现,其经验的形成是四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四大要素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套体系、两个制度、三种模式、四支队伍”。其中,“一套体系”是指“学习苑”运转的总体支持系统,包括社区教育机构、联盟、基地和数字化平台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股稳定强大的社区教育合力。“两个制度”是指运行“学习苑”的统一管理制度和众建共享制度。其中,统一管理制度是针对“学习苑”内部运作而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设置专门机构或部门统筹协调,明确分工及职责,依制办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众建共享制度是针对“学习苑”运行过程而言,通过遵循“众建共享”的运作思路,挖掘与融合各类社会资源,创新资源交互形式,催化联动效应的发生。“三种模式”是指在“学习苑”资源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资源自建”“资源互建”“游学引资”三种模式。“四支队伍”主要包括管理队伍、宣传队伍、师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这四支队伍就像一辆汽车的导航仪、喇叭、油箱和零部件,确保“学习苑”在建设中有方向、有宣传、有动力,顺利运转。总之,坚实稳定的联动支持体系,通畅高效的管理运行制度,高度交互的资源构建模式以及热情精干的社区教育专业队伍,为孵化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项目,打造亮点纷呈的区域创新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常州大学社区
“留白”是个大学问
常州的早晨
社区大作战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3D打印社区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