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科技传播与运用的影响

2019-03-17 17:22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农业机械

张 娣

(云南农业大学 65020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的延长,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的减少使得我国很快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7.3%。2017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12.5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人约1.18亿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民中最大的群体,农村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农村剩下了大量的独居、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的出现。

2 现状分析

2.1 我国农村老龄化现状

我国学者曲海波从1990年开始就中国的未来老龄化人口特征进行了总结。《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中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归为五种: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变为老龄化;二是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三是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四是中国未来可能是老龄化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五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1.1 农村老龄人口总量大。我国农村老龄化人口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老龄化增长进程上都属于世界前列的水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又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据《国家统计年鉴》统计,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为56401,占比40.42%。政策观念导致农村的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因社会发展而延长这些都将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陈海霞2013)。并且,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老龄化程度会更高,每3个农民中或许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

2.1.2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在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数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受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影响,人口低出生率将呈惯性状态,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徐雪洁2018)。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上涨,养老问题也将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农村养老问题无疑更加严重,这就会导致农村的生活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1.3 农村老龄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生育状况等一系列差异,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农村老龄化进程有很大不同,跟我国地势一样呈现阶梯式分布。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更发达思想更开放,医疗水平更高,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比中部和西部的更早,速度也更快。我国西部地区像宁夏、青海、甘肃、西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并没有达到全国7%的平均水平,并远远低于这个指标。像河南、四川等外出务工的大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到沿海一带务工、学习甚至是生活,造成了农村大量的老年人留守,因为人口流动的原因,使得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相对于城市更高一点。

2.1.4 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根据数据并结合现实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并且会因为区域原因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会有不同,老龄化的趋势也会存在差异(林宝2015)。在甘肃省对老龄的农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程度高的地方整体农业生产水平会比较低,农业科技传播的水平和应用水平也不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聂正彦2016)。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学技能,将劳动型向技术型转变。把一部分拥有一定农业科技技能基础的农户当做培养的重点对象,使其接受新的科学观念,掌握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然后通过这部分有科学技能的农户对周围思想固执,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进行开导和带动,从而促进周围人对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罗玲2017)。

2.2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

传统农业科技技术推广机构服务方面:在我国最为常见也最为传统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方式就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且这一体系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到2015年底,设立的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达到7.9万个,审核并批准通过的人员编制有60万个,实际上拥有的农技人员达58万人。而在这些机构中绝大多数的机构已经实现政府对其的全额拨款,这些机构的人员工资也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之中。2012~2015年连续3年,中央每年对于这些机构的建设投入多达26亿元,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有效的进行农业技术的宜传。

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创新方面: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截止到当前也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各地也勇于探索,摸索出适应于本地的农业科学技术。例如,浙江衡州的“农业技术110模式,山西的“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以及陕西宝鸡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等等,这些地区取得的成就都彰显着各自区域在农业技术使用与传播上的成功效果。

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方面:农业部联合中组部也开展了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仅2015年参与培训的人员多达1.8万多人,规模较上年扩大了56%;不仅如此,农业部也联合财政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培育人数突破100万人。同目前,一大批有着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新型青年,正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3 老龄化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

3.1 农村老龄化对农业科技传播具有消极心理

农民是农业科技传播最主要的受众之一,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低、学习能力差等原因。对高科技接纳能力差,存在信息辨别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传播。老龄人获取信息习惯难以改变,由于对过去生产方式的依赖和过去生产的习惯,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对于网络上提供的科学务农知识,在潜意识里他们不认可、不相信,觉得风险太大,加之他们一直以来勤俭节约的生产生活习惯,对农业生产上进行过多的投入和进一步的生产经营投资是不现实的,他们更多的会存在抵触心理。不能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或农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农村老龄化不利于农业科技的传播和推广。

3.2 农村老龄化对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积极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不足,之前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不再是一个农村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进城务工或者创业的收入更加可观,渐渐的年轻的女性劳动力也慢慢地离开农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现居农村的劳动力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从体力和能力上来讲进行农业生产对于老年人是困难的、低效率的,甚至只能满足自己的食用。从产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得到保证。在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地区更需要农用机械来协助生产,让老年人在农业生产中能够省时省力。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土地机械化的依赖和应用;农村人口老龄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减少,有的家庭在农业生产方面确很困难。他们就会把土地租出去,土地所有权不变,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的流转,使土地流向了更有生产力的一方。土地的流转使得农村里有能力的大户拥有大片的统一的土地,种植面积扩大并且土地不再分散,形成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从单一的、小区域、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向可持续的利用较多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化。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大型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进入农业生产;对于农村老人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农业生产上的经验与农业科技应用相结合,对农业科技进行实际的改进,使其变得更是适合当地的农业特征和农业产业。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大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应用

4.1.1 为机械化打好基础。国家连续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对农业科技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视,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高度的机械化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身的优越性,代替了劳动力,在我国中东部的平原和地势平缓地区,大型机械容易进入田间具有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变,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势陡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受到阻碍。面对这种自然条件的限制,首先要根据西部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出发,大力开发和研究适用于高原山地的农业机械;其次,加强高原山地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4.1.2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依赖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从法律法规方面对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提供保障,国家不仅要给机械使用者可靠的保证,也要对机械的研发生产者提供应有的政策支持,推进农业机械制造。一方面减轻农户的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对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国家可以在农民购买农用机械是给予一定补贴或者相关机构对购买有困难的农民实行贷款资助,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户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问题,提高农业机械在农村的利用率。

4.1.3 借鉴国外农机化发展经验。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大大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这是解决农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问题的重要途径。借鉴日本的农业发展模式,日本是一个老龄化十分严重的国家,农业资源也相当匮乏,但仍能够拥有发达的专业化农业,这其中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在日本的这种小而精的农业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积极发展适用老年农民和妇女使用的小型机械,更加注重机械的安全性能,制造并推广便于操作使用的、舒适度更高的农用小型机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内研发部门、生产企业需要更专注于小型智能化机械的开发设计,以满足老龄人群的使用。日本为提高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做了很多研究,达到”一机多用”。未来的农业机械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地形、不作物的使用,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与使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4.2 加大对老年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4.2.1 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我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很多都是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生活,习惯每天忙碌且有规律的生活,对于农村地区身体硬朗,拥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我们要给他寻找合适的劳作方式提供合理的劳作机会,可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特意的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工作岗位。比如,农村社区的街道卫生、给相关农业生产企业担任生产顾问,充分利用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为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良好结合创建条件。

4.2.2 适当地培训老年人。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收入,并且能够跟得上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对老年人进行适当的培训,培养他们接受现代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种植理念和现代农业机械的操作,拥有一定的农用机械操作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比如,教老年人使用手机接收访问农业知识平台,学习农业知识;培训简单的农业机械操作,提高老年人的技能水平。

4.3 适度加快规模农业的推进

4.3.1 鼓励回乡创业。扩大农业农业科技的受众面,加快规模农业的推进,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国家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与经济补助,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回乡创业,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为创业的农民提供可行的项目,可以是农业生产的后续产业加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便利,形成农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和规模化。为创业农民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其回乡创业。外出回乡的年轻劳动力对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起到促进作用,他们见过外面更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更能接受新鲜事物。

4.3.2 推动城乡产业互动。促进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互动和联系,将城市的一部分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到农村地区,不仅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帮助了企业发展。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一些年轻的劳动力就不会选择背井离乡去外面务工,这变相地留住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改变农村不再只有老年人的现状,并使得老年人可以养老,孩子可以跟父母一起生活,农村家庭更加完整。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农业机械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农业机械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