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过”出“效果”

2019-03-18 01:51安彩莲
甘肃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诗经人文文学

安彩莲

【关鍵词】 高中语文;情感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109—01

语文的学习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注重学习动力的开发。高中生喜欢被教师表扬,如果教师上课时带着发现优点的“眼睛”,那么课堂一定和谐高效,学生也会乐在其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发挥教育智慧,把高考压力抛掷课堂之外,创设轻松愉快的阅读写作环境,带领学生享受每节课的乐趣。高中学生已是“小大人”,教师教学时可以强化学生的这种“主人翁”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加课堂人文味、情感味、文学味,让学生在“笑中”感悟,“笑中”反思,在愉悦的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增加“人文味”,滋润学生心田

语文是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教材所选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对学生的“三观”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知识性内容的讲授以外,还要挖掘文章蕴含的人文素养,体会“真善美”的力量,给学生以精神洗礼。新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贯穿课堂始终。比如,在学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增加自身面对困难的自信和豪气。

课文中人文素养因素很多,教师要激发学生多角度探寻,在自由交流中加深认识,形成自身修养。如,教材节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文,字里行间透出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每个学生学习。教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并找出文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句子,说说理由。教师与学生共读共赏,充分倾听学生的阅读感悟。学生表示在阅读“老人与鲨鱼搏斗”的细节时,内心充满震撼的力量,悲壮之余唯一剩下的是对“老人”的敬畏。教师与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讨论出文章的主题内涵,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感悟。

二、输入“情感味”,增强学习动力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拿“高考”压人,要改变“说教式”知识输入,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主动阅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要做个合格的“倾听者”,沿着学生的思路往前走,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所谓“教学相长”应该是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师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肯定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切不可复制教学参考上的课文分析,而要先倾听学生的理解。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学参考上由介绍写作背景开始解题,主旋律定为“爱国”。那么学生阅读文章能读出哪些内容呢?学生初读文章,都能准确摄取文章信息,明确作者写了“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思念。教师给予认可和肯定,鼓励学生再读文章,学生从秋景中体会到作者清静悲凉的心情,更深一层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阅读,学生则会发现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运用南国不像秋的秋景衬托北国秋的味道,情感表达更显著。

三、提升“文学味”,提高文学修养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体裁丰富多元,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学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这种文学味推送给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文学研讨。根据每个单元主题,教师可以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进行各种体裁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诗歌时,教师设计与课本所选诗歌有关的赏析题,也可以利用“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赋分,最后以“飞花令”一决胜负,学生通过提前准备,在紧张欢快的气氛中积累更多诗歌知识。教学小说、戏剧、散文、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学常识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笑闹中丰富文学常识积累,提升文学素养。

如,在学新课《诗经》两首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研读《诗经》其他篇章,美其名曰“诗经周”。学生在研读《诗经》时,平时的语言运用不自觉会用上“兮”字,而且四字为句,尽量押韵,学生戏称为“诗经体”。学生在“欢笑”中赏析、鉴别诗经,甚至模仿诗经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真正领悟诗句的内涵,从而培养文学素养。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笑声”更多,并不表示课堂不够严肃,在人文性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探究知识本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师生之间的交流以“情感”为驱动时,学生便会产生自觉自愿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更好。语文教学还要突出其“文学性”特点,以促进学生汲取文学作品的精华来武装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获得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诗经人文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